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馬庫色與雅克遜美學概念之初步比較──黑人美學的路徑思考

1957年,俄國形式主義學派理論家雅克遜Роман Якобсон到美國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執教鞭,並於1960年發表〈語言學與詩學〉〝Linguistics and Poetics〞的演講。深受日內瓦語言學理論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影響,雅克遜將索緒爾的語言符號系統理論移至文學研究中發展。

對雅克遜而言,「詩學」的發展潛力並非僅侷限於詩文體,而是存在於所有包含符號運作的話語結構verbal structure之中。因此,文學文本、藝術繪畫…等皆可視為普遍性的符號系統。而主體在符號系統之中必須透過語言的法則來達成一般性的溝通過程,雅克遜以圖示如下──

-----------------------CONTEXT
ADRESSER----------MESSAGE----------ADRESSEE
-----------------------CONTACT
--------------------------CODE


由此可見,語言系統並非能永恆穩定的運作,因為介於發話者與收話者之間的因素是不穩定的。比如2者可能因為所認知的CONTEXT不同而誤解MESSAGE,此時的溝通便會產生誤差或甚至失敗。俄國形式主義的美學概念就在於把溝通過程完全抽離──

-----------CONTEXT
I----------MESSAGE 1---→---→---→MESSAGE 2----------I
-------------CODE

從MESSAGE 1到2,發話者與外界溝通的媒介全部都被架空,美學在此便自成一格而產生。對俄國形式主義學派而言,美學必須是對發話者之外而言完全封閉的言談或文字。因為無從了解其內容,因此形式成為美學表現的重點所在。

而新馬克斯主義的美學理論,乍看之下與俄國形式主義有似乎有相互呼應之處。一方面反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強迫美學必須為政治服務,另一方面又抗拒消費文化對美學的物質化,馬庫色Herbert Marcuse在1977年的專書《美學的面向:馬克思主義美學批判》The Aesthetic Dimension: Towards a Critique of Marxist Aesthetics中提出──「美學形式不會與內容相衝突,二者彼此甚至不為辯證關係。在藝術作品之中,形式即內容而反之亦然。」

受教於海德格,同時也接受現象學訓練的馬庫色,相信藝術絕不是模仿,而是必須以模仿為基礎而不斷從中翻新。所以美學形式就能夠凸顯藝術作品的不斷創新。

有趣的是,20世紀50-70年代以來西方對美學的討論仍然不離對形式的辯論,畢竟文學與藝術作品必須有其形式表現。如何從俄國形式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的美學概念中處理美學自身的矛盾?而這矛盾是否能與政治相互連通?美學與政治可以是銅板的兩面嗎?而20世紀50-70年代正好是黑人文藝運動與黑人美學蓬勃發展之時,西方知識份子如此之立論又如何影響黑人美學?裴克Houston A. Baker, Jr.與蓋慈Henry Louis Gates, Jr.在專書中的符號學背景,與他們對非裔美國表現文化形式的論述,可以加進來討論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