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第1間戰果出爐

今天早上下雨,實在很不想出門加騎車加上班,但每次上班都遲到實在也對不住何文敬…要不是有專任助理cover我真不知道怎麼辦。

今天一進助理室就跟專任助理在電腦前等待,因為她也知道今天政大要放榜!身為我交通大學的學姐,專任助理除了跟我打屁聊八卦之外,也超關心我的學術生涯XD何文敬也湊過來關心一下,問我知道了沒。結果近中午時突如其來的放榜!是備取2。心裡大概知道跟當天筆試答題有關,政大的題目真的跟我很不對tone啊(嘆)現在就是要等成績單寄來之後才能了解我應試的整體表現。來紀錄一下博士班考試截至目前為止的狀況──

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系博士班
10人報考,0人缺考/10人進口試(無筆試門檻)/簡章核定名額3人/未錄取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博士班
13人報考,1人缺考/8人進口試/簡章核定名額6人/6月8號口試

天主教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班
10人報考,0人缺考/7人進口試/簡章核定名額6人/6月12號榜示錄取名單

因此,現在的狀況是,30號當天台灣師大一樣要把握機會全力以赴!然後,既然考過了台大的筆試門檻,6月8號口試當天也要好好表現!不過我真的很容易緊張…政大跟輔大口試時都克制不住緊張啊(倒)。在政大是被陳超明問到時最緊張,輔大是被張漢良問到時最緊張,舌頭都打結了(卡)。

以下為端午佳節行程──

5月28號──在家快樂吃粽子,晚上台中加州1堂爵士舞
5月29號──中午赴淡江大學國際比較文學會議,晚上和淡大的男生相約
5月30號──早上台灣師大筆試,下午就接著口試,晚上搭太魯閣號直奔花蓮囉
5月31號──住東華的妹妹學弟家
6月1號──在花蓮繼續放空休假
6月2號──凌晨搭上大學時期歸鄉所坐的莒光號夜車,早上8點抵達台中,9點就直接要去逢甲大學上班啦

台灣師大跟台大加油!然後希望輔大會有好消息!

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

a gap year/a new start

這禮拜終於回到逢甲大學外文系何文敬老師的助理室上班,剛結束3間博士班考試的我說實在是有一點不情願,但是踏進校園多少還是有些踏實感。一進助理室就看到一整箱文件,原來是外文系學士班的申請入學備審資料,可能是何老師也有參與甄選過程。我想起當時自己在申請大學時的經驗,便隨手拿起這些高中生的備審資料來看,果然一個個都是在比花俏的啊!

其中1個女高中生在讀書計畫裡寫到了gap year,著實讓我眼睛一亮。她說道──自己希望能在3年內完成所有的課業,並在大四時take a gap year,會去找工作或去嘗試做別的事情,提前體會社會人的生活。

走入學院生活已經有7年,我基本上算是別人眼中的「好」學生。大學4年畢業,不多也不少。碩士班也如國內一般文學院的標準,設定在3年完成。然而,我卻覺得這麼順利並不一定就好。

前一陣子,大約是我剛念碩士班時,在bbs及網路上流傳著各種關於gap year的文章。而大家比較知道的應該就是旅行文學作家褚士瑩的〈二十歲的旅行──掉進溝裡去旅行〉。內容大抵上是說,亞洲人的人生觀習慣咬緊牙關,衝過人生中所出現的關卡,便以為一切就海闊天空了。西方人則選擇讓自己掉進溝裡,在溝裡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設定在20歲的大學生青春年華,這個溝的具體實踐可能是延畢,或是休學,簡單來說都是一般人覺得不恰當的選擇。網路上有人說,切‧格瓦拉Che Guevara於23歲時從醫學院休學1年,和朋友騎著摩托車到南美洲旅行,真正體驗了人民的草根生活,於是他成了革命家。這些例子是要告訴我們──人生的旅途中其實可以選擇停下來看一看,想一想。

我個人覺得交通大學外文所也是很適合來個gap year的地方,至少我自己是這麼覺得,因為我們大概是全台灣畢業學分最少的外文所,總計為24學分,每學期拼一點的話可以用1年半就修畢。接下來的1學期如果又能提完proposal,碩三1整年就可以當gap year來用了。簡單來說,就是一邊寫碩士論文,一邊去想接下來的人生要幹嘛。這或許不算是個很完整的gap year,但對我來說也夠了。

搬回台中這1年我真的想了很多很多…我跑去當了國科會兼任助理,學了皮拉提斯跟爵士舞,也認識了一些很妙的夜店咖朋友,有空還一邊在家跟媽媽學做菜。念英文系跟外文所加起來也有7年了,7年真的不是一段短的時間。不過,現在的我非常期待自己25歲以後的嶄新人生!!!我想,現在真的是需要一個新開始的時候了。

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

碩士學位考試定案

從美學、政治到非裔美國表現文化:
雷夫‧艾利森《隱形人》批評之批判(1963-1976)

學生:王遠洋
指導教授:李有成博士/林建國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

摘要

本文主旨在討論艾利森的《隱形人》與非裔美國表現文化(Afro-American expression)之間的連結,並以此為主軸回應60年代黑人美學中傳承自哈林文藝復興以來美學與政治的難題。本文主要分為5章。首章為序論,梳理非裔美國作家的雙重意識(double consciousness)問題,並以此帶入非裔美國語境中美學與政治的糾葛,而艾利森也透過寫作不斷的思考此一難題。第2章首先定義艾利森為一名「生命世界現代主義者」(life-world modernist),並以堯斯(Hans Robert Jauss)的美學反應理論(reception theory)指出艾利森之所以表示自己拒絕將《隱形人》視為純文學作品的原因,就在於他強調讀者的存在。對艾利森而言,書寫的目的在於向讀者訴說生命世界的感知,而非為藝術或為抗議。第3章評析赫歐(Irving Howe)、倪爾(Larry Neal)與蓋爾(Addison Gayle)3位批評家於1963至1976年間對《隱形人》的負面批評,進而提出非裔美國文學中所謂「不明事物的諸形式」(the forms of things unknown)的表現文化形式,正是艾利森不願將《隱形人》化約為抗議文學(protest writing)的主因。第4章即從裴克(Houston A. Baker)論非裔美國表現文化與非裔美國人的生命世界著手,以其論點來檢視《隱形人》。透過他自身所經驗的非裔美國表現文化,艾利森在小說中體現了黑人獨特的生命世界,也抗拒了黑人書寫在美學與政治背景下的被物質化(materialize)。末章總結並綜觀正文4章,肯定艾利森以非裔美國表現文化的各種形式書寫《隱形人》,與讀者進行對話的文學形式。此舉在回歸非裔美國人的生命世界的同時,也超越了美學與政治的二元對立。

關鍵字:艾利森、《隱形人》、美學反應理論、黑人美學、藝術與抗議、非裔美國表現文化

──

謝謝建國幫我把第5章結論部分修改完之後,從交通大學郵局熱騰騰地寄到我台中的家!有時我真的覺得對建國很不好意思,因為我寫碩士論文的1年來老是會錯一些很基本的英文文法,或是用了很不妥的措詞,但建國都很有耐心的一一幫我修改。如今已經到了最後的階段,即將就要送印3本碩士論文的初稿,交給3位學位考試的口試委員──建國,李有成跟周英雄老師。6月25號下午3點在外文系的多功能會議室,要舉行一生只有一次的碩士學位考試啦!!!

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早起面試去

帥哥帥哥帥哥帥哥帥哥!!!是Dominic West!繼HBO的The Tudors跟Cinemax的Mumbai Calling當季播畢之後,我就沒了影集能看。沒影集看對於正在寫論文的研究生來說真的是慘劇一樁。難不成研究生不會迷韓劇日劇港劇(逢甲大學助理室的梗)嗎?至於之前Cinemax播的Trueblood我則是沒啥興趣。

昨天,Cinemax開始播一部超級特別的影集──The Wire。除了裡頭很多黑人跟販毒集團之外,有趣的是窺視一群警察的生活。Dominic West演警察真的是太帥啦!一直蠻迷他的我沒想到會在The Wire裡看到他。Dominic West是個算性感的熟男,但是又不失大男生的一種可愛感。我愛他!

明天早上要去輔仁大學比較文學所面試了。10個考生在上週五筆試完之後,昨天公佈面試名單已經先被刷掉3個,也就是說有7個考生要搶6個核定的博士生名額。假如輔大最後沒有決定不足額錄取的話,是非常值得一試的機會。

輔大的筆試是我上週連續考完3間博士班,手指頭整個寫出繭之後最開心的一次,其次是台大跟政大。輔大的文學概論共有2題,題目是以2篇文學作品為主──林海音的〈金鯉魚的百襉裙〉和張愛玲《小團圓》中的第8章。第1題是考生自行選擇一篇文本進行文本分析,並提出相關的理論議題,佔百分之50。第2題則是根據第1題的選擇,依照自身的學術背景,提出其他的跨文化/跨學科文本,進行比較研究。下午的英文閱讀能力是考了Steven Ungar的1篇比較文學方法論文,名為〝Writing in Tongues: Thoughts of Work of Translation〞,文章內容主要是談比較文學研究在遭遇到文本需要翻譯時所相應而生的文化與理論議題。各段落摘要好像佔了百分之65,名詞解釋佔百分之35的樣子,我已經有點忘記了。

對林海音沒有任何知識的我,文學概論當然選擇張愛玲來論述。因為從沒讀過《小團圓》,只好從片面的文本知識下手,既然第8章裡頭提了二次大戰,那麼就談戰爭吧。我比較的是英國女作家Virginia Woolf的Mrs. Dalloway和英國導演Sally Potter改編自Woolf小說Orlando的同名電影,主要是從女性作家和電影導演如何描繪與再現戰爭著手,並討論女性domesticity與對抗所謂歷史大敘述grand narrative的相關議題。至於英文閱讀能力,Ungar的文章細讀後大致上都能理解,算是大學與碩士班身為主修英美文學學生所佔的優勢。

考完文學概論真是覺得以前郝譽翔的課果然沒白修啊…考出了張愛玲還能擠出幾個字,也至少通過了筆試門檻進面試了。

明天輔大衝了啊!!!

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

來個考前大猜題

一直以來都以平常心準備博士班考試,卻在晚上收拾行囊時感覺到有一點點的緊張。我想我是個出遠門也必須隨時保持熟悉感的人,因此我旅行經常得攜帶很多東西,比起所謂的背包客,我恐怕等同於是帶著家在移動的人。

這禮拜所有的上班跟上課都請了假,輕鬆很多,就準備往後3天全力以赴。今天下午哪兒都沒去,斷斷續續地讀了The Johns Hopkins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 Criticism中的Deconstruction的Derrida部分。

晚上在決定英國文學、美國文學和文學理論與批評要各帶哪一本書去台北看。英國文學我決定帶John Peck和Martin Coyle合著的A Brief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New York: Palgrave, 2002),是大約1年前我決定考博士班時挑選的,內容淺顯易懂但是深具洞見,是本修過英國文學後的學生讀起來會很有收穫的書。至於美國文學,當然是帶Peter B. High的An 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New York: Longman, 1986, 2004)──大三時以為自己會考碩士班一般生入學筆試時買來準備的書。其實我從大學時準備碩士班考試就覺得美國文學雖只有200多年的歷史,而且在系上只有1年的課,但是比英國文學更難準備。因此,High採用的文學運動和斷代法對我而言就比較實用。由於之前準備考碩士班時有較長的時間準備英國文學,使用的是Martin S. Day的3大冊聖經版,相信外文系是無老師不知無學生不曉,而Day所編寫的美國文學討論也很細,不適合短時間內應試的學生。

至於文學理論與批評,我猶豫了超久。想帶大學時期傅士珍教1整學年文學批評所用的課本──Michael Ryan的Literary Theory: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Blackwell: Malden, MA, 1999),裡頭有一大堆我當時手抄到快斷掉的筆記,這本書目前已經有第2版。以往考研究所大家準備文批時,普遍都使用Peter Barry的Beginning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New York: Manchester UP, 1995, 2002)。這也是補習外文所時,授課教師所指定的課本,確實也寫得不錯,但我本人不習慣這本的寫法。最後我決定多帶余君偉碩一教研究方法時指定的課本──Julian Wolfreys的Critical Keyword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New York: Palgrave, 2004)。這本是連余君偉自己用起來都稱讚的書,正如書名所指出,這本是像字典一樣的reference book,但是他將每個理論用字的脈絡和不同理論家的運用都做了很有效的整理,甚至有對照書目頁數。

感謝couple同學在睡前打來加油打氣,希望她能快快從去政大發表完論文的疲累中恢復過來。也要謝謝Medievalist同學昨天在火車上的感性分享,我相信我們都能順利走上學術之路的!還有Nick在gtalk上的鼓勵,跟某路人Shao-ming的叮嚀囑咐。還有要謝謝徐詩思的祝福和李有成老師的「威脅」,提醒我答題時要簡潔有力。我很快就要上考場啦!明天在火車上跟在旅社裡還可以做最後衝刺!現在呢,就先來玩個大猜題遊戲!我在英國文學、美國文學跟文學理論與批評3個考科中各挑出5個人名/理論用字,然後不管台大,輔大跟政大3間的筆試題目是有直接問到,或是答題時能夠使用到都算數。不知道1個禮拜後自己回來看這篇網誌心情會是如何…

英國文學──
Shakespear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Corpus Christi
Charlotte Bronte
T. S. Eliot

美國文學──
American Renaissance
Washington Irving
Henry James
Fugitive Slavery
Puritanism

文學理論──
Jacques Derrida
Jacques Lacan
Postmodernism
Posthuman subject
ideology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祝自己考試順利與玩樂開心

昨天為了趕在15號碩士學位考試申請截止完成手續,因此回了交大一趟。自以為提早起床,出門買雙人份早餐又提前抵達台中火車站的我,居然因為上錯車而差點和從員林上來的Medievalist同學擦身而過!!!幸好我趕緊在豐原下車後還接得上對的車班,但是身上居然忘了帶火車時刻表這是身為鐵道迷所不能接受的錯誤啊!!!

順利抵達新竹後,我們坐在星巴克裡。我利用2路公車尚未發車前,把建國要求我再重改的Introduction跟Conclusion整理好,就一起搭上那熟悉的公車。我的狀況和Medievalsit同學不太一樣──我咬著牙待在新竹修課直到碩二下才搬回台中,而Medievalist同學則是從入學以來都是通勤上學。屬於長程通勤族的我們早已學會在新竹靠公車和雙腿闖蕩,過著和學校遠距離的生活模式。

差不多11點半時到了學校,我趕緊把申請學位考試的文件都交給助理小姐,但最後關鍵還是在於建國點頭,一切才能進行。我猜想建國多少有感覺到我已經無心於碩士論文,所以在此時此刻把關的特別嚴格。畢竟加起來只有15頁,又是整本碩士論文中最好下筆的Introduction跟Conclusion,我竟然就被要求改了3次。但我最後真的好不想寫了啊!而且也寫得好爛…但建國不點頭我也沒辦法,所以這次才卯起來改了啦!希望這一次可以順利過關,然後進入準備學位考試的階段。

中午以車隊方式出發,大家在愛買後面的中山道吃了日式料理,我點的照燒雞腿超棒!!!在新竹居住過約2年的我非常清楚,這座城市裡東西要好吃就是要破費,錢砸下去你要多好吃都有,這1份就吃掉了本人275元。下午騎回去浩然圖書館還書,還去晃了一下電影研究的館藏…真不愧是交大,電影研究的書超級多啊!我還借了5本超有趣的電影研究專書回來,但我現在明明就沒有時間看啊…

下午我和Medieval同學到couple同學家瘋狂聊天,但couple同學週末才在政治大學發表完論文,整個累到精疲力竭,我們還硬要跟她玩。晚上和Medieval和couple同學又跑去跟另一掛同學到光復路新整頓後的高檔美食街區吃飯,大家說要去吃北澤。這一排店家早就以貴聞名,包括有早期的歐法小鎮賣非常昂貴的麵包,現在又有鍋大爺和北澤等的火鍋店和壽喜燒加入吸金的行列。我只能說竹科工程師和交通清華的教授群們真的是替新竹打下了厚實的財力基礎啊…這一頓壽喜燒又是個400元!但是真的是沒得嫌,肉質鮮美又吃得撐到不行,每個人都摸著肚子說好吃!!!

晚一點大家替同學慶祝了生日,一群人擠在couple同學不到5坪的小房間裡亂聊,然後我和Medievalist同學又要準備通勤南下了,因為我們都不住在新竹。昨天騎上同學的機車,在清大夜市跟交通大學之間來回,突然有種回到2年前還住在新竹讀書的錯覺。當時下定決心把課修完之後,我一定要脫離新竹這個鬼地方,學弟稱新竹為「窮山惡水之地」也不是沒有原因的,也有老師說過「新竹有台北的物價,卻沒有台北的享受」,這句話我也認同。現在畢業之際,對新竹的感覺還是一點都沒有變。接下來除了期待自己能順利往上念博士班,也期待若真的考上後能在新城市裡過的新生活喔!未來1週的行程如下──

5月13號──傍晚抵達台北,晚上西門加州1堂有氧
5月14號──早上台大筆試,晚上西門加州1堂拉丁舞
5月15號──早上、下午輔大筆試,傍晚和輔大朋友見面
5月16號──早上政大筆試,下午GLAD校園同志舞會,在LUXY和朋友們相聚
5月17號──下午台藝大戲劇系Henrik Ibsen公演The Master Builder,晚上忠孝加州1堂街舞
5月18號──早上政大面試

祝自己考試順利與玩樂開心!!!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The Mist──忘了可以活到世界末日

The Mist(2007)/★★★★★

鐵道迷就讀交通大學老鄰居學校的表弟曾提過──「史蒂芬金Stephen King不賣座的小說就拿去改編成電影大撈一筆,至於暢銷的小說他就靠版權繼續賺錢」。鐵道迷從未讀過任何1本King的小說,但是他的作品改編之幾部電影鐵道迷確實是印象深刻──1995年的Dolores Claiborne由Kathy Bates詮釋,深具女性主義思維;膾炙人口的Pet Sematary…等等,相信都是很多King影迷口中的話題。

在悠閒的母親節這天,鐵道迷和敢死隊媽咪中午去吃了中型的家族聚餐(2家)。下午去加州上了1堂瑜珈後,鐵道迷馬上衝到位於誠品綠園道的black as chocolate,買了一塊3.5吋的草莓巧克力蛋糕。敢死隊媽咪奉命買了一塊超香酥大雞排,2人就醬度過今年的母親節。

The Mist這部電影非常刺激,有超多鐵道迷超怕的梗,而且很吊人胃口,電影從頭到尾觀眾都在狀況外,完全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只知道自己有生命危險。而就在此刻,一個預言家/祭司般的角色出現,帶領大家從文明社會走向未知的神祕世界,並且以宗教力量控制群眾的思想與行為,就如同美國清教徒時期的Jonathan Edward一般,她要大家知道,自己正在憤怒的神的雙手之中,終有一天必須承受天降之災,而她就是神的傳旨人messenger。

而最後殺出重圍,脫離超級市場的5人,卻因為自以為將身陷於災難中永無脫身之日,無法避免死亡而先選擇了死亡。正如同李家沂所詮釋之海德格哲學──「趨近死亡即面對死亡,面對隨時會死的命運」。海氏哲學中對死亡的覺察,在The Mist中即劃分了最後的1名倖存者以及被他所了結的死者。最後的倖存者David痛苦地衝出車外,期待那不知名的,來路不明的,甚至可說是卡夫卡式的Kafkaesque死亡裁決降臨,而眼前出現的卻是那以為不可能的一線生機。

鐵道迷突然想起大學時期認識的一位作家陳玠安和另外幾位文青合作的電影《世界末日前一定會出來》。The Mist中的人們相信了世界末日,並且相信了當天就是世界末日,自己卻忘了可以活到世界末日。倖存者沒等到世界末日,但已然先造了自己的世界末日。

2009年5月9日 星期六

瘋狂指導生

昨天上完爵士課,到一中街附近的舊書店找Fa。看到一堆舊的Fa,我開心地蹲在地上開始挑選。沒想到竟然在2005年的專號裡找到了林建國的文章──〈論諧擬和白人:尚‧胡許的《瘋狂祭司》的精神分析式閱讀〉。這喚起當時碩一修必修課文學研究概論,建國讓我們讀了Homi Bhabha的〝Of Mimicry and Man〞。雖然不太記得當時課上討論了什麼,但是我卻記得他叫我們讀他的論文當做延伸閱讀,也就是Fa裡的這篇論文的英文原文版──〝Of Mimicry and White Man: A Psychoanalysis of Jean Rouch’s Les maitres fous〞,刊於2002年的Cultural Critique。我還意外地在其他專號裡頭發現原來Jacques Ranciere也寫過電影理論跟評論耶!還找到賈樟柯的訪談喔!

我當時忙於課業,便未再細讀建國這篇論文,如今3年後碩士班即將畢業之際,我才終於有機會讀了這篇論文的中譯文。我覺得民族誌電影ethnographical filmmaking是非常複雜的議題,也就是建國自己博士論文所研究的,基本上會和一般人所想像的電影研究不太一樣,或者說是電影研究諸多面相中的一環。事實上,我覺得建國選擇了一個非常有趣且獨特的方式,以電影為出發點碰觸了非洲黑人的殖民議題。不知道他有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指導學生寫一本非裔美國小說的碩士論文呢?

晚上,要跟1個尚未見過面的男生朋友出去吃飯。有一點點小緊張咧。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應該沒有現代人是不愛看電影的吧

今天心血來潮去誠品中友店買了1本Fa《電影欣賞》,是2008年的最末刊。

話說我的指導老師之一林建國正是Fa的學術單元編輯委員之一,上次有機會參與了他主編的專號,超期待這一期發刊的!我帶著Fa跟《誠品‧學》到加州去等爵士跟皮拉提斯課,正打著明天在火車上有東西可看的主意時,1位常和我一起練爵士的香港朋友湊過來問──「你在看什麼?」

看到我手上的Fa,他整個人瘋了!原來他也是超愛看電影的人,他說他每天一定看1到2部電影才睡覺的。這更應證了我之前所言──「我實在想不出來有哪個現代人是不愛看電影的」。曾有人問我,交通大學外文所這麼愛開電影課,那到底修課狀況如何呢?我的答案就是那句話──「除了Sigmund Freud佛洛伊德之外,應該沒有現代人是不愛看電影的吧」。但是矛盾點就來了──我本人在交大外文所念了3年碩士班,卻也從來都沒修過任何電影課喔!頂多只有在修靄珠的全球化理論與文化認同時看了一堆指定的討論電影罷了。說奇怪也很奇怪,因為我超愛電影,卻一堂電影課都沒修。說不奇怪也不奇怪,因為我碩士論文不寫電影,修課時當然就有所謂的實用性考量…

說起電影,那位香港朋友雙眼發亮,而我當然也是津津有味地和他聊了起來,他倒是看過不少日本電影。其實我有時候會想,自己將來若真的念了博士班,博士論文也很希望能寫電影研究…之前看到身邊碩士班同班同學有人跟著建國寫李安電影研究,學姐們也不乏寫蔡明亮和侯孝賢研究的,甚至也有寫好萊塢電影的,我總會揶揄自己說──「我當初碩士論文幹嘛不寫電影啊」。畢竟我實在太愛電影了。問題是,我現在碩士論文都已經進行到申請學位考試的最後階段了,Ellison與黑人美學也就醬陪伴了我有2年半了啊…乾脆博士班來做電影研究好了!!!像建國的博士論文就是研究民族誌電影,不過他拿的是比較文學博士。至於君琦老師在國外拿的學位就是叫電影理論博士。但不管怎樣,他們應該都是超級影癡啊!

明天下午1點整,在台灣師大英語系教師休息室見李有成30分鐘,討論碩士論文成果。

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17 Again──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17 Again(2009)/★★

鐵道迷完全講不出來為何會去看17 Again,但是在得知IELTS確定考到6.5,可以順利申請學位考試之後,我就決定非要去看一場電影不可。因此,在極為有限的選擇下,17 Again似乎是唯一適合此時放空放鬆的娛樂型電影。鐵道迷要澄清自己其實一點都沒有被男主角Zac Elfron吸引到而去看這部電影,因為總覺得Zac不是我的菜,不過在17 Again裡,他要挑戰的是一個「老靈魂」。
17歲是青黃不接的年紀,也是多數台灣學生處於水深火熱升學階段的日子。因此,當鐵道迷每次看到美國高中生的校園電影,裡頭那些〝teenyboppers〞洋溢青春的橋段之時,總是覺得非常遙遠。Zac所飾演的Mike在一次詭異的經驗中,從一個已經結婚育有2個子女的爸爸,重新回到了高三。這一次,他有機會能扭轉自己的人生,重新走上被球探發掘,拿獎學金進大學打球的路…

鐵道迷想了想,自己大概會和Mike的朋友Ned一樣斬釘截鐵地說──「打死我也不會想回到高中生活」。鐵道迷回想自己高中生活的最初的荒唐與最後的苦悶,終於在17歲那年,靠著英文一科跟對文學的一丁點興趣,申請入學錄取東華大學英美系,從此一路玩樂到搬去花蓮住為止。因此,鐵道迷是台灣少部分沒考過指定科目考試(舊制聯考)的高中生,這件事情對鐵道迷來說,是幸運。在大學4年的知識洗禮之下,鐵道迷談了3年8個月的戀愛,然後又甄試上交通大學外文所。鐵道迷於是又成了英/外文系少部分沒考英美文學、文學理論等科目就讀了碩士班的學生,這也算是幸運。

Mike最後依然選擇了他最初愛上的那個女人,而非自己當初所追求的被球探發掘並拿獎學金進大學打球。觀眾們應該已經發現這部電影中耐人尋味之處──Mike自己的女兒Maggie決定要和痞子男友Stan同居,所以計畫放棄原本申請錄取的大學,要讀社區大學時,Mike是採強烈反對的姿態。理由很簡單──人生中總會遇到別的男生。那麼,Mike如果選擇了籃球之路,進了大學,難道不是也會認識Scarlett以外的女孩兒嗎?

女孩兒會在人生的旅途上遇到不同的男孩,而男孩的心目中只有那1個獨一無二的女孩。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這就是17 again這一部電影有趣的地方。仔細想想,17 Again會挑中Zac當男主角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畢竟以女性的角度出發,哪個女生不希望自己能多認識幾個帥哥,但帥哥的眼中又只有她1人呢?

2009年5月2日 星期六

因為老了,所以…

我超愛這一期《破報》的編輯手記──「擊。破。點」。

「不再視任何事為理所當然,是擊破的第一步」。徐詩思在「新」美國研究課堂上讓我們閱讀的專書與論文都在在證明了這一點。UC Santa Barbara黑人研究系的George Lipsitz在American Studies in a Moment of Danger中掀開1960年代的嬉皮面具,讓我們看見輝煌的美國社會運動歷史。UCLA英文系的Jenny Sharpe質問了美國的後殖民研究與弱勢族裔研究之間的界線,並解釋弱勢族裔其實並不完全符合後殖民境況。而目前為止最令人驚艷的論文是出自於U Penn英文系的Amy Kaplan之手──美國派學者Americanist是何以將殖民經驗遺忘,以建立起這一塊所謂的自由國度,永遠只記得Boston卻看不到Jamestown。徐詩思說──「每一次讀到Kaplan的論文都讓她熱血沸騰,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寫出這樣的論文」。

自己是從UC San Diego取得英語文學博士學位的徐詩思,她專研19世紀美國文學,顯然對於這些議題也很關注。有一次上課,她講到社會使命感這件事,她覺得有社會使命感是很重要的,這點我也非常同意,因為社會使命感就是擊破點之一,也是身為一知識份子所應具有的。將來我也想當一個很棒的知識份子,寫出很棒的論文。

不要再相信理所當然,不要再漠不關心。上週為了報名博士班以及其他外務,我錯失了1堂皮拉提斯課和2堂爵士舞。這週三再回去上皮拉提斯很緊張,怕肌耐力退了,結果出乎我意料地,是不退反進。雖然我不知道原因為何,但我想一部分也是因為我很少翹課。無論做任何事情,重點都在於持之以恆。練皮拉提斯是如此,做學問也是如此。皮拉提斯是我有史以來接觸過比讀書更讓我覺得感興趣的活動,而領我入門的老師就是Rose。她說,常聽到人家說──「唉我就是因為老了,所以…」這句話,而這句話就是阻礙自己進步的元兇之一。因為老了,所以我無法再學皮拉提斯。因為老了,所以無法再讀書了。因為老了,所以無法再談轟轟烈烈的戀愛了。

Rose說她朋友的奶奶超過70歲了一樣能打網球。徐詩思說國外大學的碩士班研究生很多是工作了一陣子之後才重返校園的。圈圈說,愛情很可能就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