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apres 2008

◎1/1-1/14(2 weeks):完成劉紀蕙「拉岡專題:主體與語言」期末報告(博士班研究計畫)
◎1/15:「拉岡專題:主體與語言」研究生期末報告發表
◎1/15-2/19(5 weeks):碩士論文第3章初稿完成
◎2/23:交通大學97學年度第2學期開學
◎2/26:繳交碩士論文第3章初稿給建國;徐詩思「『新』美國研究」第1週課程
◎2/28:TOFEL-iBT考試(100分以上才能提碩士論文資格考;79分以上才能報考師大英語系博士班)

謝謝鼓勵我關於博士班考試還有支持我最後決定申請國內博士班的人兒們,我想我跨年會許下的唯一新願望就是碩士論文口試不要跟博士班入學考試撞期,為此我可以先擱置找到新b的願望。我很高興自己半強迫自己在這一學期修了劉紀蕙的課,也因為如此我才有可能提前完成博士班研究計畫,而在碩士班的最後一學期全力衝刺論文與TOFEL-iBT考試。

下學期我會修徐詩思的「『新』美國研究」,藉此完成碩士論文的第3章。她已經同意我將這一章抵繳期末報告,並將我提議的吉爾洛伊(Paul Gilroy)的《黑色大西洋》(The Black Atlantic: Modernity and Double Consciousness)列入課程指定閱讀中。

順帶一提,我的《黑色大西洋》真的是跨越大西洋從美國麻州波士頓來到台灣新竹的喔。

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劉紀蕙、梁孫傑談海德格論人/動物

深夜的廣播裡傳來蕭敬騰的歌,我發現我越來越喜歡他了。

這禮拜「美國文學(一)」的課輔要教史朵(Harriet Beecher Stowe)的《湯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第1章跟第3章。我闔上小說,把劉紀蕙「拉岡專題:主體與語言」的第13週講義拿出來。

第13週的課程內容非常有趣。劉紀蕙原本其實是要上《書寫選集》(Ecrits)中的〈康德與薩德〉(〝Kant with Sade〞),但她為了梳理清楚拉岡談論道德律法與享樂原則的部分,因此必須先談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有趣的是,劉紀蕙切入的方式是從海德格《形上學的基本概念》(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Metaphysics)中論「原初的動物性結構」(original structure of animality)談起,主要目的在於破除人類中心主義,朝向修正動物在世界中是貧乏的此一論點,恰好與我的博士班研究計畫中的議題有所扣合。

海德格與我有著不解之緣。自從碩一上林建國在「文學研究概論」選讀了Basic Writing中的〈築居思〉(〝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一文之後,我就完全著迷於海德格哲學了。碩一下,我直奔清大哲學所,選修了「詮釋學」,由黃文宏老師帶領來自各個領域修課的研究生精讀《存有與時間》(Being and Time)的無標題頁以及§1至§8。碩二上時衝著海德格之名,到社文所修了Thomas Wall的「主體性及其流變」,一學期下來從笛卡兒(Rene Descartes)讀到列維納斯(Immanuel Levinas)啥也沒懂,但是卻因為讀了海德格的The Basic Problems of Phenomenology片段而覺得爽翻了。下學期黃文宏老師開了「海德格哲學」,要精讀《存有與時間》的無標題頁與§1至§14,我還在想要不要為這門課調何文敬的班。

事實上,還有一些學者也關心哲學中的動物議題。例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的梁孫傑。梁孫傑是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校區(University at Buffalo, SUNY)的英語系博士。在「哲學中的動物想像」這場專題演講中,他發表了他的長期研究計畫。

梁孫傑指出,動物事實上具人所不能之能,例如預知天災等,但卻又受到人類鄙視,既神聖又汙穢。他援引海德格對手的闡釋,說明動物沒有世界觀念,因為人的手是獨一無二的──人的手不只是手,手能拿筆,而拿起筆後則能書寫思維。而列維納斯則從臉出發,談論人的倫理與他者。

當我在整理劉紀蕙與梁孫傑論人/動物之時,發現了不可思議的矛盾。這2人同樣閱讀海德格,卻詮釋出兩相悖反的觀點──劉紀蕙認為海德格談人時,認為人是受到外部世界的結構捕捉而行動,而動物則是被本能驅動。人「行動」(act),動物則「行為」(behave)。這顯然與梁孫傑以海德格從手談論人/動物的概念有所牴觸。

我必須縝密思考這個問題,因為這是我博士班研究計畫的主軸。當然可能是初、晚期海德格哲學的轉向,這是哲學史中常有的現象。也可能是劉紀蕙與梁孫傑詮釋海德格的主觀差異。我得開始寫「拉岡專題:主體與語言」的期末報告了,這也會是我未來的博士班研究計畫。原本預計25號要開始動筆,因為也剛好把碩士論文的第1章修改完,交給建國跟李有成。但是這禮拜因為過節,實在偷懶得不像話。

下學期,應該去清大哲學所修「海德格哲學」,藉著這個機會讓自己釐清海德格論人/動物才是。

我想,我應該會試著請劉紀蕙幫我寫師大英語系博士班的第3封推薦函。我終究只能接受哲學中的動物議題,至於真正的動物還是請離我遠一點吧。

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有錢真好

今晚才剛跟媽一起看完《有錢真好》(Mad Money),晚點就跟媽因為用錢的事情而吵架了。這個問題自我5月搬回台中的家裡住之後不斷重複被壓抑後又屢次回返,雖然因為我9月開始接了3個工作之後有好轉一點,但其實也只是表象,根本的問題都完全沒有解決。我是個愛花錢鬼,看不慣媽這個省到對自己一點都不好的自虐鬼。

最後在黑暗中的小燈下,我們坐在床上,達成2009年母子2人的最新協議──1月開始每個月的25號逢甲大學的領薪日,我請我媽吃飯,我媽請我看一場電影。那天誰想買什麼誰都不准有意見。其他時間各自花各自的錢,不能干涉誰想花錢,也不能干涉誰不想花錢。

2009年在我擔任何文敬的國科會兼任助理期間,有7次機會可以改善跟我媽之間因為錢而產生的問題。再來我要考上博士班,我要自己生活。我要在台北找到新的工作,我要找到新的b,我要新的自己。新年新的願望就是能跟我媽相處得越來越好。不是國科會報帳報的越來越好,也不是碩士論文能越寫越好,這些對我而言都比不上我媽來得重要。

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一年之末

昨天又夢見了自己要從碩士班畢業,但卻遇上恐怖的事情。

每當要面對升學關卡,我就會在夢裡開始呈現不同的恐怖情境,彷彿是一種循環,多少和我從小的升學經驗有關。就跟我會夢見自己喜歡的男生一樣,都是有所本的。昨天帶媽媽到一家非常有趣的店吃飯──BAKKU。BAKKU是一家以70年代復古風為主題的餐廳,我跟媽都是第一次去這家店,裡頭有情侶檔,有朋友群。

吃飽之後我們臨時起意要衝去看電影,於是便看了《閃靈俠》(The Spirit)。後來覺得這樣走暴力美學路線的電影似乎不太適合在聖誕節看,看來《真愛囧冤家》(Four Christmases)上週會登上全美票房排行榜也真不是沒有原因的。

今天媽下課後留在救國團畫大幅的梅,於是我買便當過去和她一起吃。在寧靜的下午,教室窗外就是忠烈祠,工友在清理池塘裡的穢物,該是一年之末了。

我用鉛筆在小本本裡擬出碩士論文第3章的大綱。一切都要接近尾聲了。

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好學生迷思與武林秘笈

我夢到一場碩士論文口試。

台上的人不是我。不知道是被夢的機制篩選過後而轉換的角色扮演,或是因為我想著最近要論文口試的學姐。

這種情況也不是第一次了。多少次我在花蓮靜謐的夜裡驚醒過來。有時是動也不動心跳加速,有時是在黑暗中驚聲尖叫。其中有好幾次是跟前b還在交往的時候。我只能抱著他,扣著他的手。

那時是我決定要考上碩士班的時期。一旦決定要考,就是會不會上,而不是想不想讀的問題了。

面對升學我有過最慘痛的經驗。我從來就不是一個好學生──國中在前段班被老師跟同學歧視,老師當著我的面說我考不上台中的4間國立高中。高中成績總是吊車尾,英文是最棒的一科。大學進了英美系,才開始找到我自己的世界。

開始主修文學之後,讀書再也不是過去穿制服的日子裡一天過一天的那一回事,也不再是跟著老師複誦,考試考默寫。我開始拒絕當一個好學生。

然而好學生迷思還是存在在學校裡。但當我越來越熟悉學術研究的場域,就越不覺得好學生就一定能做出好研究。當然在此要先定義一下社會印象裡的好學生──每天有固定時間念書,時間到了才能休息…諸如此類的。我試過,但我就是不習慣。

只可惜學術研究不是如此,這幾年來我開始領悟出自己的劍法,還正在寫自己的武林秘笈,而寫武林秘笈光靠當好學生認真讀書其實是沒有用的。當我讀的學校做為一個表意,在我身上劃下一道阻隔線(「拉岡專題:主體與語言」的私房笑話)時,這些學校的頭銜已經替我說了我是誰。但是那並不是我。升學的夢魘到現在還是緊隨著我不去,即使現在已經要面對博士班了還是如此。

有一天我要進博士班,然後繼續拒絕當好學生。

2008年12月23日 星期二

DFLL X'mas party at Feng Chia University

這學期每週一我都得進何文敬的國科會計畫助理室上半天班,從下午1點半上到5點。每週二則是上全天班,從早上9點到下午5點。一切按國科會規定行事。

今天一進助理室,就立刻處理台北書林發票要重開的事情。另外一筆新書的帳目還在等何文敬從台北把書帶下來。何文敬目前游移於中央研究院與逢甲大學的身分,使我有時必須辦理跨縣市業務。也因此經常因為一些程序上的事情就讓帳目卡住,完全不能動。這時候的我就會很著急,擔心耽誤了何文敬。前一陣子我突然想到也許到時候申請師大英語系博士班可以請他幫我寫推薦函,如果他願意的話。

快2點時外文系的系辦助理小姐打分機過來,邀請我3點半一起去參加聖誕趴,大約會進行到5點左右。時間不長也不短,是很適合系上公開活動的長度。那時手邊何文敬交待我繕打的文件尚未完成,但一聽到有東西吃我就義無反顧地跑去了…

聖誕趴的地點在人言大樓地下2樓。讓我驚訝的是逢甲外文系對辦聖誕趴傳統的熱情,以及老師們的高度參與。當然每年外文系能給系學會20000元預算辦聖誕趴也不算是小事了。雖然逢甲外文系這一群老師,除了何文敬之外,在學術上似乎不求什麼權勢地位,但我突然發現也許這就是他們要的生活──在黑暗中扮成聖誕老人灑糖果,決定下一個禮物要抽什麼,然後跟同學一起唱聖誕歌。

聖誕趴的高潮就是最後上台表演的外文一男孩5人組,有樂團表演,有吉他手solo,最後還有大家瘋狂起舞的梗我真的超愛的。我承認我有特別注意樂團裡其中幾位男孩。嘖嘖嘖…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18th Annual Graguate Conference on East Asia at Columbia University未錄取

週日下午4點26分,正當我在上身心靈平衡課程的時候,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系就這樣在週六凌晨1點26分神不知鬼不覺地寄發了研討會審查結果通知。e-mail穿越了美國東岸9小時的時差到了台灣──

Dear Yuan-yang Wang,

We are sorry to inform you that we could not incorporate yoursubmission into our graduate conference. Both a blessing and a curse, thenumber and quality of applicants greatly exceeded our expectations. Theselection process was long and full of disagreement, with members of thereview committee often fiercely defending many of the submissionsunfortunately not selected. Since we realize that the number of applicantshas forced us to respectfully decline many outstanding submissions, we bothapologize for this bad news but also urge you to apply for next year's Graduate Student Conference on East Asian at Columbia University. Have a happy holidays, and we sincerely thank you for applying to our graduatestudent conference.

Warmest regards,
The Conference Organizers

繼上次投稿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英文系的研究生研討會之後,我又吃了哥倫比亞大學的閉門羹。這麼一回想起來,當時竟然能錄取北卡大學阿什維爾校區(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Asheville)的一般性國際會議,還跟老師們一起發表論文真是詭異。但畢竟芝加哥大學跟哥倫比亞大學的全美排名都超前面,加上可能也是論文題材的關係。好吧。我承認我從博士班研究計畫裡抽出王禎和的那個部分去投稿,是比起非裔美國小說的部分來得虛很多。不過再怎麼說我的本行還是非裔美國小說,比較台灣現代派小說是個失心瘋的念頭,但我還是想這麼做。美國人還是不忘記鼓勵失敗的人繼續投稿,這點我喜歡。晚上陪媽媽又看了一次很美式的《變形金剛》(Transformers),看完後繼續修改碩士論文的第1章。非常喜歡西亞李畢福(Shia LaBeouf),不過也只是看看罷了,我知道他是straight type。結果博士班的研究計畫投稿踢到了第1次鐵板──接下來1個月還有3場國內的研討會通知。到底我腦海中的這份研究能不能做得下去啊……

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暮光之城──無懼的愛

12月5號到7號登上全美週末排行榜的《暮光之城──無懼的愛》(Twilight)是由凱薩琳哈德薇克(Catherine Hardwicke)所執導的電影,而我在研究所同學的邀約之下看了這一部電影。

《暮光之城──無懼的愛》的故事主線非常簡單──一個女高中生瘋狂愛上一個男高中生,甚至願意為他死去。然而,由史蒂芬妮梅爾(Stephenie Meyer)之原著小說所改編的電影,呈現出的則是各種極端所衝撞出的戀情。由羅伯派亭森(Robert Pattinson)所飾演的庫倫是一名吸血鬼,他一方面想吸女主角貝拉的血,但卻又深愛著她。而貝拉出乎意料地不懼怕這位自1918年即撐著不吸人血,活到現在的「素食主義者」吸血鬼,反而願意以死為前提去愛。艾伯特(Roger Ebert)形容她為〝thanatophile〞。

一般人很難想像為什麼愛一個人必須面對死亡的可能。也許有人會說電影終究是電影。然而,讓我們回顧歷史──早期男性之間的性行為被視為異端,而自從口交被雞姦法(sodomy laws)列入規範之後,對同性戀的指控便開始成立,也直接影響到男同志的性愛權。1885年,英國國會頒布Labouchere Amendment,從此男性之間的性行為,無論是公開或是私下進行,都是犯法的。王爾德(Oscar Wilde)就是被此法條所判刑。

電影中的庫倫與貝拉理論上沒有觸犯任何法條,但象徵意義上其實就是犯法,企圖以愛踰越界線,挑戰既定之成規。他們的愛在光影的包裝之下是華麗的,而這一對情侶也完全無視於世俗的眼光,在全校同學的目光之下成雙入對,就如同他們棲在矗立到天際的樹頂談情說愛一樣,傲視群倫,孤芳自賞。真正為所愛的人而付出的愛沒有所謂犯不犯法,只有敢不敢。世上沒有禁忌的愛,只有無懼的愛。

2008年12月20日 星期六

200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博士班招生

今天看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9年的博士班招生簡章已經公佈了,4月22日開始接受報名。英語學系博士班須通過TOFEL-iBT至少79分以上即可報名。筆試有「文學理論」與「英美文學研究」2科,各佔20%,5月30日早上考。口試佔25%,筆試結束後的當天下午,全體考生即進入口試,也就是說筆試沒有門檻問題,只有誰考高誰考低,大家都可以口試。這點讓我眼睛一亮,因為台大外文博士班的筆試成績是有設門檻的,通過才能進口試,但我還不知道2009年的狀況。師大的審查資料成績則佔35%。

跟媽說了這件事,媽鼓勵我還是要報考師大,雖然我博士班打定了主意想讀比較文學,但總是要給自己多一點選擇才是。我想了想,決定先暫時接受這個提議。

師大的審查資料包括──碩士論文一式4份,博士班研究計畫(無頁數限制)一式4份,學士班及碩士班歷年成績單一式4份,申請人英文簡歷一式4份,以及3位教授推薦函。

博士班研究計畫已經在紀蕙的課程裡進行了。碩士論文希望能在4月時把整份雛型都完成,包括3個完整章節以及introduction和conclusion。TOFEL-iBT的話最慢2月底要考,交大外文所要考100分以上才能提論文考試。推薦函其中2封我會請我的2位指導教授,李有成與林建國寫,然後再請劉紀蕙老師寫第3封。

師大博士班的簡章公佈讓我提早有了考生的心情。這學期擔任「美國文學(一)」的教學助理與何文敬國科會計畫兼任助理的薪資,我自己存了一部分,打算將來若真的考上博士班要去台北念書的話,可以在找到新工作之前撐過過渡時期。媽說最少要存50000元做準備,我目前已經存了25000元了。

2009年目標定下──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博士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博士班,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班。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終極追殺令

我必須承認由盧貝松(Luc Besson)編劇的《極速追殺令》(Wasabi)比起1994年他所導演的經典──IMDb評分9顆半星的《終極追殺令》(Leon)更合我的觀影胃口,但是《終極追殺令》其實更貼近真實人生,以一種極為殘酷而冷漠的方式訴說著人的故事。

盧貝松表示──「紐約是一個隨著時光漂泊的城市,而在這裡的人也一樣的具有不定的特質,故事藉由殺手里昂來解剖現代文明城市中的邊緣人」。《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Times)的名影評人艾伯特(Roger Ebert)則分析《終極追殺令》的開頭,他描述盧貝松拍攝紐約街頭的手法是作曲家式(virtuoso)的,而此部電影的悲歌也就此展開。

一個18歲女孩的人生能有多曲折離奇呢?當時由年僅14歲的納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飾演片中因為弟弟被殺而想接受訓練,成為職業殺手的瑪蒂達,她的父親是一名毒販,再婚的母親生下一個會因為她轉台就打她的姐姐,鄰居又住了一位自稱「清道夫」的文盲職業殺手。這一切再也不難想像了。

這部令人難過的電影,最後收尾在瑪蒂達回到學校重新開始生活。無論她將來成了什麼樣的人,這一段人生永遠會銘刻在她的記憶中,就如同一道傷疤一樣,揮之不去。因為這部電影,我回想自己截至目前為止的人生──一路走來至今24歲了,所經歷的事情很普通,但也很獨特。而隨著自己越長越大,未來彷彿已經不會再變。但真是如此嗎?

里昂死了。他名義上的殺手父親依照他的遺志,將按月供給瑪蒂達扶養金,而瑪蒂達則回到學校。電影中同學們談論著這位陌生的女孩,沒有人知道她是誰。她只自顧自地種下里昂留下的盆栽。「人生是只有小時候這麼苦,還是一直都是」。瑪蒂達在電影開頭時丟給里昂的問題,留給了這一株盆栽來回答──即使外在環境再怎麼惡劣,都還是要掙扎著生根,苦撐著吐芽。18歲的瑪蒂達還很年輕,她有一天會離開學校找尋新的生活,因為這就是人生。

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

美人心機

《美人心機》(The Other Boleyn Girl)的背景是16世紀的英國,任何一位外國語文學系的學生大概都會記得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裡那位為了娶一位女子為后而與羅馬教廷決裂的亨利八世(Henry VIII)。

納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在片中飾演的是安(Anne Boleyn)。表面上她是跟妹妹,由史嘉莉嬌韓森(Scarlett Johansson)飾演的瑪莉(Mary Boleyn)耍心機的女人,但是其實她代表的是路德(Martin Luther)的教派──要透過個人的信仰去靠近上帝,而非是那些死板的經典教義。

然而最後她的下場是上斷頭台。歷史上許多例子顯示,一個人的死亡能象徵時代的驟變。英國的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早已在她要佔有亨利八世時悄悄展開。

艾瑞克巴納(Eric Bana)在片中飾演亨利八世,他的扮相還頗性感的,身材又棒,看到史嘉莉嬌韓森跟他纏綿悱惻的樣子我兩隻眼睛都快忘記眨了。如果我是亨利八世,那麼我第1個召進王宮的不是安,也不是瑪莉,而會是喬治(George Boleyn)──前提是他若真像吉姆史特格斯(Jim Sturgess)一樣可愛的話。那我是絕不會讓他上斷頭台的,不如就留在我的枕邊吧。

2008年12月13日 星期六

?/4

本學期在累爆了的每週三與每週四過後,每週五其實才是我一週的開始。越接近期末,越知道自己可以結束一段日子,朝新的生活規劃邁進,其實也越難熬,因為辛苦的事情也總是集中在此時。

今天一樣去上了1堂皮拉提斯跟1堂爵士舞。晚上看看電視,跟媽媽聊聊天。我認真開始用腦密集思考的時間總是在夜闌人靜之後。凌晨時分,伴著廣播裡一首又一首的流行歌,把2個研討會的摘要一口氣都投出去了。說穿了其實是同一份,只是中,英文的差別罷了。先前這一份摘要其實也被我拆成不同的2份,投到2場研討會去了,1份專論非裔美國文學,另1份則專論台灣文學。之所以能一口氣投這4場研討會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我早在劉紀蕙的「拉岡專題:主體與語言」的課程剛開始我就在準備這一項研究計畫了。

這個研究計畫可以追溯至我碩二時閱讀賀絲頓(Zora Neale Hurston)與賴特(Richard Wright)的小說的心得,而我在碩三時決定把這些心得按圖索驥地撰寫成博士班的研究計畫,所以劉紀蕙的課程算是提供了我一個書寫的機會。

而又因為決定以比較文學為博士班的研究方向,所以我也同時加入了對王禎和(Wang Chen-ho)的討論──基本上連結點是非裔美國人與台灣人與英語習得(the acquisit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的這一個議題之上,但是我想處理的脈絡有點複雜,也必須以文本分析來佐證。我循著自己的思路一一梳理這些想法,已經先把一份摘要完成了,也在劉紀蕙的課堂上口頭報告過了2次,2次她都給了我很實用的意見。第1個讀到我這份完整研究的人,應該也會是她。我可能會找機會向她表明我的期末報告其實是博士班的研究計畫,並跟她另約時間談一談。

1月底把劉紀蕙的課程期末報告寫完之後,同時也代表我的博士班研究計畫英文版基本上已經有初稿了。再來就是靜候發表的機會──不知道這4個將在下學期展開的研討會,會有幾場能投上。研究方向到底好不好,能不能做下去。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文學研究的視野──美學與政治

這禮拜三陳鏡羽到交大來演講,東華包括畢業校友與在學的學生竟來了11個左右!可見鏡羽老師的fans有多少啊(茶)。

雖然我前一天晚上只睡了2小時,但我依舊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下撐著把整場演講聽完了。講題是〝From Hypotyposis to Metalepsis: Narrative Devices in Contemporary Fantastic Fiction〞。陳鏡羽的研究方法真的很令人折服,是非常嚴謹的治學態度,深入文本肌理進行探究,是很紮實的做法。李家沂擔任主持人,他也提到鏡羽老師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的普瓦提耶大學(Universite de Poitiers)是打底型的學校,與台灣多數學校的方向不同。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也待過那裡。

聽完鏡羽老師的演講,我開始回想過去在英美系4年以及在交大外文所2年半以來所受的文學研究訓練──大三1整學年的英國文學Simon運用大量當代文學理論分析文本,傅士珍老師的「文學批評」1學年來也是以教授理論為主,而芳枝老師的課堂上也不乏文化理論的介紹。

因此,到交大之後非常習慣這樣的模式──建國的「文學研究概論」甚至連文學理論的濫觴新批評(New Criticism)都已經略過,直接從結構主義開始。而理論的專題在交大更是發展重點──靄珠的「全球化理論與文化認同」簡直是全球化理論的資料庫,建國的「歇斯底里論述:佛洛伊德到拉岡」也是一門純理論的課程,更別提劉紀蕙的「拉岡專題:主體與語言」。

台灣的學生總想先學習一套理論之後進入文學研究,從事所謂的文本分析(textual analysis),但是卻忽略了過程所牽涉的文學研究方法。根據建國在「文學研究概論」課堂上所遵循的脈絡,文學研究的首要條件是建立阿圖塞(Louis Althusser)所言之〝object of study〞。簡單來說,文學作品並不只是那些字句紙本而已,而是隱含社會實踐的「論述」(discourse),與60年代以降各種社會運動如雨後春筍般冒現有著密不可分的因果關係。San Juan在應何文敬之邀蒞臨逢甲大學外文系時所談的專題演講〝Is Studying Literature Enough?〞,即在區分此類語境式的研究方法(contextual study)與美學取向的傳統型研究方法。

以我個人的認知來說,從事語境研究的人似乎多著眼於女性文學,族裔文學,或是同志文學與政治意圖較強的理論如女性主義理論,後殖民論述,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或是酷兒理論之間的對話。在語境研究中文學既然是論述,那麼理論則能夠梳理出這些論述背後的意識形態與生成原因,多半的目的性在於揭櫫不公不義的文化現象。

反觀靜羽老師的研究,除了以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的敘事學理論鋪陳出對4部當代幻奇小說的敘事結構分析之外,未見任何其他的當代文學理論,通篇論文完全在處理文本的敘事結構,屬於San Juan所區分相對於語境式的,也就是美學式(aesthetic)的文學研究,其歷史可追溯至早期歐陸不愁吃穿的貴族將文學視為生活中的一種享受,浸淫在美學的奢華(luxury)之中,不帶有政治目的性的文學研究。

然而,如此區分語境式與美學式的文學研究必然是危險的──我們都記得60年代德國康士坦斯學派的領受美學家堯斯(Hans Robert Jauss)所言,要排除歷史性考量與美學性考量都會造成研究上的偏頗。然而堯斯也從未說明(至少在〈文學史做為文學學術的挑戰〉一文中未竟)結合了歷史性考量與美學性考量的文學史研究會是如何,他只留給後世的批評家一個充滿無限性可能的字──〝aporia〞。

若對文學史的研究能結合美學意圖與政治意識形態,為什麼文學批評就不行呢?至少在我碩士論文的研究中就顯示,非裔美國文學運動上的黑人美學(the Black Aesthetic)就是一例。難道文學研究不能同時批露政治上的不公不義,又同時彰顯其美學型式嗎?我相信是可以的。再說,難道文學作品只能一分為二成美學型的文學作品與政治意識形態的文學作品嗎?絕對不是。而艾利森(Ralph Ellison)身為小說家,他也相信文學創作可以兼顧美學意圖與政治意識形態,這句紅色的話基本上就是我整部碩士論文的一言以蔽之。建國甚至在指導我的過程中提出一個問題──「難道自認為不帶有任何政治意識形態的所謂『美學』,本身不就是一種政治意識形態的表現了嗎」。建國身為馬克斯主義文學理論的喜好者,已然將伊格頓(Terry Eagleton)對新批評的指證表露無遺。伊格頓指出,新批評學派這群理論家,以美學之姿捍衛文學研究,事實上正是擁護了當時正在崛起的中產階級。

站在從事艾利森研究的位置上發聲,我相信文學研究應該朝向美學與政治的雙邊關係,而非只研究其一,我未來也要持續達成這個目標。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解構兔子

雖然蓋慈(Henry Louis Gates)的《表意猴》(The Signifying Monkey: A Theory of African-American Criticism)非常inspiring,不過我現在決定不讀完整本了,因為我的碩士論文基本上只需要說明〝Signifyin(g)〞的定義即可。博士班研究計畫的部分雖確切的使用了這個概念,但也許只能等以後真的讀了博士班再來把整本專書讀完了。

目前我自己讀完了《表意猴》的第1章,正在讀第2章。看了一下劉亮雅在台大外文所開「再現與美非女性小說」的課綱,她剛好就選了第2章。很好,第2章只剩3分之2沒讀。

建國說我不能只引用了學者將艾利森描述為〝signifying modernist〞就跟著這樣帶過去,我必須解釋何謂〝signifying〞,也是因為這樣我才開始讀蓋慈的。這當然和double consciousness有關,double consciousness的概念我已經計畫在序論中整理並解釋。

另外,第1章中我還有2個大問題必須解決──第1個是我原本將艾利森定義為領受美學家(reception theorist)的論點。建國交代我必須把名稱改成〝something〞 modernist才行,因為如此一來才能維持最初艾利森被視為modernist,後來又被修正成signifying modernist,最後銜接上我所提出的這一個類似領受美學家的〝something〞 modernist。建國要我從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對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評論中找出適合的用語,來替艾利森背書。

第2個問題是我用了〝deconstructionist〞這個字。我以〝deconstructionist〞一字來形容艾利森的小說理論,建國看完我的論述後說可以,但是必須加以解釋。建國怕我發生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所苦惱的「解構兔子」事件,還重新把〝deconstruction〞的定義講給我聽,聽完後我才發現我還真的誤會了,幸好我們先meeting過,不然最後在論文資格考口試時這會是多恐怖的謬誤。我得先去浩然圖書館翻閱A Derrida Dictionary,然後引用到論文裡,再重新解釋一次艾利森的小說理論。

算一算自從交出第1章的初稿,到跟建國meeting後抓出要修改的部分,至今已經1個半月了,我除了修正文法部分之外,論述部分完全都還沒開始改,主要是因為我這學期先準備了博士班研究計畫的關係。上次李有成過來交大演講,還叮嚀我要加油。天啊!我12底前一定得把第1章改完後再交給建國跟李有成,然後定稿。

我想蓋慈只能暫時停在這了,目前先以能解釋〝Signifyin(g)〞為主,以後再慢慢和這位跟李有成是好朋友的學術明星相聚。接下來的3週要重讀哈伯瑪斯的〝Modernity──An Incomplete Project〞,以前上建國的「文學研究概論」讀過,重來一次應該頗快。再來是建國指定的另一篇〝Consciousness-Raising or Redemptive Criticism──The Contemporaneity of Walter Benjamin〞。最後是把〝deconstruction〞的定義找出來。

目標──12月底改完第1章。

2008年12月7日 星期日

自己的房間

就在今天傍晚,金馬獎在台中中山堂正沸沸揚揚地準備展開之際,我開始把自己自proposal資格考以來就亂得誇張的房間徹底重整。講義跟書已經把我的書桌淹沒到極限。雖然我的思緒從未因此而脫軌,但是我決定讓外部空間跟著內在心情在這下定決心的12月一起改變。

帶媽去北平路上的成記麵食館吃晚飯。北平路算是台中市價位較高的用餐地點,但是口味絕對不會讓你有一丁點的失望。接著我們便出發新光三越,母子2人為了贈品而拼命集點數,差1點就有15點了,可以換微波碗或是100元禮券,但是最後我們想不到自己還迫切需要什麼,因此便決定下週再出發一次。我獲得了AESOP的大罐天竺葵身體乳液以及2件BALENO的棉T,非常開心。

沿著中港路而下,下一個shopping的地點是廣三SOGO。我個人覺得在台中市SOGO唯一贏過新光三越的點就是無印良品。這一次到無印良品是為了我日益增加的影印講義,決定採購一些立式的文件格。

挑來挑去,我跟媽一致認為附輪子的四格籃式架最適合我的房間。

母子2人開心的shopping完後,我們回到家裡,轉開電視看金馬獎轉播。知道金馬獎頒獎典禮就在離家不到10分鐘的地方,卻坐在家中沙發上看轉播,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我很快地就把無印良品的輪子四格籃式架組裝好,然後開始將成堆的講義分類──碩士論文相關資料1格,劉紀蕙「拉岡專題:主體與語言」的超實用講義1格,老師們的論文1格,雜項1格,要回收的就進了廢紙袋。

散落各處的書也被我分成小說,文學理論,以及中文書,整齊地堆疊在書桌旁的茶几上。掃了地,再用除塵紙擦過。接著把自己喜愛的明信片一一貼到四格籃式架的側邊,讓它看起來有活力一些,不只是一只架子。而籃式架最上頭的小小平面也可以放些東西,很令人欣喜的功能。徹底清過後的書桌,空間比平常要多出了4分之3。

我靜靜地坐著,享受這煥然一新的自己的房間──未來至少還有8個月會住在台中的家裡,我把自己的房間當成最intellectual的研究室,在可爾必思莎瓦的空瓶裡插上彩虹旗,貼上曹格的海報,Malcom X的肖像當然不能少。這就是我自己的房間。何文敬的國科會計畫兼任助理任期到2009年的7月31日,而若博士班又能應屆順利錄取,我計畫8月就要離開台中了。

這學期我藉著修劉紀蕙的課程,幾乎算是把心力都用在撰寫申請博士班的研究計畫上頭了。劉紀蕙給研究生的自由度很高,也因此我才能盡情發揮自己的研究。而這一份研究計畫我也拆成幾個部分,並以中/英文雙語版,分別投了4場研討會,時間全部都在下學期。研討會的審查算是一種指標,能夠讓我衡量內容究竟好不好,能不能當博士班的研究計畫,若有機會發表,更可以知道哪裡還需要改,甚至怎麼改。不過,這4場我自己也不知道最後究竟會錄取幾場。

很希望也很期待自己能夠順利考取博士班,我從12月開始要按部就班一一把事情完成──2009年1月底,博士班研究計畫中/英文版定稿。2月底前考TOFEL-iBT,所上的畢業門檻是100分。4月底前把碩士論文的最後1章完成。5月提論文考試,接著便是博士班入學考試了。

搬回家長住的這1年,使我心中漸生矛盾情懷。我知道自己有一天還是會離開這一間房間,到另外一個地方去生活,如同我當時拎著行囊東行至後山花蓮,爾後又歇腳於新竹,最後離開那苦悶的城市,回到自己土生土長的台中。離去再歸來,歸來後又離去。夜裡很靜。我閉上眼,彷彿望見那下一處自己的房間。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take-home essays (American lit I homework #2)

Take-Home Essays

American Literature I 12/03/08
Teaching Assistant: Yuan-yang Wang (王遠洋)

The take-home essays intend to help you organize what you learn in American literature class and come up with your own ideas. Please submit your take-home essays to me by noon in week 14 (12/17). Start each question on a NEW page, and the maximum for each question is 1 page (Times New Roman 12, 1.5 space). The grading of the take-home essays is 5%. Plagiarism of any form will not be allowed. The essay questions are as follows:

1. To Run and Advertise Your Unique Bookstore with the Emersonian Thoughts

Remember Ralph Waldo Emerson wants you to be “Man Thinking,” not “bookworm” (1141) when reading books, including his own pieces of work. It means that only reading Emerson is not enough. You have to really comprehend the Emersonian thoughts. As he says, “[t]here is then creative reading, as well as creative writing” (1142). Let us imagine that you are going to run a small, elegant, and cozy bookstore in downtown, just like what Meg Ryan's Kathleen Kelly does in You've Got Mail (1998). First of all, name your bookstore after Emerson's ideas either in “The American Scholar” or Nature and Explain why you call your bookstore in this sense. Secondly, let's pretend that you want to design a world wide website for your beloved bookstore. In the homepage, you have to quote a sentence/sentences from either “The American Scholar” or Nature to write a creative advertisement to introduce your bookstore. The advertisement might include your faith to run this bookstore, its uniqueness, what kind of particular books you sell, etc. Be creative.

2. Seeking Human Nature in the Darkest Forest and the Most Forbidden Sea

During his sojourn in Lenox, Massachusetts, Hawthorne develops his friendship with Herman Melville. Melville praises that Hawthorne is a great American writer, and some scholars even conjecture that Melville revises Moby-Dick (1851), and it is published after his acquaintance with Hawthorne for a year. Both of the two writers have brilliant skills to depict human nature. Coincidently, there are many symbols that are worthy of discussing in “Young Goodman Brown” (1835) and Moby-Dick. A symbol is, as M. H. Abrams illustrates,

anything which signifies something; in this sense all words are symbols. In discussing literature...the term “symbol” is applied only to a word or phrase that signifies an object or event which in its turn signifies something, or has a range of reference, beyond itself.” (Glossary 311)

In “Young Goodman Brown,” not only the things like the serpent-like staff, the pink ribbons of Faith's cap, etc, but also the whole journey in the forest itself could be regarded as a symbol. Forest signifies wildness, and in this dark and deep forest Goodman Brown is painfully forced to seek “the nature of mankind” (1297) that is concealed in normal life. In the story of Moby-Dick, Ishmael goes through the fatal adventure with captain Ahab to chase Moby Dick on “the dark blue sea” (2346). The chase makes Ahab reveal his nature of “[h]uman madness” and “monomania” (2347). Please make use of Abram's short definition of symbol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 forest in “Young Goodman Brown” and the sea in the selected chapters of Moby-Dick to elaborate the theme of seeking human nature.

2008年12月2日 星期二

黑眼圈

以詭異再現離散:論《黑眼圈》中李康生的一人分飾二角

國立交通大學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碩士班
王遠洋

蔡明亮(Tsai Ming-Liang)於2007年所執導的第9部電影《黑眼圈》(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將背景定位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他在訪談中表示自己雖對於吉隆坡因90年代初亞洲經濟風暴而導致的外勞問題感興趣,但觀眾若欲從社會角度來觀看《黑眼圈》,則會感到失望,因為他要處理的實際上是「人的內在的思考」。透過角色的象徵意義,蔡明亮一再描述《黑眼圈》為一部具「哲學性」的電影。本文試圖以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所談論的「詭異」(Uncanny)來思考此部電影中蔡明亮所言之哲學性問題,並析論李康生一人分飾二角之意涵。李康生在電影中一是身處於吉隆坡這一陌生國度中的流浪漢,另一則是臥病在床的植物人。佛洛伊德指出,詭異的概念無非就是自身因為在熟悉的事物中撞見那既存於內心深處之物而產生的陌生感(Writings 217),而其與雙重存在(double)是息息相關的。流落異鄉的流浪漢在異地絕處逢生,為拉旺(Rawang,Norman Atun飾)救起並照顧至康復,然而陳湘琪所飾之茶室女佣所照護的植物人卻與他有著一模一樣的臉孔,自始至終都被困在吉隆坡。流浪漢逃出家鄉而離散異地,並未能替他創造不同的生活,反而正如蔡明亮自己所言,只是「從一個籠子跑到另外一個籠子」。看著自己再熟悉不過的那一張臉孔,最後竟是指認出流離失所的陌生感。電影中透過雙重存在而營造出的詭異,帶出了馬來西亞外勞的離散困境,而床墊上的流浪漢/植物人、拉旺,與茶室女佣三人則是蔡明亮以象徵手法所描繪出的寫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