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

外文所期中座談會

禮拜三下午系上盛大舉行了外文所的期中座談會,許多我完全不認識的博士生突然全部出現在舊總圖會議室一起吃便當。毓秀老師非常關心博,碩士生修業年限過長的問題,還當場抽點幾位研究生,問問他們對於這點有什麼建議。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的複雜,因為修業年限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比如說,博士班有許多學長姐已經完全獨立靠自己生活,在外兼課,回到學校繼續當學生,這樣的生活一定會影響修業年限。假設另一種極端,家裡經濟能力厚實的學生若是念到最高年限7年,除了人生中途這一階段不斷在延長,基本上似乎也沒有什麼嚴重的影響。

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自我規畫。大家現在急著想縮短修業年限,當然對師生來說都是好的,然而步調快慢最終仍須取決於個人的計畫。像我在交通大學讀碩士班期間也是因為TOFEL-iBT的門檻一直考不過而差點延畢,當時還連台大博士班的招生簡章都已經買了,完全是個不怕死…現在到了博士班有一個重點,那就是一進去就必須要維持一定速度的衝刺,不能忽快忽慢,否則看似單純的畢業門檻,很容易就隨時把取得學位的時間卡死。

以台大外文系博士班為例,最基本是修完30學分,這可能已經是博二結束時了。接著報考第一,第二科資格考試,也許需要博三一整年,或甚至到博四上。但是我個人覺得以下的規定才是地雷──「學生須於修業期間內完成下列兩項論文發表之要求,方可參加學位考試:(1)於國內外有關之學術會議中發表論文至少一篇(2)於具審查制度之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至少一篇」。這個規定絕對不能等到資格考試通過後才開始進行,因為研討會跟出版都需要耗費長時間的等待。

舉我這次投的台大婦女研究室的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eer Diaspora來說,在開學沒多久時投稿abstract截止,我必須等到明天才會知道錄取與否,而真正舉辦會議是明年的6月。整個過程耗時有8個月之久。期刊出版,舉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為例,每年2月份擲稿,審查通過後須等到6月甫能出版,8月份擲稿審查通過則在12月出版,等待時間也都將近半年之久。要達到這些規定都必須很精準地計算時程,再說研究論文也不一定每投必上。畢竟不像TOFEL-iBT或是IELTS一樣只是幾個禮拜的差別,已經是以學期為單位了。

當時還在交大念書,碩三下才開始報考畢業門檻所要求的TOFEL-iBT或IELTS,那段期間的煎熬已經嚇到我了…從2月開始考了2次TOFEL-iBT都沒考到100分,導致我根本無法申請學位考試,要不是5月那時候及時考到IELTS的6.5級,我現在根本不會在台大讀博士班。有了這個前車之鑒,我博士班要提前達成畢業門檻的所有要求──希望明天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eer Diaspora公佈錄取名單會有我,hopefully,For myself and 圈圈。

2 則留言:

  1. 偶然逛到您的部落格
    更意外發現是「同行」(本身也是外文研究生)
    頗多文章看起來特有心有戚戚焉的感覺

    以這篇來說
    我認為年限的問題在外文所來說的話
    是「現實」與「理想」的自我質問自我實現的圖像
    能不能勇敢去面對,能把這個圖像對著自己(或者是別人)
    交待得多清楚?
    也就是說我認為這種圖像體現於自己有本事將
    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連結譜畫得多清楚
    但這種圖像的描繪重點在於能說服自己
    也就是說如果自己有自己的想法的話
    這個圖像裡現實與理想間看不出連結也是可以的
    純理想或純現實都有可能
    (但更多的應該是比例大小不同)
    這是我認為任何外文所學生在自己的研究興趣之前
    所必須面對的一種宿命
    一種難以將文學研究、理想異化於體外的焦慮
    勇敢去面對、講清楚這個焦慮是我認為任何碩一學生
    一進去最起碼要認知(可能還不知如何回答)到的事情
    這種焦慮是一種gap,先知道它的存在
    再從平常的思辨訓練中去推敲自己如何approach這個gap的角度,這是我想要跟每一位外文人分享的感受

    一點想法
    by 羨慕格主因為自己是將外文碩士唸到第6年的不用心者

    回覆刪除
  2. 請教台大外文所博士班的考試科目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