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New Philosophy for New Media

3月底結束系上研究生會議的論文發表後,對於Wright以及抗議小說protest novel的討論至此就暫時告一段落,一切有待下學期我申請修讀專題研究後才會有後續。4月的大事,就是月底要擲交論文全文的酷兒漂浪國際研討會

為了妥善處理圈圈與後人類之間的議題,我在本學期初時找了廖朝陽一起討論。他真的是一個非常奇妙的老師,而且他講話的tone調跟速度都跟我超合的啊!聽說99學年他會開設博士班必修課,個人蠻期待的…

總而言之,我帶著我所想的論點去找他討論了。不外乎就是部落格文學從電子文本到出版成紙本的過程中,是如何呼應N. Katherine Hayles的後人類(去)實體化(dis)embodiment之神話。結果,老師語出驚人地問我──

「電腦螢幕跟鍵盤不算物質嗎?」

這個問題其實沒有嚇到我,因為我後來略讀過How We Became Posthuman之後,接著又開始讀Writing Machine。正如老師所提醒我的,Hayles的論點其實有在轉向。Writing Machine中她所提的概念其實就是「科技型文本」〝techno-text〞。

Writing Machine是本小書,我還沒讀完,但基本上Hayles提到文學作品的物質性問題。比如一本以傳統模式出版的小說,其物質性就是可翻頁,可書寫的。然而,像有聲書即是Hayles定義的科技型文本,而傳統文本跟科技型文本事實上是可以互涉的。Hayles舉的例子是百科全書。百科全書有傳統的紙本型文本,但同時也有內容一模一樣的電子資料庫,所以百科全書也可算是科技型文本。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Hayles從How We Became PosthumanWriting Machine之間的轉向──紙本(身體)的不可取代性,以及電子文本(機器人)將取代紙本的神話,轉為二者互為一體兩面(賽伯格身體cyborg?)的論述。其實這個轉向並不會破壞我原本的想法,只是稍後在處理圈圈的作品時,我需要加入一些新的論調。

在此基礎之下,老師推薦我讀Mark Hansen的New Philosophy for New Media。雖然老師一直跟我說到Deleuze的affect,但我還沒搞懂affect為何與我的題目相關,而我現階段也無法再形構超越我所知的範圍的方向,但我還是決定翻一翻這本書…Mark Hansen是University of Chicago的老師,我還趁春假特地把書帶回台中。

現在,我實在不知道圈圈與後人類論述這篇論文會寫成什麼樣子啊!我唯一確定的是酷兒會是我最後一個關心的議題…除了圈圈是同志作家的梗以外,我幾乎不會著墨於酷兒。不過,上學期末為了這篇論文,我親自訪談了圈圈。這個project在我心中還有很高的可塑性…也許等下學期修了廖朝陽的必修課再來規劃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