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Inception──逃脫意識牢房的寓言



──

昨天,1位對鐵道迷發動強烈追求攻勢的男孩問──「什麼是後設(meta-)?」。近來,若是討論到後設,鐵道迷一定會舉的例子是4年前的Stranger Than Fiction。由Dustin Hoffman和Emma Thompson領銜主演,Stranger Than Fiction就如其題目所指涉的,是對於小說/虛構(fiction)本身的再探究。套用外文系經典工具書作者William Harmon & C. Hugh Holman的說法,便是〝beyond, above, of a higher logical type〞。

現在,若還有人問到同一個問題,鐵道迷會舉Christopher Nolan的Inception。現在,這位導演已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若是提及他的作品,The Dark KnightThe Prestige都是影迷會在最愛片單上加上一筆的首選。然而,鐵道迷認為Inception是他最精彩但也最為晦澀的作品。影片主軸敘述造夢者Cobb,為了重回家人的懷抱,冒險接下不法的工作──在對象的夢中植入想法。電影正是演他帶領一群造夢的菁英工作團隊,在奇形怪狀的夢中突破重圍,完成任務的歷程。

鐵道迷想,應該不乏有電影研究者會將Inception歸類為科幻電影(sci-fi)。就情節安排上而言,這確實說得通。而鐵道迷則認為Inception中對後設議題的處理,比起其他幾部電影來說都技高一籌。這個後設的邏輯在電影中,是對象在夢中卻知道自己正在做夢。鐵道迷在這裡玩個換句話說,就變成「我在夢中知道自己是清醒的,但其實我還在做夢」。這樣的詭異(uncanny)經驗已然將現實與虛構的界線化為烏有。

而在電影中,這正是為對象植入想法的終極招數。當工作團隊發現對象的夢中啟動篩選機制時,Cobb立刻反制,讓對象知道現在的自己正在作夢,然後就以反間計讓對象自己與潛意識對抗。然而,這個對抗的邏輯事實上是無法成立的,因為嚴格來說,對象所謂的對抗邏輯仍隸屬於對象的意識本身,還是會落入以主體為基礎的運作。因此,想成功執行為對象植入想法的任務,第一步就是讓他「反抗」。而對象則在反抗的過程中,神不知鬼不覺的被植入了想法──你以為自己清醒,但其實夢得一蹋糊塗。

如果我們把Inception視為一則寓言(allegory),它的寓意便是後設理論的基礎──自有語言以來,人類便以語言來陳述真實世界,即所謂的「再現」。而當人類又以同樣的語言系統來分析,處理這個再現的時候,整個論述過程其實還是無法脫離製造這個再現的工具本身。這樣的原地打轉,最後只建立了一座語言的牢房。同樣地,這就是Cobb要面對的永恆對抗。拼了命想從夢裡醒來的Mal就是主體的反抗機制,而她同時卻又將主體滯留在夢裡。做為一則逃脫意識牢房的寓言,Nolan下了最經典的結論──主體的反抗永遠都在意識所建構的範疇之內。如此的困難,無奈,又消極,Inception堪稱後設的灰色經典之作。

1 則留言:

  1. 王遠洋你寫得好好喔我的媽阿。。這種論述我不知道要想多久才可能想出來。。或還是根本也想不出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