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

碩士學位考試定案

從美學、政治到非裔美國表現文化:
雷夫‧艾利森《隱形人》批評之批判(1963-1976)

學生:王遠洋
指導教授:李有成博士/林建國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

摘要

本文主旨在討論艾利森的《隱形人》與非裔美國表現文化(Afro-American expression)之間的連結,並以此為主軸回應60年代黑人美學中傳承自哈林文藝復興以來美學與政治的難題。本文主要分為5章。首章為序論,梳理非裔美國作家的雙重意識(double consciousness)問題,並以此帶入非裔美國語境中美學與政治的糾葛,而艾利森也透過寫作不斷的思考此一難題。第2章首先定義艾利森為一名「生命世界現代主義者」(life-world modernist),並以堯斯(Hans Robert Jauss)的美學反應理論(reception theory)指出艾利森之所以表示自己拒絕將《隱形人》視為純文學作品的原因,就在於他強調讀者的存在。對艾利森而言,書寫的目的在於向讀者訴說生命世界的感知,而非為藝術或為抗議。第3章評析赫歐(Irving Howe)、倪爾(Larry Neal)與蓋爾(Addison Gayle)3位批評家於1963至1976年間對《隱形人》的負面批評,進而提出非裔美國文學中所謂「不明事物的諸形式」(the forms of things unknown)的表現文化形式,正是艾利森不願將《隱形人》化約為抗議文學(protest writing)的主因。第4章即從裴克(Houston A. Baker)論非裔美國表現文化與非裔美國人的生命世界著手,以其論點來檢視《隱形人》。透過他自身所經驗的非裔美國表現文化,艾利森在小說中體現了黑人獨特的生命世界,也抗拒了黑人書寫在美學與政治背景下的被物質化(materialize)。末章總結並綜觀正文4章,肯定艾利森以非裔美國表現文化的各種形式書寫《隱形人》,與讀者進行對話的文學形式。此舉在回歸非裔美國人的生命世界的同時,也超越了美學與政治的二元對立。

關鍵字:艾利森、《隱形人》、美學反應理論、黑人美學、藝術與抗議、非裔美國表現文化

──

謝謝建國幫我把第5章結論部分修改完之後,從交通大學郵局熱騰騰地寄到我台中的家!有時我真的覺得對建國很不好意思,因為我寫碩士論文的1年來老是會錯一些很基本的英文文法,或是用了很不妥的措詞,但建國都很有耐心的一一幫我修改。如今已經到了最後的階段,即將就要送印3本碩士論文的初稿,交給3位學位考試的口試委員──建國,李有成跟周英雄老師。6月25號下午3點在外文系的多功能會議室,要舉行一生只有一次的碩士學位考試啦!!!

4 則留言:

  1. 看完摘要, 覺得鐵道迷的碩士論文方向屬於meta-criticism.

    可能被質疑的是撰寫者本身對小說本身的瞭解與解讀為何.

    建議參閱Edward Said的 The World, the Text, The Criticism.

    同時將作者文本, 批評, 生命世界觀納入為研究的考量.

    BTW, 提醒您送稿前仔細參照MLA Handbook 格式, 這是李有成老師必定會盯的部份.

    口試前演練一下可能會被問到那些問題, 這樣正式考試時就比較有把握了.

    回覆刪除
  2. 建國之前也有叫我改works cited,有的格式好複雜我後來才弄懂…

    我跟你說!其實我對Said蠻感興趣的耶~~我覺得他是一個很博學的人,
    我買過他的2本書,就是Orientalism跟Cultural and Imperialism,
    你說的那本書我之前不知道在寫啥報告時有稍微翻過,
    然後有一學期李歐梵來交大客座的時候,
    他談過Said另1本很有趣的書叫On Late Style,感覺是很妙的一本書喔!
    過去單德興老師曾來開過Said專題,學姊說交大加上清大超多人來上~~這學期清大Guy是有開Said, Bhabha, Spivak,
    但我實在對後兩者沒啥興趣 @@
    而且論文上實際也沒有引到這些人…

    回覆刪除
  3. 哈哈, 幸好當年有幸修過單老師的Edward Said專題.

    清華那位老師是柏逸嘉教授吧. 薩依德晚期出了好幾本談音樂的書, On Late Style就是其中一本, 常見的key word就是對位式閱讀法(contrapuntal reading )!

    回覆刪除
  4. 天啊…contrapuntal那個讓我想到有一次上課 @@
    對就是柏逸嘉老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