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部電影叫《女男變錯身》,裡頭的男主角伍迪怎麼看就覺得很眼熟,突然想起他就是《珍奧斯汀的戀愛教室》裡頭,差一點跟璞蒂外遇的男孩,以及我本人的最愛《活人生吃》中的保全人員──凱文席格斯。
其實《女男變錯身》的情節乏善可陳,說穿了就是《辣媽辣妹》的異性戀愛情版。不過令我覺得有趣的是這一個打美式足球的大男生伍迪,如何去理解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他得替即將前往耶魯大學英文系面試的妮兒代打,因為兩人在一次爭吵中靈魂互換了。
兩人因為必須去完成各自原本要完成的事情,所以伍迪得教會妮兒美式足球的所有規則,好讓她替他上場比賽;妮兒得幫伍迪惡補莎士比亞。有天晚上,妮兒教伍迪讀〝shall I ca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伍迪對莎翁先生的詮釋是,他覺得這女孩很「辣」。但當妮兒告訴他,莎翁這一首詩是寫給一個男生的時候,他的反應是「靠,有誰會想到這位大文豪是gay?」
另一個耐人尋味的梗,就是《女男變錯身》這一部電影中的插曲〝candle in the wind〞,就是由同志歌手艾爾頓強所演唱的。而當伍迪(其實是妮兒)在他愛聽嘻哈的黑人朋友車上播放這首歌時竟被吐槽,而這一幕則是妮兒(其實是伍迪)前往耶魯大學英文系面試時的一個伏筆。
面試這種事情是無法充分準備的,因為你永遠不曉得口試委員會問什麼樣的問題。因此,當教授問妮兒(其實是伍迪)「詩學到了現代時期是否已經死亡」的問題時,妮兒(其實是伍迪)只能回答〝oops〞。而教授從剛開始對妮兒(其實是伍迪)的備審資料印象深刻,到最後對面試過程不甚滿意,決定請妮兒(其實是伍迪)離開。而妮兒(其實是伍迪)意識到情況不妙,決定要逆轉勝──她告訴教授,她其實欣賞許多「當代詩人」,也就是嘻哈樂手(hip hop artist),還當場拿出自己的ipod給教授聽。
最後,兩人終於換回靈魂,而妮兒接到耶魯大學英文系的通知單──她錄取了。
影片最後還讓那位教授尬上一腳,他顯然已經愛上嘻哈樂,手舞足蹈地對著自己的學生說著某首由「三十八角」演唱的歌──其實是五角(50 cent)。耶魯大學的風氣我不了解,但若是在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我相信一個研究計畫以嘻哈樂為主題的學生,是有可能會被錄取的。因為我就曾在那裡的非裔美國研究學系修過一門暑修課程叫〝consciousness and hip hop: resistance and repression of young prophets of rage〞──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女男變錯身》的一部電影的英文片名It's a Boy Girl Thing其實隱含著另一個主題──it's a boy boy thing。對於同志議題敏感的觀眾想必會注意到,與妮兒交換靈魂後的伍迪,完全成了一個具強烈陰柔特質的男生──他把自己弄得乾乾淨淨,說話溫柔,難過時就哭,在打美式足球時總是被撞飛。這就是一般人對於男同志的典型刻版印象。
不過說實在的,對於身為男同志的我來說,與妮兒交換靈魂後的伍迪簡直是佔盡了便宜──男生個個投懷送抱,想跟她上床。原本伍迪是想算計妮兒,讓她失去處女之身,但是在男人性慾高漲,脫了個精光想要靠近她(其實是伍迪)時,她(其實是伍迪)整個就是不能接受,在心中高喊著〝this is so gay〞。但是狡猾的伍迪身為異性戀男生,也趁著靈魂在妮兒的身體裡時佔盡便宜──他跟妮兒那些毫無防備之心的女性友人大開「睡衣派對」,心中的os則是〝life is so good〞。
《女男變錯身》以詼諧的角度探討了性別議題,但另一部電影《女孩不哭》則是一部嚴肅且沉重的性別議題影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