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黃皮膚/黑面具



──

每週三晚上統領加州的supa street都是Kop上的。Kop跟Wesley的style是完全不同的。今天很開心的跟Kop說掰掰,我覺得他很可愛!Wesley走的是讓人垂涎三尺的性感路線…Kop這次選的歌是即將上映的電影《鼠膽妙算》G-Force的主題曲〝Jump〞。在這支舞裡面,Kop加入黑人獨特的Hip Hop元素──Harlem shake

Kop說Harlem shake出現於21世紀初的美國。80年代以後,黑人的Hip Hop經歷了許多文化論戰,我認為最重要的應該是獨立發行。Nelson George喊出的口號〝the death of Rhythm and Blues〞,讓饒舌歌手與嘻哈學者開始思索──嘻哈也死了嗎…

關於這1點,必須從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基礎精神談起。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與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就提出「文化」做為一種工業的概念──工業就牽涉到量產,營收,與銷路的問題。因此,嘻哈所面臨的正是被工業化的危機。像Def Jam醬的大公司開始收編嘻哈主流,製造媒體效果,容易賣弄腥羶色,吸引大眾目光,於是嘻哈真正的精神就被商業化大大地削弱了。這時候,我們需要的是獨立發行的專輯,也就是所謂的地下嘻哈underground Hip Hop。這類的地下嘻哈要的是意識覺醒consciousness-raising,而不是讓人腦殘,或是誤以為嘻哈等於暴力…之類的,是真正的文化。

再來,我們可以想的是──為什麼台灣街舞愛好者會如此熱愛黑人嘻哈?若從接受reception 的角度來看,那必然是因為黑人的嘻哈文化觸動了台灣人的某些神經,反過來說則是台灣人以自己的歷史經驗去理解/翻譯/詮釋了黑人嘻哈,進而反身探究自己的文化。這也是接受美學的源頭詮釋學hermeneutics為何要談歷史意識historical consciousness的原因所在。

黑人的嘻哈為什麼會成為台灣街舞愛好者所熱衷模仿的對象呢?從穿著,到歌曲型式,到腔調,其實都非常的「黑」。若先不談美國研究中討論黑人表現文化以異國情調作為商業賣點的部分,也不談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的辯證,我想台灣的嘻哈脈絡應該會有個起點,而那個起點或許是跟黑人息息相關的,而且我相信這個起點絕不只是因為嘻哈很屌,或是可以耍酷這些原因,否則嘻哈便失去了它的歷史意義與價值了。當然也不是每個黑人就都要能歌善舞,猶記得艾利森Ralph Ellison在《隱形人》Invisible Man中諷刺一般人(包括黑人自己)看到黑人就覺得他/她一定很會唱R&B的笑點…

但我並非嘻哈熱衷者,只是覺得好奇…不過我想Kop跟Wesley教舞跟跳舞時大概也不會想這麼多。我爽,來個Harlem shake或是跳個LA-style不行嗎…shake it shake it shake i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