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劉紀蕙、梁孫傑談海德格論人/動物

深夜的廣播裡傳來蕭敬騰的歌,我發現我越來越喜歡他了。

這禮拜「美國文學(一)」的課輔要教史朵(Harriet Beecher Stowe)的《湯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第1章跟第3章。我闔上小說,把劉紀蕙「拉岡專題:主體與語言」的第13週講義拿出來。

第13週的課程內容非常有趣。劉紀蕙原本其實是要上《書寫選集》(Ecrits)中的〈康德與薩德〉(〝Kant with Sade〞),但她為了梳理清楚拉岡談論道德律法與享樂原則的部分,因此必須先談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有趣的是,劉紀蕙切入的方式是從海德格《形上學的基本概念》(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Metaphysics)中論「原初的動物性結構」(original structure of animality)談起,主要目的在於破除人類中心主義,朝向修正動物在世界中是貧乏的此一論點,恰好與我的博士班研究計畫中的議題有所扣合。

海德格與我有著不解之緣。自從碩一上林建國在「文學研究概論」選讀了Basic Writing中的〈築居思〉(〝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一文之後,我就完全著迷於海德格哲學了。碩一下,我直奔清大哲學所,選修了「詮釋學」,由黃文宏老師帶領來自各個領域修課的研究生精讀《存有與時間》(Being and Time)的無標題頁以及§1至§8。碩二上時衝著海德格之名,到社文所修了Thomas Wall的「主體性及其流變」,一學期下來從笛卡兒(Rene Descartes)讀到列維納斯(Immanuel Levinas)啥也沒懂,但是卻因為讀了海德格的The Basic Problems of Phenomenology片段而覺得爽翻了。下學期黃文宏老師開了「海德格哲學」,要精讀《存有與時間》的無標題頁與§1至§14,我還在想要不要為這門課調何文敬的班。

事實上,還有一些學者也關心哲學中的動物議題。例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的梁孫傑。梁孫傑是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校區(University at Buffalo, SUNY)的英語系博士。在「哲學中的動物想像」這場專題演講中,他發表了他的長期研究計畫。

梁孫傑指出,動物事實上具人所不能之能,例如預知天災等,但卻又受到人類鄙視,既神聖又汙穢。他援引海德格對手的闡釋,說明動物沒有世界觀念,因為人的手是獨一無二的──人的手不只是手,手能拿筆,而拿起筆後則能書寫思維。而列維納斯則從臉出發,談論人的倫理與他者。

當我在整理劉紀蕙與梁孫傑論人/動物之時,發現了不可思議的矛盾。這2人同樣閱讀海德格,卻詮釋出兩相悖反的觀點──劉紀蕙認為海德格談人時,認為人是受到外部世界的結構捕捉而行動,而動物則是被本能驅動。人「行動」(act),動物則「行為」(behave)。這顯然與梁孫傑以海德格從手談論人/動物的概念有所牴觸。

我必須縝密思考這個問題,因為這是我博士班研究計畫的主軸。當然可能是初、晚期海德格哲學的轉向,這是哲學史中常有的現象。也可能是劉紀蕙與梁孫傑詮釋海德格的主觀差異。我得開始寫「拉岡專題:主體與語言」的期末報告了,這也會是我未來的博士班研究計畫。原本預計25號要開始動筆,因為也剛好把碩士論文的第1章修改完,交給建國跟李有成。但是這禮拜因為過節,實在偷懶得不像話。

下學期,應該去清大哲學所修「海德格哲學」,藉著這個機會讓自己釐清海德格論人/動物才是。

我想,我應該會試著請劉紀蕙幫我寫師大英語系博士班的第3封推薦函。我終究只能接受哲學中的動物議題,至於真正的動物還是請離我遠一點吧。

1 則留言:

  1. 「人是受到外部世界的結構捕捉而行動」與「手能拿筆,而拿起筆後則能書寫思維」,以及
    「動物則是被本能驅動」與「動物沒有世界觀念」
    不是很一致嗎?並沒有矛盾呀??

    billing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