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

北上行●絲路傳奇/Andy Warhol

到台北的第2跟第3天,我跟couple同學就把很早之前已決定的行程完成了──國立歷史博物館的絲路傳奇展跟中正紀念堂的Andy Warhol展。

絲路傳奇是中國風味很濃厚的展覽,看了很多古老時期的文物,例如唐代的美人圖,伏羲女媧麻布畫,以及天王踏鬼俑等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具樓蘭女屍──她已經有4千多歲了。4千多年前的這一個女子,她過著怎樣的人生呢?

相形之下Andy Warhol就距離我們近了一些。不僅是年代的距離,更是生活上的距離。

Andy Warhol,1928年生於Pennsylvania,畢業於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藝術學系。看Warhol的作品時我內心有一股很深很沉,但似乎又隨時有某種要爆發開來的情緒。Warhol於1960年代開始他的創作傳奇,這一時期的作品包括康寶濃湯罐系列。

然而同一時期,美國的黑人正面臨重大的改變。黑權Black power的聲響四處竄起,新左翼the New Left人士一個一個站出來,文壇上有黑人美學the Black Aesthetic論戰,揭開黑人文藝運動the Black Arts Movement的序幕。

黑權運動者Maulana Karenga在談論黑人美學時將其劃分為2派──the committed-art school與the detached-art school。雖然他是以60年代的黑人美學為例,這時候當然有帶馬克思主義思維的強硬派作家如Amiri Baraka/LeRoi Jones,曾擔任左翼文學雜誌編輯New Challenge的Richard Wright更是不在話下,都強調藝術的政治性目的。但其實早在20年代的哈林文藝復興the Harlem Renaissance就有共產黨員W. E. B. Du Bois倡導藝術作品必須是政治宣傳品political propaganda。這就是the committed-art school。

而the detached-art school則是指20年代以降的黑人現代主義作家。他們雖也將藝術視為政治行為,但他們將其寄望於語言文字之中,想從文學的實驗形式中獲得抗拮的力量,最後就如80年代非裔美國文學與文化批評家Houston A. Baker所言──對藝術潛力過度樂觀的信仰。因此,這一派最後終究淪為一種美學形式。

但不論藝術是為了政治,或是為了美學,都距離一般大眾大遙遠了。一般大眾在對「藝術」的了解都尚在基礎層級之時,要他們追究藝術是為政治或為美學實在太超過。就在黑人知識分子爭辯藝術究竟所為何用的同時,Warhol把一般人擺在廚房裡的康寶濃湯罐做成購物袋跟洋裝,又把可口可樂當成The Velvet Underground and Nico的專輯封面。

藝術其實可以很單純,其實可以貼近人的生活。什麼才是藝術品,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才能找到一種生產藝術的能量。我在西門町看見了這種感覺。

1 則留言:

  1. 所以說,

    鐵道迷也要開始生產藝術品囉…

    NICK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