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北上行●印度褲/紙捲菸

西門町是一個很奇特的地方,在人來人往中可以窺視流行的脈動,各個階級包羅萬象的生活樣態就在眼前呈現。以前李永平住在這裡時,鄰居很可能就是個跑單幫的小夥子。高中就來過這個地方,記得當時一個超嗨的胖子在廣場舞台上瘋狂起舞,看起來實在不像是有安排過的表演,但台下依然不乏觀眾。這一次跟couple同學來,又看到有人在廣場舞台那裡表演。我告訴couple同學──Andy Warhol說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名15分鐘。

西門町是一個非常有文化氣息的地方。很多人大概會覺得莫名其妙,這種又吵又亂的地方哪來的文化氣息?所謂有文化氣息的地方,應該是博物館或是美術館吧!

從小跟著父母親在美術館裡穿梭長大的我,目光從來不曾停留在我父母親或是他們的藝文朋友的作品上超過5分鐘,因為對我來說那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我很清楚這些東西沒有錢是無法生出來的。藝術或文化沒有錢是很難搞的。想想馬克思Karl Marx是怎麼說的──base下層結構與superstructure上層結構會相互影響,而林建國的例子是所謂文化遺產的保存,事實上應取決於經濟部門而非文化部門。簡單來說,文化一進了博物館就等同於進了棺材。

所以看完了絲路展跟Andy Warhol展,我們應該問除了已死去的知識之外我們獲得了什麼?

很多人對這種展覽的看法總是──「哇好有文藝氣息喔」。然而這種文藝氣息卻是透過消費了200元的門票而得來的,換算成日常生活就是一個住在台北市的學生1天的餐飲費,或是一個研究生在系所辦公室工讀1小時的錢,也是1個Louis Vuitton包包的1/100。端看你的價值尺度而決定。有人必須1天不吃飯才能看1場展覽,也有人只願意把時間花在第5大道上。

李有成在觀察英國的公共文化設施時指出──「英國雖然百物昂貴,但是這個國家對文化倒是慷慨大方,近年來一般公共文化設施如博物館、美術館、藝廊等早已不收門票」。經濟部門可以做的其實就是這樣的決定,而不是又把棒子交給已經窮得快死掉又不被資本主義社會多瞧一眼的文化部門。

因此,我非常贊同劉紀蕙鼓勵班上同學去觀賞台北市捷運公共藝術的做法。雖然大家普遍對於所謂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仍有爭議,政府跟市民對公共藝術的概念也有待加強,但至少藝術已經離大眾近了一些。其實一個城市的文化核心不一定只能是在美術館或博物館之中。我們可以把舊金山San Francisco的現代美術館MOMA和聯合廣場Union Square來跟台北市的各種文化機關與西門町做比較。其實生產藝術的能量是來自於那些每天川流不息的人群之中,置身於如此蓬勃的生氣裡,藝術與文化也會隨之誕生,哈林區Harlem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這讓我覺得自己可以穿上剛買的印度褲,然後點根中東水菸壺店小姐要我嚐嚐味道而幫我捲的菸,就醬活在這個城市裡。

來這裡也別忘了超多gay兒出沒的紅樓地帶。不知何時才能找到玩咖一起去泡那裡啊……

1 則留言:

  1. 看這篇讓我想到一句話,

    處處留心皆藝術…

    我還蠻常用這句話的說。

    藝術與金錢好像是既愛又恨的好朋友內…

    NICK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