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搬家前2天●FOCUS

今天一樣是忙碌的一天──先去傳真兩岸影展領取獎金所需的資料,然後回家把最後1箱要寄出的行李封好,在去上爵士舞課之前拿到郵局去寄。

上完爵士舞課之後,我要去完成一項現階段我心目中最棒的任務──剪新髮型。

城市裡充斥著各行各業的人生活著,當學生是最自由但可能也是最沒「生活」的人,因為讀書大概就佔去了一大半。記得曾有次跟朋友討論城市裡最妙的職業,他說應該是女卡車司機。我想了又想,覺得除了研究生之外應該什麼職業都很妙。髮型設計師就是其中之一。

剪頭髮真的是一件會讓人無比開心的事情,因為外觀會影響心情。除了剛分手以及復原中的那段時間之外,我都還蠻期待剪頭髮這個活動的。曾經有一陣子都維持同一種髮型,也曾像現在醬覺得每次剪都要換新髮型。搬回台中之後,我最喜歡的理髮店是我過去從沒去過的FOCUS。

FOCUS共有2間店,都位於三民路的小巷子裡面,1店在134巷,2店在126巷。2間差不到10巷的店,營業氣氛卻是差了十萬八千里。1店夾在台中技術學院與台中一中之間,緊鄰好樂迪,人潮來來往往,店門口經常可見打扮時髦的人或坐在機車上或在門口抽菸聊天,對面是飾品和衣服店,容易給人車水馬龍的都會時尚感。2店則是在封閉的巷子裡,旁邊是警察局,營造出鬧中取靜,忙裡偷閒的愜意。當初會到FOCUS剪的理由只是因為從沒去那裡剪過,就走進去預約了,是隨興的開始,滿意的結果。

但是FOCUS也是我剪過算蠻高價位的理髮店了,男生單次剪加洗,會因有無指定設計師,以及指定哪一位設計師而異,價錢大約在500至600之間。剪頭髮最有趣的點在於,設計師與客人之間的關係就有如讀者與文本一樣,所做的詮釋總是因人而異。同一顆頭,不同的設計師就是會有不同詮釋。從1店的Josh,到2店意外遇到的Vitta,到今天的Ricky,我的髮型從去考博士班筆試,一直到博士班口試,已經有了3種變化。每一次都有不同的驚喜,但都帶來一樣的好心情。

基本上我都希望能指定男設計師剪,不過我自己也說不出為什麼,反正就是喜歡男生剪的感覺。今天第1次讓Ricky剪,覺得他是個很酷的男生。他今天幫我剪了一個超級奇異的髮型,雖然中間我一度有點擔心,但就在型出來的一瞬間我很喜歡!

至於我會把剪頭髮當成現階段最棒的事情,是因為我即將要去台北過心目中理想的無車生活了!我決定下學期要全靠捷運作為代步工具,一來當然可以把環保的理念推向另一個層次,二來我就再也不用煩惱剛剪完的髮型總會被安全帽擊敗了!!!每天都可以盡力把頭髮弄得美美的出門啊!!!

其實我也幻想過自己的男朋友是髮型設計師…

2009年7月30日 星期四

搬家前3天●銀櫃

第2批的行李已經寄出──2箱書加衣服還有1台印表機,目前寄的書大抵上包含電影研究及其理論,還有文學理論與批評。雖然搬家令人繁忙又煩躁,但是還是能偷點時間來玩樂!昨晚couple同學跟Medievalist同學各自南下北上,先後抵達了台中,吃完宵夜後就到我家來住。

過去在新竹時,由於Medievalist同學通勤上學,加上我碩三那年又搬回台中,因此我們常一起去couple同學家過夜,當時她是我們3人中唯一還住在新竹的人。我媽最不能理解的就是為什麼我去住女孩兒家但雙方卻沒有什麼忌諱,但我跟女生本來就相處得特別好。我們常做出許多值得瘋狂但其實超級恐怖的事情──早上7點半要搭台聯大校車去中央大學上美國文藝復興的Medievalist同學前1天卻跟我們聊到凌晨4點;隔天要上拉岡專題的我根本還沒讀完assigned reading,半夜我跟couple同學卻還躺在床上聊感情的事…

總之我們已經認識3年了。除了Medievalist同學決定接下國科會計畫助理回高雄,因此休學去工作1年之外,我跟couple同學都一起在交通大學當了3年同學。接下來我們的生活都各自有了變化──Medievalist同學要開始準備資格考,為proposal而努力;couple同學搬回台北的家,一邊工作一邊想論文;我則是要搬離台中的家去台北攻讀博士學位。

今天中午大家一起吃了我媽親自下廚煮的料理,緊接著出發去西屯路上超便宜的銀櫃唱歌,我又看到了很多mv裡我愛的帥哥。後來我們去吃晚飯,又去逛了逢甲夜市(話說我昨天不是才剛從逢甲大學離職而感到有一點感傷嗎),還親眼目睹了消防車衝進逢甲夜市。超想打撞球的啊!!!打撞球是我高中3年叛逆的青春往事啊!!!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的碩士班同學都沒人會打撞球啊!!!

不曉得未來的我們會如何呢…希望我們都能朝著各自的目標前進,然後都能順利認識男朋友(我是說真的!)。

2009年7月29日 星期三

搬家前4天●離職

一直以來生活都繞著大學運轉──在大學裡上課,在大學裡工作,在大學裡談戀愛。因此,認識大學及其周遭的環境就成了我認識該大學座落的城市的第1步。

明天是我幫何文敬工作的最後1天,而他所主持的國科會計畫也暫時告一段落了──接著是等會計室把黏存單都發回來之後製作成憑證本,最後辦結案。

今天何文敬邀請我跟專任助理一起共進午餐,一方面是因為我就要離職了,要到台灣大學接下新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就是因為我考上台大,因此馬上就要離開台中了。我們3人散步走到逢甲大學後門的美濃粄條邊吃邊閒話家常,有點像是另類的慶祝。一路上他介紹逢甲校園的建築物,出了校園後邊走邊告訴我們正經過的路名,我想這是對一個地方認同感的開始,生活在這城市裡,漸漸地你會替自己畫出一張地圖。

何文敬來台中教書1年了,而我正要離開土生土長的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去讀書,去過一個自己一直以來都很期待但真正到來了卻又沒這麼興奮的生活。

在結束交通大學的課業,也完成碩士論文資格考之後,去年我搬回台中寫碩士論文,也因為此一機緣而成為何文敬的國科會計畫兼任助理。從聽不懂「憑證本」是啥,校務系統的動用預算,核銷,notes發送電子公文,報老師出席國際會議的帳,黏了一堆雜七雜八的發票,到現在已經算是熟了一些國科會的程序。而且基本上我認為在逢甲當過國科會助理的話就會練成金剛不壞之身了!想想自己當國科會兼任助理已經1年了,這1年內我修了2門課,當了1門課的教學助理,然後準備博士班考試也順利考上了──除了交男朋友不太順利之外算是不錯的1年!

明天我要盡完我當兼任助理的職責,好好的去上半天班,然後我就離職了!接著是迎接搬家前的2天1夜碩士班同學中部玩樂行!!!就在搬家前的這週,我和媽媽一起看了姜秀瓊的《艾草》,是我和我媽一起看的第2部有同志議題的電影。其實我也很想找她一起看西班牙的同志電影Reinas啊…

(圖片出自http://www.wretch.cc/blog/eslitestage

2009年7月26日 星期日

981的生活計畫

星期/早上/下午/晚上

一/腹,臀,腿健體課程──忠孝加州(1 hr)/法文二上(3 hrs)/---
二/新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理論上(2 hrs)/大一英文TA/---
三/---/---/爵士舞中級課程──忠孝加州(1 hr)
四/索福克勒斯的安蒂岡妮(3 hrs)/法文二上(3 hrs)/---
五/---/索緒爾的批評論述(3 hrs)/---
六/---/---/階梯有氧初級,街舞入門課程──忠孝加州(2 hrs)
日/---/---/---

──

天啊!!!我發現哲學所開了好棒的課!!!新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理論碰觸到我從碩士論文以來一直感興趣的美學與政治的議題,而且要研讀Georg Lukacs跟Theodor Adorno,很棒!!!但不知哲學所的課給不給外文所修。但無論如何Saussure跟Antigone是修定了。Saussure可以讀到一些俄國形式主義的東西,相當難得。Antigone的課上不知有沒有機會可以追溯一些古典文學批評或是思想。但是都限修10人不知能不能選到啊…

至於加州那邊不知還能不能維持台中時期1週上5小時的習慣,博士班也許就忙了…但我希望至少能去4小時吧!腹,臀,腿健體課程看看法文二上最後選課選到的時間,再決定要早上上課還是下午上課吧。

8月初就正式搬到台北囉!

2009年7月25日 星期六

獎金2000元來也!!!

是的!在2009年第1屆兩岸電影展周邊活動中所舉辦的「新生影評卡位戰」裡,我奪得了第3名,得到獎金2000元!加上逢甲大學7月份的薪水8000元,我8月在台北至少有1,0000元能過活啦…除了可以動用自己碩士班最後1年工作所存的小錢之外,接著就是撐到9月中開學,等接下蕭立君的大一英文TA。

這次能得獎我真的很開心!當時的我一結束碩士論文的學位考試,馬上全心投入影評的撰寫,而在學位考試之前還偷時間看了5場電影的我,現在覺得相當痛快!!!

廢話都不再多說,以下為我得獎的影評文章──在麥田裡起舞:《塔鋪》,至於紙本的文章,則會刊登在8月份的《世界電影》上喔!

最後,還是不免俗套要來熱血地呼喊一下──大家一起來研究電影吧!!!衝啊(綁頭巾)。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cyborg-becoming──CSI: NY and virtual autopsy

膾炙人口的美國影集CSI的故事最早是從拉斯維加斯Las Vegas展開,後來延伸出CSI: NYCSI: Miami。目前台灣的AXN甫結束由Lawrence Fishburne主演的第9季,正如火如荼地上演NY的第5季。CSI的3個敘事中都各有1位我心儀的帥哥──Las Vegas不用說當然是亞裔型男Archie Kao。Miami裡有迷人的美國男孩Jonathan Togo。至於NY我最愛的則是俊帥挺拔的Eddie Cahill。

本季的NY探員在實驗室裡使用了一種極為先進的驗屍設備──先不論此影集自開拍以來所受到來自於警方相關人士的批評,那就是虛擬驗屍。其實同一種設備在上一季就出現過了,用於銀行搶案中屍體受長距離限制無法移動,或是本季的屍體遭受到鉈的放射性汙染上。

這種先進的驗屍設備打破了既往驗屍必須見屍的印象,也就是驗屍時「肉身」可以不存在,存在的可以只是「數位影像」,從虛擬的屍體掃描影像中找出死者的死因,如此一來彷彿印證了許多科學家所提出之隨著高科技時代的來臨,機器將取代肉身的看法。

有趣的是,在後人類學者海爾思N. Katherine Hayles的眼中,機器取代肉身終將只是神話,原因在於,套句台灣人都熟知的廣告台詞,就是──「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從現象學的角度切入,Hayles將哲學傳統中的presense/absence取代為pattern/randomness。意思是,過去我們對主體性的認知已然不再只是主體在語言象徵系統中能不能「現身」的問題,而是那作為乘載主體現身的語言物質性還存不存在的問題,這與主體的現身是截然不同的。一般認為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但其實它作為一種溝通系統,是具有「物質性」materiality基礎的,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中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簡單來說,人們若不使用語言就無法溝通,因此語言便以其物質性基礎建構出概念,事件,意識形態…等等。

透過這個邏輯,Hayles整理自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Saussure以降,從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之間的辯證,到精神分析學者拉岡Jacques Lacan改寫的floating signifiers,提出flickering signifiers的概念。Lacan將語言系統視為網絡,他特別重視那些在能指對照所指的表意signification之間游移不定的「漏網之魚」,因為那些漏網之魚才是讓主體可能現身的關鍵,讓主體性不再斷送於語言的獨斷性arbitrariness之下。而Hayles的後人類論述則把語言系統從Lacan所言之象徵秩序推向另一個極端──科技時代下的產物。

現代人的語言使用已不見得是面對面,而可能是透過e-mail,msn,skype,或是視訊。因此,Hayles相信signifier已經變形為一個又一個的信號signal,它們以數碼code的方式在各種無線系統中遊走,隨後才被接收者以解碼decode的方式接受。然而在此過程中,那些既有的數碼可能變成完全不能閱讀的「亂碼」,讓接受者讀來是一頭霧水,Hayles說這種誤差正是randomness如何打破科學家相信科技能主導人類世界的絕對公式pattern的過程。因此,我們看到西方哲學傳統中主體的presence/absence,如何在後人類的理論模式下被轉型為pattern/randomness。

Hayles同時也疊合了dematerialize/rematerialze,戳破科技能主導人類世界,有天機器將取代肉身的神話。Hayles相信機器永無取代人類肉身之可能,這個可能永遠只會是「可能性」,而此「可能性」也只能一再地從人類的口中說出,透過語言的物質性基礎而被建構。也就是說,肉身將不復存在的「去物質化」概念,都被人類的語言「再物質化了」,以文學研究的說法來講,就叫──敘事narrative,這也是Hayles討論的embodiment/disembodiment的概念。Hayles的整個理論計畫就是要將科學這門學科視為一種敘事,科學並不是什麼放諸四海皆準的偉大守則,能夠解決人類世界的所有問題,說穿了,科學就是科學家們寫的故事而已。

若機器不可能取代肉身,那麼後人類的身體會是如何?借用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無器官身體」〝body without organs〞的概念,Hayles梳理美國自1950到1960年間跨領域的梅西傳控學會議Macy Conferences on Cybernetics,定位後人類的賽柏格身體cyborg body。人類能達到的極限頂多是「人機合體」,而不會是「以機器取代」──我想人們一定很難想像有天這個世界只剩機器人,而沒有半個人類吧!

德勒茲的變向becoming理論在此為後人類論述開啟另一個討論的空間。Deleuze曾解釋過黃蜂與蘭花的變向,當黃蜂與蘭花相遇時,蜂在花上採蜜的同時,黃蜂也變向為蘭花的繁殖器官,此時黃蜂就成了蘭花繁殖的功能性機器。那如果是人類與機器相遇呢?試想CSI: NY中那虛擬的驗屍設備──或許那些具有專業訓練和素養的CSI幹員們,也變向為科學家們研發出的那些高科技設備中一個又一個的小螺絲釘了吧。

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

正港交大人

最近在facebook上有個有趣的測驗,叫──「你是正港交大人嗎?」,剛畢業的我興沖沖地做了,測驗結果竟然是「你還在新竹火車站」,然後註解為「你離交大很遠喔……要不要考慮去其他地方」。朋友中的測驗結果不一,有人在梅竹山莊(這個算強了),有人居然跑去清華大學變青蛙仔(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嗎…關於青蛙本人稍後來做解釋),當然有人很榮幸地成功抵達交通大學,成為正港交大阿宅!!!這些人當然是在交大待過一段時間,而且也熟知校事之人。

這禮拜二調班,沒去逢甲大學,原因就是因為我得利用時間回交通大學辦理離校手續。那天我早上約6點半就從台中的家裡出發,抵達交大校園內已是9點多了。從找到主任把審定書補簽完,接著跑浩然圖書館上傳論文電子檔,再到跑各處室蓋離校章,待我拿到學位證書已是下午5點多的事了,中間有各處室的好心人幫忙。我跑的順序如下──人社二館外文系系辦,行政大樓註冊組,中正堂保管組,體育館體育室,浩然圖書館,行政大樓住宿服務組,行政大樓就業與升學輔導組,最後又回到註冊組,領到了學位證書。

跑離校程序也許就像國外大學在學生剛入學時,或畢業典禮結束時會舉辦的校園巡禮。新生是抱著興奮與期待的心情來認識這個學校,畢業生則是要留下對學校的回憶。跑離校時,我居然到了我從沒去過的地方,那就是中正堂的地下室。雖然交大的處室幾乎都蠻舊的,但是裡頭設備真的是應有盡有。

很多研究生比較不會去過的地方應該是體育室吧!因為基本上研究生沒有體育課,除非是去地下樓層的健身中心運動,或者像我一樣去推廣部韻律教室上瑜珈課,否則大概就跟體育館無緣了。但我可是早在碩一上時就去過體育館了,因為我參加過丁亥梅竹賽的交大火力班!!!當時覺得既然考入交大,就不能錯過傳說中的梅竹賽,而且為了拿到限定版的火力班梅竹T,我暫時拋開繁重的課業,參加火力班的訓練,然後沉浸在梅竹賽的熱鬧氣氛裡。

所謂的火力班,終極目標只有1個──火力全開,替交大加油,幫死對頭清大漏油!!!因此,加入火力班的先決條件是要有無窮的精力,超猛的爆發力,以及濃到化不開的交大情結!!!基於我本人這3項條件都有,然後其他的比賽項目我又不是咖,因此便加入火力班了。火力班的成員每週都必須集合,跟著班長一起集訓口號,屆時真正比賽時,我們就是選手的精神支柱,在賽場中用勢力龐大的人群攻勢呼喊口號,讓選手在大獲全勝時如虎添翼,或是在略遜一籌時給選手來個臨門一腳。我認為交大火力班最經典的口號莫過於──「整頓清華,交通順暢」,其他也有一些很kuso的口號,比如清華的parody就成了「青蛙」…等等。

2007年的丁亥梅竹輪到交大舉辦,因此主場館全由交大安排。當時的開幕式與閉幕式都在體育館,我身為交大新生,第一次目睹了超豪華的開幕式,顯然是學校砸了很多錢設計的。除了重頭戲交通清華2校的啦啦隊互尬梅竹主題隊形之外,最後還有梅竹賽主題曲現場演唱,由梅竹賽委員會甄選出的校園歌手在彩帶飛舞的場中央主唱。火力班的成員不僅能夠參加開閉幕式,而且不需索票就能直接觀賞各賽事。當時,我就在綜合球館裡替羽球賽加油。

丁亥梅竹的羽球賽在交大綜合球館舉辦。現場的SNG連線全校直播,由交大電資學院負責;球評則由清華電台負責。我當時好迷好迷1個清大的羽球球員,是大帥哥1枚啊!!!他有上場比賽啊!!!可是我不能幫敵方加油啊!!!我其實去清大上課時都常偷看到他啊!!!可是交大負責SNG攝影機的也是型男啊!!!總之梅竹賽可以看到一些帥哥跟型男啊!!!我想2007年的丁亥梅竹真的是我讀交大3年來最棒的回憶了吧…還有拿到學校5萬多元學術補助去UNC Asheville發表論文的時候也很開心。老實說在交大的回憶也沒有真的那麼糟糕啦。

無論如何,我順利拿到交通大學外文所文學碩士囉!還花了500元在校友會辦了校友證,但除了可以繼續使用浩然圖書館之外,我也想不出校友證還能幹嘛了…

「我今天辦了1張學校的校友證耶」,我說。
「是喔」,couple同學答,「很棒啊」。
「我也覺得很棒耶!老實說能當交大校友也不賴!」我又接著說。
「對啊…他們以後應該會寄一些校友捐款通知給你…」
「…」

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

新目標

這次要出發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辦的「酷兒漂浪國際研討會」!想法大致上已經成型,但是理論的部分還需要更多琢磨…我一定要投上!!!加油!!!(綁頭巾)有沒有人想一起出發的! !!

9/30/2009──500-1000字之摘要截止
11/15/2009──通知錄取結果
4/30/2010──10,000-12,000字之論文全文截止
6/11-12/2010──酷兒漂浪國際研討會

接著要刻不容緩地安排工作內容與時程了──

primary text──
Hayles, N. Katherine. How We Became Posthuman: Virtual Bodies in Cybernetics,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cs. Chicago: U of Chicago P, 1999.

contents

1. Toward Embodied Virtuality──上學期已讀完
2. Virtual Bodies and Flickering Signifiers──7/17已讀完
3. Contesting for the Body of Information: The Macy Conferences on Cybernetics──預計7/24讀完
4. Liberal Subjectivity Imperiled: Norbert Wiener and Cybernetic Anxiety──預計7/31讀完
5. From Hyphen to Splice: Cybernetics Syntax in Limbo──暫略過
6. The Second Wave of Cybernetic: From Reflexivity to Self-Organization──上學期劉榮春,黃涵榆導讀
7. Turning Reality Inside Out and Right Side Out: Boundary Work in the Mid-Sixties Novels of Philip K. Dick──暫略過

──

8. The Materiality of Informatics──重要!預計8/7讀完
9. Narrative of Artificial Life──重要!上學期林建光導讀,已讀完
10. The Semiotics of Virtuality: Mapping the Posthuman──預計8/14讀完
11. Conclusion: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Posthuman? ──重要!預計8/21讀完

related references──
Benjamin, Walter.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Its Technological Reproducibility.〞 Trans. Harry Zohn and Edmund Jephcott. Ed. Howard Eiland and Michael W. Jennings. Walter Benjamin: Selected Writings. Vol. 4. Massachusetts: Harvard UP, 2006. 251-83.
Marx, Karl. Capital: A New Abridgement. Trans. Samuel More and Edward Aveling. Ed. David McLellan. Oxford: Oxford UP, 2008.
Snow, Charles Percy. The Two Cultures.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98.
李鴻瓊。〈虛擬與真實之間──柯裕棻與陳雪的部落格與文學書寫〉。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第5屆東亞學者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台灣,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06年10月26-28日。

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城市與城市裡的人

今天開始心情突然有些不同。下午到隔壁小阿姨家,把過去在花蓮向同學收購的大型書架搬回自己家,然後將書一一上架。已經必須要開始區隔想留在台中的書,以及要帶去台北的書了──8月開始,我就要搬到公館生活了。那張《17歲的天空》的楊祐寧半身海報也要跟著我,一路從花蓮到新竹,又回到台中,接著又要被我帶去台北,貼在自己的房間裡了。

城市像一顆心臟,需要不停地注入脈動,多人聚集的大型商圈人潮鼓噪,公車捷運在地上地下來回穿梭。風雲變色,晝夜交替。在一年又一年的光景遞嬗之中,我即將要搬到生命中的第3座城市長住──她叫做台北。

離開台中後,我所居住過的城市可以說反映出我的成長過程。7年前剛搬到花蓮時,知道自己要在台灣的後山長住,非但沒有感傷跟捨不得,反而有著一股年輕氣盛的衝動,要以離家來證明自己的成長。「花蓮的土地會黏人喔」,當時東華大學多容館的老闆這麼對我說,才是大一的我似懂非懂…4年後這句話是我心境的最佳寫照。雖然我是因為前男友才到新竹念碩士班,但老實說我知道自己也不會選擇留在花蓮的…因為我再也不是純真的孩子,土地再黏,人終究是離開了。

新竹像是一個「小大人」,她像是國三女孩,也像是高一女生,有時候覺得她像大人一樣自由,但有時候又覺得她像絆手絆腳的孩子,新竹就是給人這種半生不熟的感覺,令人又愛又恨。如今我要搬到台北了,正好也是我的人生剛進入大人的階段,台北就是一個非常非常成熟的城市。除了台中市北區,公館將會是我居住過最繁榮的地方。它既不是像壽豐鄉那樣全然的鄉下環境,也不是像交通大學附近那樣的科學園區,它是一個生活圈──有夜市,有書店,有商店,都是對我來說很重要的定點。重點是以後去gay夜店混就不用撐到天亮等第1班火車了!

往後若以公館為中心,回到台北車站有站前加州,換板南線到西門站有西門加州。如果想跑遠一點,再坐到忠孝敦化站就有忠孝加州,是我最喜歡的點。如果木柵線沒有因為內湖線被拆掉重蓋的話,大安站還有大安加州。

今天一樣去台中加州上爵士舞課,遇到1位老朋友,2人興奮得大叫,她就坐下來和我聊了一下。我們聊了一些運動的事情,說著自己最近改上了哪些人的課。她說她好想去度假,想去地中海看帥哥跟型男,我也忍不住的大聲叫好…她說我念外文很吃香,因為女生多。我覺得女生多的確不錯,因為我幾乎都可以跟女生變成很要好的朋友(如果她們沒跟我喜歡上同1個男生的話)。但是大家幾乎沒想到gay在外文系裡根本機會都是在男生身上,跟女生多一點關係都沒有啊!!!而且前幾天才跟一群同學在抱怨說沒有認識到男生啊!!!我是不是應該再加把勁啊!!!

後來去調整眼鏡,店員叫我快去找個女朋友,可以讓一成不變的生活變得不一樣。家裡樓下警衛也叮嚀我博士班要交個女朋友。去剪頭髮時設計師也不忘記提醒我該交女朋友了。每次在逢甲大學工作,遇到外文系助理,她也問我交女朋友了沒…拜託!!!我現在缺的是男朋友好嗎?!雖然我不在乎出櫃,但我也不可能當著這些各自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的面說──「喔…可是我是gay耶,所以我真的不需要女朋友」吧…

別再叫我交女朋友了!但若有不錯的gay那就介紹過來吧。

(圖片出自http://www.yangyouning.com/

2009年7月12日 星期日

拜肌症的考掘學

今天想整理一些亂七八糟的想法。

在每週日去台中加州上芭蕾舞肢體訓練1個月之後,我突然覺得自己已經到了瓶頸。就如同過去對瑜珈的感覺一樣,我強烈感覺到自己需要另外一種動態運動來調劑身體。於是,今天開始我改上階梯有氧。課程開始後我立刻發現大家已經上到雙階梯有氧!我心中非常緊張,之前上單階梯的各種動作都已經會左右不分的我,居然馬上就要挑戰雙階梯…但我知道自己不能臨陣脫逃,我不能轉頭就離開,我必須嘗試後才知道自己的身體能不能做到。即使動作跟不上,我還是要盡力去做到,不怕丟臉,這才是運動的精神。

先前有一陣子,妹妹學弟一直在說想研究男同志與健身fitness之間的關係。我的第一個念頭是2004年去參加中央大學第6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中,Elon University人類學系的Anne Bolin所發表的論文──〝Testy and Docile Bodies: Her-stories of Compliance and Defiance in Women’s Bodybuilding〞。文中試圖結合60年代婦女運動和後來的女性健身,提出對女性身體美學的思辯。那是我當時(事實上也包含現在)聽過唯一有在研究健身的學者,其次相關的可能則是近來王智明所提出的體育與文化研究。

妹妹學弟提出的觀察其實並不新鮮,但是非常值得深思。男同志與健身之間的關係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早已風行許久,但似乎只有少數人在討論,也許是我才疏學淺了吧。我相信在討論男同志與健身之前,可以先討論男性與健身。2009年Men’s Uno的增刊號Men’s Body封面標榜「身材才是王道」,並以其為口號發展一系列的健身專題,從健身房的選擇,各種健身運動的簡介,到令人垂涎三尺的男模的健身技巧圖示都應有盡有。有趣的是,當中有1篇專欄讓我眼睛一亮,標題為〈Men’s Physique:東西史地看男人的形象〉。此篇專欄作者以東西方比較文化的角度分析男人的身體史,指出東方藝術如中國人物畫中,男性的身體總以一種隱晦的方式呈現,然而西方歷史自希臘羅馬時期則顯露出對完美肉體的崇拜。此篇專欄與另1篇標題文章「身材才是王道」中的內容相互呼應──「或許,你曾聽過有學者反對著迷健身,甚至認為拜肌症是一種病態」。

看到這句話的瞬間我想到過去自接觸傅柯Michel Foucault的思想以來,自己思緒中那矛盾且無解之結。談身體論述無疑會想到傅柯,Bolin所用的docile body一詞即出自傅柯的《訓誡與懲罰》Discipline and Punish一書。如同傅柯一直以來所循之考掘學archaeology路線,他觀察士兵的身體從17世紀初期所表徵的勇氣和剛猛,到18世紀晚期的變化,儼然已經成為一種馴化的符碼──士兵聽從指令行動,背後所指涉的可能是資本主義要求高效率,或是成本收益,或是系統性的組織。

傅柯區別了古典與當代權力運作模式的不同。過去,奴隸制度以體罰來控制身體行動,主人必須使用體罰來主導權力關係,但當代的權力模式則不需要體罰,而是採取馴化策略,簡單來說就是不用打就會自動聽話,成為名符其實的「機器人」〝Man-the-Machine〞。這樣的效果來自於主體對自我的要求,是傅柯所言之自我技術。馴性docility與功利utility是息息相關的,因為人在現代社會中被各種機制所衡量──會不會做事,有沒有效率,夠不夠細心,反應快不快。在上位者話才說到一半,在下位者就能應出下半句,好像舉一反三一樣。這種被馴化的身體可能出現在軍隊,修道院,學校,或是其他的機構當中。

也許健身房裡的男性身體也可被視為一種被馴化的身體,必須考掘學式地去研究──力與美的身體符碼已經變質,其背後的意義牽涉某種功利目的,可能小至符合自己/別人眼中性感的身體,大至符合健身評審以及男模公司心目中的標準…

但是我還是愛看有身材的帥哥。我自問──到底拜肌症有什麼不對?有身材的帥哥是女人跟男同志共同的目標,搞不好異性戀男人也會以帶著些許嫉妒的眼光偷瞄有身材有臉蛋的帥哥。我也承認自己作為1枚gay兒,確實也幻想過(到現在為止也都只能停留在幻想階段)若練出好身材就可以吸引到男生,也曾經在加州偷看身材好到爆炸的帥哥…這是一種對「美」的定義的反思,但其實也是一種矛盾,大約3年前我就和couple同學討論過──明明知道拜肌症有其目的性,但人類似乎就是無法擺脫那種目的性。目前為止,我能給自己跟別人的答案都是──知道自己為何這麼做的目的性,永遠比不知道來得強。也許更好的答案應該是──看個帥哥幹嘛搞得這麼複雜?自己爽就好了啊!更有可能的顛覆是──誰說男人一定要fit?不是也有圈內人喜歡肉熊嗎?但是肉熊恐怕又有身體的標準存在,誰能說得準…

結論永遠是知識泰半帶來人類許多無謂的煩惱,無知者也許才是最幸福的吧…下週日我還是會繼續上雙階梯有氧,期待自己能在去台北混之前更fit一些些。

(圖片出自http://www.badi.jp/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藍調方塊

碩士論文修改尚未結束,我偷撥了一些時間讓自己閱讀不相干的東西。7月的《誠品‧學》有許多吸引人的內容,其一當然是封面故事「從捷運看世界」,其二就是齊邦媛的訪談「痛苦是不能經驗的」。

齊邦媛的《巨流河》一出版很快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又有個跟我爸相同背景的人了!齊邦媛出生於1924年,和我爸同年。她畢業於武漢大學外文系,後來因為戰亂一路流浪,經過北京,上海,到了南京。後來又遭逢對日抗戰,逃往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西,貴州,四川。最後,她和家人一起到了台灣。

而我爸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出生於貴州的他,聽從老師的意見,考取杭州藝專,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的貴州,到人文薈萃的杭州讀大學,師法於溥心畬和張大千。和齊邦媛一樣,父親努力地在戰亂中完成大學學業,隨後依照國民政府保護高級知識分子的政策,搭船離開中國來到台灣的高雄。但是由於爸是家裡唯一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因此全家只有他能到台灣來避難,從此便與家人分離。父親先後任教於台灣北,中,南,東部的數間中學,後來赴教育部銓敘部工作,最後才轉任至台中女中美術班,東海大學美術系與嶺東科技大學美術科。

齊邦媛在訪談中有一段令我刻骨銘心的話。訪談者轉述,齊邦媛「不解現在的人們為何能把『抗日戰爭』當成美白保養品的文宣用語、或視『流浪』為一浪漫的經驗」。齊邦媛說──「這是命運,是無可奈何之事,不可以開玩笑的。別人確實是不能了解,但這是我的一生,那樣拿來玩笑,我不太舒服」。因此,齊邦媛認為,如果有作家因為她所經驗過的那些戰亂經歷而能獲得大量的書寫題材而感到羨慕,她會說──「但你不能為了過癮而想經驗痛苦。痛苦是不能『經驗』的」。

看完訪談後我沉思許久。這可以輕鬆地說是一種generation gap,但是嚴肅地說來是現代人缺乏歷史感的警訊。父親自家鄉中國離散到台灣至今過世後仍未再踏回故土。7年前我收拾行囊,要從台中遠行至花蓮讀大學時,母親潸然淚下,父親卻淡淡地笑著,直說──「還好,還好。我以前從貴州到杭州念大學,鐵路得搭上個好幾天的」。我見過太多在城市待慣了的都市人,哪裡都嫌遠,走個不到10分鐘的路已經被定義成「遠」,殊不知住在花蓮10分鐘是行程的基本單位。台灣人再遠也遠不過《香巴拉信使》裡的郵差,送信去河洛要花上4天。再遠,也遠不過《寵兒》Beloved中Paul D與Sethe從南方一路徒步逃往北方,只為了一般人口中所謂最基本的存活。

《誠品‧學》這一期介紹了全球各個都市從倫敦,紐約,柏林,巴黎,東京,香港到台灣的地鐵跟捷運系統,是鐵道迷絕對不可錯失的專題。專題序言「世界城市軌道運輸系統大觀」更是由超級鐵道大師蘇昭旭所撰寫而成。令人欣慰的是,在介紹這些現代化的科技之際,誠品沒忘了人與自然之間所應取得的和諧與平衡,尚有列專文討論城市中開發捷運系統之弊。如同當鐵道迷們瘋狂蒐集鐵道周邊商品,或是以相機捕捉鐵道風華時,我總會想到1850年美國Fugitive Slave Law通過時,那些為了一線生機而冒險爬鐵軌逃命的黑人。諷刺的是,伴隨鐵路及相關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竟是美國的進步與所謂的文明世界,然而各種代表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從船隻到鐵路,甚至後來的飛機,早都沾上殖民者殘忍的血手印。

那種驚險且痛苦的經驗,在裴克Houston A. Baker的論述中轉為強烈的生命力。如果齊邦媛說痛苦是不能經驗的,那正是裴克的「藍調方塊」the matrix as blues所主張的──「當我們把藍調視為理解文化的重要基礎時,浮現眼前的常是那在鐵路會車站把壓迫的創痛轉換成活力無窮的節奏律動的黑人藍調歌手。會車站代表了短暫與無常,當地羈留者多是旅人──只作短暫停留即各奔天涯的一群人」(陳春燕譯)。

從藍調方塊到精神活動spirit work,裴克拒絕把黑人的表現文化Afro-American expression視為離散經驗的再現representation,因為生命的無常與痛苦是不可能如此被經驗的,至少不能被視為已死的經驗。所以,當藍調本身開始表現時即等同於開始經驗the experiencing of experience,它就是經驗自身,永遠都在流動,以各種可能性呈現。因此,裴克相信藍調歌手其實是扮演著翻譯者的角色,將那些若隱若現的經驗都翻譯出來。

那些已經離散,或正在離散,或將要離散的人們,也許正站在月台的某一處,他們知道踏上那節車廂之後也許就不會再回去了,就要永遠沿著鐵道平行流浪,不知將往滄桑或將見光明。像為戰亂所逼的齊邦媛,或是當初因為白人私欲而被綁架至西方世界的非洲黑人,或是,我的父親。

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飯局/課表更新版

今天要暫時抽離兩岸影展,談一個感性但其實有點嚴肅的話題…

天亮了的城市裡充滿人力的脈動,各行各業都努力的顧好自己的本分,人們認真勞動的那一刻起就幫這城市上緊發條,打造一個有規律的生活環境。從大學到碩士班,我體驗過愜意的後山生活,也目睹風城裡那些穿著西裝套裝的勞碌竹科上班族,而博士班的生活圈就要移到台北市了。在鹿鳴堂吃了1粒5元的水餃,不敢相信校內的價位竟然只能憑學生證打一點小折(再說我連學生證都還沒拿到),過去在東華讀書時,志學街上的惠臨小吃1粒水餃不過才2元,在我出生的台中市,走出家門轉角處還有1元半的水餃,只是我沒嘗試過,畢竟價錢也可能決定麵皮q度或內餡多寡。

我穿越椰林大道,前往總圖書館應徵時薪110元的工作,館員卻在面試時跟我說,我出去找家教待遇都還比這裡好,但問題是我喜愛這份工作超越金錢所能衡量,資本主義的思考邏輯真是無孔不入…不知道自己將來在台北生活會是如何,會擔心將來在台大的學業,也會擔心生活開銷,但是心裡還是有那麼一點雀躍。25歲的我要在台北住上好一陣子,那會是什麼樣的生活呢,我想。

在妹妹學弟家住了一晚,今天趕往新竹,回到交大找建國,繼續處理碩士論文的後續程序。今天的飯局突然讓我覺得自己不太像研究生,反而像是跟一位尊敬的朋友一起吃飯──這就是我一直嚮往著的那種指導關係。我們一起檢討了過去1年來合作的關係,而我也明白自己對文本必須更小心。說實在,一個文學碩士還必須被醬提醒是很糟糕的事情,但是我真心希望自己在博士班能夠更嚴謹的訓練自己。和建國談了一下博士論文的想法,他也給了我一些修課跟撰寫上的建議。我就要成為一個博士生了,好像應該要當個很認真的人,因為這個城市裡充滿著在自己的本分中認真的人,但偏偏我好像並不是個很認真的人…

跟幾位學弟妹聊了聊,走在午後烈陽下,其實我也有點喜歡交大。真奇怪。

趁著去應徵總圖工讀生之前,到系辦看了一下完整的紙本課表。畢竟時間對我來說很重要。現在的我必須避開幫蕭立君工讀當TA的時間,也就是每週二的大一英文,在789節。到目前為止,課程已經有些異動。19世紀後期美國小說停開了。有2門選修課程只限博士班──

列維納斯與西方倫理學傳統/唐格理/限博士班
慾望辯證與戲中戲專題研究/沈志中/限博士班,專導
烏托邦專題/張惠娟/二234
索緒爾與批評論述/簡瑞碧/五678
維多利亞小說與物質文化/李紀舍/三234
愛情與慾望/沈志中/三234
後殖民理論:批判性導讀/蕭立君/二@56
當代英國小說/李有成/一234
索佛克勒斯的安蒂岡妮/范吉歐/四234
美國生態文學/林耀福/二789
莎士比亞跨文化專題研究/雷碧琦/五678
愛爾蘭劇場:國族與全球化/高維泓/一@56
法國文學名著選讀/一34二34
德國文學名著選讀/三234
西班牙文學名著選讀/一@56
翻譯研究/馬耀民/二567
當代西班牙文化/二34五34
拉丁文學專題三:奧維德/康華倫/一34四34

那下學期每週五下午就來上課吧!2點20分到5點20分真是個適合研讀理論的時間,課上完後腦袋消化一下就換肚子可以裝東西了…不過Saussure到底是1學期還是1年呢?每次理論課只上1學期就結束了好可惜,除非能像劉紀蕙那樣每學期開。Levinas的時間好像還沒確定…真心希望不會跟法文二上衝堂啊!!!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瘋狂的賽車──另類的異國情調

《瘋狂的賽車》(2008)/★★★★

鐵道迷認為,全球化雖然有規格化standardization的危險,但是在地化localization的同中求異正是對抗資本主義霸權的利器。寧浩明白拍電影的規則,再怎麼耍酷也必須符合市場原則。《瘋狂的石頭》拍得有個性,也不失其廣大的觀眾票房,這就是寧浩拍的電影。2008年的《瘋狂的賽車》也是如此。

《瘋狂的賽車》若擺入華語電影的脈絡裡來看,可以從最近一陣子在台灣很夯的口號,就是與在地化息息相關的「本土化」談起。這個口號本身的意識形態囊括了很多面向,最明顯的就是「去中國化」。本土化是主張強調台灣的特色,發展出屬於台灣自己的文化。因此,許多本土電視劇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早期從以鄉土家庭為取向的《鳥來伯與十三姨》,到陳昭榮演出一系列的集團家庭劇如《台灣阿誠》,《台灣霹靂火》跟《台灣龍捲風》,後來還有《天下第一味》跟《娘家》,都是台灣試圖發展本土化的文化現象。似乎這些黑道對槓,婆媳衝突…等,都屬於台灣人的集體記憶。

寧浩《瘋狂的賽車》就加入了醬的集體記憶──罵髒話耍狠,台味很濃的黑道老大。《瘋狂的賽車》將此集體記憶轉換為中國電影裡的主題,有如一種另類的異國情調。《瘋狂的賽車》和《瘋狂的石頭》一樣具有語言上的混雜性,而台灣的觀影者這一次應該會有格外熟悉的感受,因為當戎祥飾演的台灣黑道烏龍幫大哥東海跟他的小弟們出場時,背景音樂是熟悉的台語歌曲。而九孔飾演的李法拉則是娶了大陸妹,但又是怕太太俱樂部的台灣分會成員,因此雇用王雙寶和巴多要暗殺太太,沒想到半路殺出了黃渤飾演的耿浩…承襲《瘋狂的石頭》中多主線的敘事模式,雖然《瘋狂的石頭》在香港票房受挫,但鐵道迷相信《瘋狂的賽車》應該能吸納眾多來自台灣觀影者的票房,更符合寧浩拍電影的原則──把觀眾帶回市場的電影。

華語電影史中,兩岸三地影星合作早有先例。不管是第5代導演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裡頭有周潤發,劉燁,鞏俐,周杰倫,或是第6代導演馮小剛的《天下無賊》,由劉德華,葛優以及劉若英等人演出,都展現了華語電影中語言的多元與歧異性。這是華語電影的特色與前景,也是值得討論的文化現象。在馮小剛的新電影《非誠勿擾》中,一樣有中國與台灣的跨國合作。

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瘋狂的石頭──在地化的同中求異

《瘋狂的石頭》(2005)/★★★★★

相較於李楊在《盲井》中以社會寫實觀點處理中國工人階級的苦難掙扎,賈樟柯的《二十四城記》戲耍歷史再現,不受既有印象與外在環境的箝制,以他自己的方式讓工人自己說話,同時也以他自己的方式看工人說話。而寧浩2005年的電影《瘋狂的石頭》,則是以黑色幽默處理中國工人受資本主義的壓迫,同時也揶揄了好萊塢的類型電影如Mission ImpossibleSpider Man等,是一部精采有內容的商業電影。

插播──天啊!昨天上午11點鐵道迷又看到張心宇播報新聞了!整個目不轉睛地看了45分鐘的中天新聞,張心宇真的好帥啊!整個好想抱他一下。鐵道迷將來要努力認識醬的男生然後跟他交往啊!!!

但《瘋狂的石頭》也不能單純被視為商業電影。電影的背景是述說一群工廠工人在拆除公廁時,赫然發現一枚價值連城的玉石。廠長謝千里將其放在展覽廳中公開展示賺取利益,工人包世宏尚不知工廠已經瀕臨被併吞的邊緣,聯合數人共同維護玉石安全,一心相信玉石展覽的營收能拯救工廠。在此同時,另外2組人馬早已經覬覦玉石,一場真假玉石相互調包的混戰就此展開…這就是這部電影的最主要敘事,但寧浩利用剪接交錯時空,鋪陳一場亂中有序,小人物的眾聲喧嘩。

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的寧浩,在訪談中表示自己深受英國導演蓋里奇Guy Ritchie與美國導演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tino的影響。在西方電影美學的薰陶之下,寧浩以四川方言穿插粵語,創造中國黑色喜劇電影的獨特性,展現中國性下分歧且多元的語言混雜hybridity,而這種語言混雜在2007年的《瘋狂的賽車》中則更為明顯。

從電影形式上來看,《瘋狂的石頭》本身是一種對電影可塑性的挑戰。法國哲學家德勒茲Gilles Deleuze相信電影就是一種哲學,而在他的電影理論中,理解電影就是理解現代思潮。《瘋狂的石頭》一反傳統的敘事電影,打破線性的單向故事發展,表現出一種反叛的氣勢,扣合住電影中這些個性鮮明的角色。但在電影主題上,諷刺這些角色的黑色幽默看似壓住了這一種反叛氣勢,彰顯這些人不過也只是掙扎求生的小人物,其實正是寧浩拍電影所想表達的一種思考。回到歐陽江河的提問──「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其電影文化會不會完全被商業電影統治?」。

鐵道迷認為,全球化雖然有規格化standardization的危險,但是在地化localization的同中求異正是對抗資本主義霸權的利器。對於《瘋狂的石頭》,寧浩在訪談中表示──「我想對工業體制進行探索,因為要拍工業電影就必須要尊重工業流程。我發現工業本身千瘡百孔。電影工業不容樂觀。如果我們還要走牆外開花牆裡香的路線那是對工業不負責任。我呼籲老中青導演都拍點能把觀眾帶回市場的電影」。

寧浩明白拍電影的規則,再怎麼耍酷也必須符合市場原則。《瘋狂的石頭》拍得有個性,也不失其廣大的觀眾票房,這就是寧浩拍的電影。2007年的《瘋狂的賽車》也是如此。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二十四城記──感嘆那逝去的歷史靈光

《二十四城記》(2008)/★★★★★

影評前先來個廣告──鐵道迷的老師林建國之前讓交通大學外文系研究生翻譯的摘要已經刊在2009年1─3月的《電影欣賞學刊》(Film Appreciation Academic Journal)裡了喔!香港大學陳劍梅(Kim Mui E. Chan)老師的摘要初稿就是鐵道迷翻譯的。今天看到摘要刊出來,鐵道迷整個超開心!題目是〈視覺文化的轉變之於後現代漫遊者的空間經驗:MMORGs對於當代華語電影的衝擊〉,鐵道迷所翻譯的摘要在第188到189頁。無論如何,大家一起來做電影研究吧!鐵道迷本人願意打頭陣喔XD

至於《電影欣賞》(Film Appreciation Journal),下一期是令人期待的賈樟柯專題。賈樟柯的名字在2007年出現在牛津大學出版社的《中國獨立電影》(On the Edge: Chinese Independent Cinema)之中,而歐陽江河更指出,以賈樟柯為首的這一群導演「出現的另一個背景,是近幾年迅速興旺起來的中國商業電影」。確實,賈樟柯的電影某方面是結合了電影美學與商業成份。粗略地說,電影美學是在學術或獎項評審上的考量。商業成份則是觀眾跟票房上的考量。《二十四城記》並不是紀錄片,而是劇情片,這正是這部電影耐人尋味之處。今年4月,賈樟柯和山東畫報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國工人訪談錄:二十四城記》。當然,這部訪談錄的誕生正是源自於他2008年的電影──《二十四城記》。

作為賈影迷,鐵道迷相信《二十四城記》是令人興奮的作品。從《小武》中的小偷,《任逍遙》裡失業的少年,到《二十四城記》中被迫解雇的成發集團工人,《二十四城記》打破真實/虛構,讓記憶走入影像之中。呂麗萍,陳建斌,陳冲跟趙濤化身420廠的工人,訴說虛構的故事。而虛構的故事穿插於真實的歷史之中,頗有畫龍點睛之效──歷史本身就是故事。如同賈樟柯自己所言──「所謂客觀、絕對真實是不存在的。所謂真實是真實感…」。這部電影就是賈樟柯的新嘗試。

而從電影研究的觀點來看,鐵道迷認為《二十四城記》標示著中國電影的新主題──工人的沉默。鐵道迷一直著迷於賈樟柯的電影美學/哲學,且相信其理念與思維相當貼近於某些歐陸思想家。在《任逍遙》的訪談中,賈樟柯曾表示──「高達Jean-Luc Godard說有聲電影發現了沉默,我認為鏡頭的連續轉動發現了沉默」。同樣的主題在《二十四城記》中更上一層樓,扣合再現representation處理了工人的沉默。「每一次訪談快要結束的時候,都伴隨著很常時間的沉默」。賈樟柯在訪談錄中表示。「可能那些沉默才是最重要的」。

鐵道迷認為,賈樟柯透過電影所要討論的,其實是電影的本質問題。如何透過電影但不落言詮representing the unspeakable,正是身為導演永恆的難題。相較於李楊在《盲井》中以社會寫實觀點處理中國工人階級的苦難掙扎,賈樟柯的《二十四城記》戲耍歷史再現,不受既有印象與外在環境的箝制,以他自己的方式讓工人自己說話,同時也以他自己的方式看工人說話。觀影者在電影散場之際,不會只記得中國的工人們說自己有多勞累多辛苦,也會在二十四城落成時感嘆那逝去的歷史靈光,並在心頭烙下工人的沉默。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社團生活

今天要來說一下參加社團這件事情。社團是大學裡很重要的一環,是學生在課業與學術研究之餘的另外一片天空,也能彰顯一所大學的風氣與學生的性格。

大學時期應該是玩社團的黃金時期,但是我覺得我個人剛好相反,是到念了碩士班才開始有穩定的社團生活的。以前東華大學的社團在我念書時期,多集中於多容館。先概述一下我參加過的社團──熱舞社爵士舞組,中友會,跟MOTSS社。爵士舞只去過幾次,中友會其次久,最久的就是MOTSS社了。我還主辦過2次MOTSS社男生部份的版聚,以及參加過六色影展。

東華最盛的社團莫過於熱舞社,每次三校聯合舞展(東華,花師,慈濟…當然現在前2校已經是同1校了,為壽豐校區跟美崙校區)的盛況空前無人不曉。還有慈青社也是很受女生歡迎的社。不過當時的我,對於社團經驗是蠻沮喪的,因為總覺得熱門社團都沒有我能發展的空間。

一直到考上交通大學之後,我就興沖沖地開始調查社團,跑過幾個社之後,我才真正找到自己覺得有趣的社團。交大的社團主要在活動中心,有些社辦裡頭居然還有冷氣,相當高級。我參加過的社團如下──生態社,撞球社,鐵道研究社跟瑜珈社。生態社我只因為夜遊清大後山的活動而去過1次。不過大家對自然生態的知識都很強,還有人能背出植物學名,超屌。撞球社是因為找不到球咖所以參加的,我的碩士班同學居然沒有任何人會打撞球,但是撞球社我也只去過1次。鐵道社更棒,每個人甚至還有自己對鐵道的研究專長,比如說車廂型號,鐵軌型號及其發展史,或是環島旅行等等。我參加最久的是瑜珈社,前後共待了1年多,而且交大的瑜珈社整個規模非常壯大,連暑期都能開設社課。交大瑜珈社真的改變了我很多很多…讓我明白除了讀書做研究之外,如何去了解和探索自我是更重要的。很想念畹玉老師,還有痞痞的帥班長…

不過交大的同志社風氣比較低迷,雖然gay兒們不少但是都以潛水居多…不然交大清大男孩這麼多同志運動應該是可以辦得有聲有色的啊!

今天稍微調查了一下台灣大學的社團,很興奮地發現台大有火車社跟大陸問題研究社。火車社真的是充滿熱情的社團呢!才剛在批踢踢上自介就有人回我了!喜歡鐵道的孩子果然都是熱情又有衝勁的人啊!開學後就去火車社跟大陸問題研究社晃晃吧!大概也會去同志社gaychat看看囉…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看男人跟看小說

沒想到我今天去上班前打開電視,在中天9點新聞就看到張心宇在播報新聞!他真的是大帥哥1枚啦!整個盯著他看完全不想出門去上班啊!他就是那種會讓人酥掉的男人啊!

最近身邊有一些朋友要做重要的決定,也有朋友正懷疑自己已經做的決定。剛好我都沒有這些困擾。不過腦子裡倒是塞滿博士班的事情…我真的是個未雨綢繆之人啊。

小說的進度要再加快一點了(茶)。有時我真懷疑自己能不能讀博士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