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城記》(2008)/★★★★★
影評前先來個廣告──鐵道迷的老師林建國之前讓交通大學外文系研究生翻譯的摘要已經刊在2009年1─3月的《電影欣賞學刊》(Film Appreciation Academic Journal)裡了喔!香港大學陳劍梅(Kim Mui E. Chan)老師的摘要初稿就是鐵道迷翻譯的。今天看到摘要刊出來,鐵道迷整個超開心!題目是〈視覺文化的轉變之於後現代漫遊者的空間經驗:MMORGs對於當代華語電影的衝擊〉,鐵道迷所翻譯的摘要在第188到189頁。無論如何,大家一起來做電影研究吧!鐵道迷本人願意打頭陣喔XD
至於《電影欣賞》(Film Appreciation Journal),下一期是令人期待的賈樟柯專題。賈樟柯的名字在2007年出現在牛津大學出版社的《中國獨立電影》(On the Edge: Chinese Independent Cinema)之中,而歐陽江河更指出,以賈樟柯為首的這一群導演「出現的另一個背景,是近幾年迅速興旺起來的中國商業電影」。確實,賈樟柯的電影某方面是結合了電影美學與商業成份。粗略地說,電影美學是在學術或獎項評審上的考量。商業成份則是觀眾跟票房上的考量。《二十四城記》並不是紀錄片,而是劇情片,這正是這部電影耐人尋味之處。今年4月,賈樟柯和山東畫報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國工人訪談錄:二十四城記》。當然,這部訪談錄的誕生正是源自於他2008年的電影──《二十四城記》。
作為賈影迷,鐵道迷相信《二十四城記》是令人興奮的作品。從《小武》中的小偷,《任逍遙》裡失業的少年,到《二十四城記》中被迫解雇的成發集團工人,《二十四城記》打破真實/虛構,讓記憶走入影像之中。呂麗萍,陳建斌,陳冲跟趙濤化身420廠的工人,訴說虛構的故事。而虛構的故事穿插於真實的歷史之中,頗有畫龍點睛之效──歷史本身就是故事。如同賈樟柯自己所言──「所謂客觀、絕對真實是不存在的。所謂真實是真實感…」。這部電影就是賈樟柯的新嘗試。
而從電影研究的觀點來看,鐵道迷認為《二十四城記》標示著中國電影的新主題──工人的沉默。鐵道迷一直著迷於賈樟柯的電影美學/哲學,且相信其理念與思維相當貼近於某些歐陸思想家。在《任逍遙》的訪談中,賈樟柯曾表示──「高達Jean-Luc Godard說有聲電影發現了沉默,我認為鏡頭的連續轉動發現了沉默」。同樣的主題在《二十四城記》中更上一層樓,扣合再現representation處理了工人的沉默。「每一次訪談快要結束的時候,都伴隨著很常時間的沉默」。賈樟柯在訪談錄中表示。「可能那些沉默才是最重要的」。
鐵道迷認為,賈樟柯透過電影所要討論的,其實是電影的本質問題。如何透過電影但不落言詮representing the unspeakable,正是身為導演永恆的難題。相較於李楊在《盲井》中以社會寫實觀點處理中國工人階級的苦難掙扎,賈樟柯的《二十四城記》戲耍歷史再現,不受既有印象與外在環境的箝制,以他自己的方式讓工人自己說話,同時也以他自己的方式看工人說話。觀影者在電影散場之際,不會只記得中國的工人們說自己有多勞累多辛苦,也會在二十四城落成時感嘆那逝去的歷史靈光,並在心頭烙下工人的沉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