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

Slumdog Millionaire──血淋淋的人生

Slumdog Millionaire(2008)/★★★★

法國導演Laurent Cantet的Entre les murs今年與其他的外語片一起競爭最佳外語片獎項,雖然最後是瀧田洋二郎的《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拔得頭籌,但Danny Boyle的Slumdog Millionaire可以說是奧斯卡鎂光燈的焦點。鐵道迷在奧斯卡頒獎典禮當天是搶先看了無中文字幕的直播,後來又陪敢死隊媽咪一起看了晚上的中文字幕重播。今晚,趁著熱潮未退,鐵道迷和敢死隊媽咪出發了晚場的Slumdog Millionaire

Laurent Cantet曾接受《破報》一位鐵道迷很欣賞的專欄作家李昭陽的專訪,他表示──「我認為電影可以激起討論,但我不認為會對改變世界有任何幫助」。如今這句話大可借來詮釋Danny Boyle的Slumdog Millionaire。在上個禮拜鐵道迷對這部電影由期待轉為反感,因為原本由知名出版社Doubleday於2005年所出版的電影原著小說,Vikas Swarup的Q & A,竟然在今年被Black Swan改名為Slumdog Millionaire。雖然旁邊有附註著小字〝previously published as Q & A〞,但鐵道迷仍覺得很不滿。

無論如何,這部電影仍在鐵道迷的清單上,因此還是看了。然而,這部電影其實讓鐵道迷感到非常痛苦。痛苦的點完全不是針對那些歧視貧民的菁英主義知識分子,因為早在之前鐵道迷就已經知道這部電影所要批判的對象了。讓鐵道迷痛苦的點,是來自於Boyle所再現的represent印度/印度人。後殖民批評家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在〝Can the Subaltern Speak〞一文中,透過對馬克思Karl Marx的討論來定義再現,她強調再現有其美學的aesthetic與政治political的意涵。我們先擱置Boyle身為英國導演的這一點,如但唐謨在《破報》中的討論,再將電影美學也先擺在一旁,他再現印度/印度人的方式其實可說非常的政治性。

仔細觀察片中的印度人,若不是像Salim那樣在貧困中為了生活而犯罪,每天出門前還必須像神懺悔,便是像Jamal那樣從底層掙扎著往上爬,最後成為電話客服員。沒錢的印度人為了有錢而犯罪,有錢的印度人把沒錢的印度人玩弄於股掌之間,沒錢的印度人又想成為有錢的印度人──Boyle呈現了印度嚴重的社會問題。電影不以有錢印度人想與沒錢印度人互換身分,體驗人生之類的題材來呈現張力,看完這部電影後,你永遠不會想住在印度。

而Boyle在電影中則側重一種理想的超脫方法──愛。Jamal為了愛而參加百萬大富翁,這是他能以正當途徑得到財富的方式,也可能因此贏得Latika的芳心。因此Jamal後來似乎是被排除在整個晦暗的社會底層以外,以智慧換得財富。但那些菁英自以為要拿來考倒一般大眾,讓他們因此而拿不到百萬獎金而沾沾自喜的紙上問題,在Jamal的生命中卻指涉了他血淋淋的人生。這是Slumdog Millionaire故事的高招,也是讓鐵道迷如此痛苦的原因。Danny Boyle所再現的印度/印度人會激起世界對印度底層社會的討論,即使這部電影無法直接改變印度。往後當我們一次次地想到電影中那些令人鼻酸的畫面,我們就會想起這世界上有一群人,他們需要我們溫暖的關心與懷抱。

(the picture is from http://movies.sky.com/top-dog-at-the-baftas

2 則留言:

  1. 嗯,

    這部電影我也會去看,

    但是是因為它很有名(得很多獎),

    說不定我也會得到一些啟發…

    NICK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