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櫃子裡的彩虹

近來在我雜亂無章的書桌上多了一本很七彩的書──yahoo奇摩專欄作家圈圈的《櫃子裡的彩虹》。

對圈圈的記憶似乎永遠都與鐵道緊密相連,因為《櫃子裡的彩虹》又是在火車上讀完的。上禮拜四忙完了教學助理的工作,又上完了碩三上學期這每週唯一的一堂課,傍晚正打算從新竹回到台中的家,而這1個鐘頭的車程就獻給了這一本小品文。對於我這個為了完成碩士論文而必須成天埋首於文學批評的研究生來說,能夠讀這類的書籍是奢侈的享受。記得首度接觸到圈圈是在今年6月的時候。那一次是我專程北上到台大總圖借書,然後和朋友到中山堂看了一部台北電影節的片子,叫《泡泡公寓四人行》(The Bubble)。晚上跟朋友一起去逛晶晶書庫的時候,他指著我正在觀望著的書對我說──「他寫的東西不錯看喔」。

於是我便把《伯母好!我是你兒子的男朋友》這本書買了下來,跟破報一起帶著,在回台中的火車上閱讀。從此之後我就義無反顧地變成忠實的圈圈迷了。如圈圈第一部作品集的書名所揭示,書裡頭如〈我的父親〉,〈鄉下來的孩子〉描述了gay兒們的家庭議題。同時,圈圈在這本的〈自序〉中也開宗明義地表達了要扭轉一般人對gay的偏見,希望呈現gay兒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一般人。而他的第二部作品集《櫃子裡的彩虹》也沿襲這樣的清新風格,但是這一次多了一點淡淡的哀傷──在〈自序〉中圈圈將gay比喻為職業,而他則希望藉著這本書提供一個「暫時的出口」。這樣的說法雖然比起第一部作品集中欲「為社會的同志觀再提供一些更不一樣的視野」的定位要來的沒那麼陽光,但是在gay兒們的生活寫照上卻也多了幾分真實感。

不同於《伯母好!我是你兒子的男朋友》中普遍洋溢著輕鬆與幸福的基調,《櫃子裡的彩虹》中觸及了一些較為嚴肅的議題。〈你願意陪我到最後嗎〉中兩個分別是HIV+與HIV-的男生,如同當代美國劇作家庫許納(Tony Kushner)的《美國天使》(Angels in America)裡的Prior與Louis一樣,必須接受生命最殘酷的考驗。平時愛看電影的圈圈,在〈愛情與Tiffany〉中以20世紀美國作家柯波帝(Truman Capote)的經典作品《蒂凡內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所改編的同名電影,來影射愛情與物質層面之間的衝突。另外如同志圈中容易視覺取向,或是因不敢出櫃而錯失了愛情等等這些現象,都是當代同志文化中值得我們深思的。而圈圈以樸實的文字刻劃人生中種種無解的問題,卻又不流於年輕一輩作家常見的通病──「為賦新詞強說愁」,是相當難得的。在工作上百分之百認真的圈圈,擔任gay這一個職務可說是有5個燈的表現啦。

《櫃子裡的彩虹》中的插畫和《伯母好!我是你兒子的男朋友》一樣,是由圈圈親自執筆。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科班出身的他,替自己的書增添不少亮眼的色彩。而這也是我覺得圈圈的書值得買的原因之一。文化評論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觀察受資本主義影響而為複製科技所改變的時代裡,藝術已不再是富裕貴族的特權,而搖身一變成為芸芸眾生皆能享有的公共財。而在人人皆能在藝術創作領域中軋一腳的世代中,出一本作品集似乎也不是那麼了不起的事情。圈圈曾在自己的部落格「躲在角落畫圈圈」中引述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話──「在未來,每個人都有機會爆紅15分鐘」(In the future, everyoen will be world-famous for 15 minutes)。同時兼具圖文藝術工作者與網路部落客雙重身分的他,也清楚如此的全球化現象如何持續在改變世界──如果能在網路上就看到圈圈的文章與插畫,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書店裡那堆積如山的書呢?

答案就是這些書流通於人與人之間的那層連結,那縈繞在閱讀者指尖的神韻(aura)。如果有不會上網的父母親因為看了《伯母好!我是你兒子的男朋友》而接受自己子女的同志身分,或是有gay兒決定買《櫃子裡的彩虹》來跟心愛的人告白,那麼此時「書」的意義就更顯重要了。想想看如果《海角七號》裡友子的7封情書變成e-mail的話,那浪漫程度大概就遜掉很多了吧!所以,即使這些文章都能在yahoo時尚的專欄裡閱讀到,我還是堅持要買書──而且我也因此而獲得了圈圈的親筆簽名喔(滾)。然後我硬要拍下來炫耀一下!

所以大家要快點去買圈圈的新書《櫃子裡的彩虹》來送給自己跟送給別人喔!這樣才能隨時出現在誠品西門的yume然後堵他跟他要簽名!

──
*本文獲yahoo時尚專欄作家圈圈2008年「櫃子裡的彩虹blog推書大賽」最佳學術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