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modernism in context

為免除每週三早起通車回交大工讀的痛苦,我每週二總是會刻意早睡。傍晚5點從逢甲外語系下班之後,回家吃個飯,看個《CSI犯罪現場》(SCI),然後留意一下本週的後半段有沒有什麼特別要做的事情。10點多,我就啥都不管地倒頭大睡了。

於是此時就會醒過來,然後開始無論是讀書,改論文,回信,或是打網誌,不然就是看一下鈣片,然後跑去洗澡,準備去車站搭車。

強納森坦戈(Jonathan Togo)又出現在《CSI犯罪現場:邁阿密》了。我完全沒有辦法抗拒這種男生!他真的是hunky到不行的又帥又可愛。好喜歡他喔!今天跟逢甲外語系系辦的2位正職助理一起吃飯,大家聊了各自的事情。這兩位外語系甜姐兒助理一個已婚一個未婚,但是身邊的另一半都是逢甲的畢業生。

其實自從去逢甲上班之後就經常注意那裡的男孩子,外語系的男生整體而言是屬於打扮型的,程度超越東華以及交大蠻多的。簡單來說,以這種打扮出現的男生,可以在台北西門町或是東區看到。最近跟一個東海的男生走得很近。自從我們上次在逢甲東海版聚認識之後,就獨自約出來見面有3次了。今晚,接到了他的手機簡訊。

翻開自己的小本本看行事曆,發現這學期才過去1/4。

我從來沒有想到碩三上學期竟會是我碩士班時期最忙的一學期。雖然說我碩一時是跟9學分的專業選修以及2學分的法語纏鬥,同時又兼2份工讀,但是我還是覺得自己這學期最忙。而最閒的一學期莫過於碩二下。我碩二的一整年是完全沒有工讀的,全靠家裡吃飯。碩二上,我把最後6學分的專業選修修畢,又超修了自己感興趣的1門3學分的課程,碩二下就完全沒有課了,於是那學期我專心投入論文的資格考口試,然後發表了3篇論文並投稿1份期刊論文。

這學期我基本上都在忙著組織博士班的研究計畫。建國幫了我最大的忙就是逼我在暑假時完成碩士論文的頭2章。現階段已經完成35頁的我整個可以說是不慌不忙地想著自己感興趣並且想在博士班研究的東西,而我寒假要完成2項任務──第1項就是博士班研究計畫。這將會以劉紀蕙老師「拉岡專題:主體與語言」的期末報告之名來完成。第2項就是碩士論文的最後一章,也就是真正要進入艾利森《隱形人》的文本分析的第3章。對於第3章的文本分析,我實在很擔心。

第1章要修改與釐清的部分比第2章要來得多,主要都是在處理現代主義文學思潮流變的梗上面。現代主義以美學為考量的面向一直以來在文學史建構上所扮演的角色都很暴烈。邱貴芬在《台灣小說史論》(Essays on Taiwan Literary History)中點出「1880到1940年是西方現代主義時期,這個時期西方文學與藝術的種種形式上的實驗和十九世紀以來種種科學發明所帶來的可謂『耳目一新』的時空體驗經驗關係密切」(231)。

邱貴芬是西雅圖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t Seattle)比較文學博士,早年任教於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後來轉向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台文所,現為國立中興大學台文所所長。她對於現代主義文學的淵源有著仔細的觀察,除了文本語言的創新與實驗性質之外,她主張從科技改變時間/空間的論述來切入現代主義文學研究。而我自己的碩士論文則切重於1920年代以降,現代主義入侵非裔美國文學史,其美學考量與政治意識形態之間的拉扯。

有趣的是,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在台灣60與70年代所帶出「現代」與「鄉土」的辯證,與非裔美國文學研究中的「落後」議題可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我相信這一討論可重回19世紀的工業革命來著眼,此議題也同時觸及奴隸制度與現代性,而在非裔美國文學史與台灣文學史上的討論,可以從文學達爾文主義(literary Darwinism)切入,再進一步試著連結後人類(posthuman)的主體概念。

我大概還需要一陣子時間來梳理出這一整個大脈絡。不過我漸漸確定自己對於文學史建構,文學運動,文學理論等相關議題有很大的興趣,這也是我會想申請比較文學博士班的原因之一,感覺所研究的視野會比英美文學來得開闊。我會試著以此為主題來完成博士班研究計畫──台大外文所須繳交附中文摘要1頁的英文研究計畫10頁,輔大比較文學研究所須繳交3000至5000字的中文研究計畫。同時我也會把研究計畫投稿到幾個2009年於國內舉辦的研討會,看看情況如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