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31日 星期日

springwater

8月的尾聲,我玩的過份瘋狂。

週三清早8點才從funky玩了一趟返回台中,一覺睡到下午才覺得有補夠眠,打開電腦準備收信,師大學姐說要把何老師目前為止的杜博伊斯譯文以e-mail的方式交給我。此時,msn傳來訊息──台中的夜店咖禮拜五要找大家一起去prince。其實我們算是有緣分的陌生朋友──同為台中人的我們竟然會在台北的funky相遇,從此就結交為夜店咖。

天啊,我想不到什麼能抗拒的理由,所以這禮拜內我竟去了2次夜店。我覺得自己有點瘋狂,事實上這一次去台北回來後似乎得了小感冒,畢竟我沒帶外套在冷氣開放的火車廂裡睡了將近3個鐘頭,這幾天都過著流鼻水的日子。禮拜五下午上完哈達瑜珈2跟皮拉提斯後,回家洗個澡,開始寫碩士論文第1章的前言。11點半,夜店咖的大家先在新綠洲碰頭,也就是台中傳說中的gay集散地。將近12點就出發到prince,我又是猛點歌猛聊天,但是這次我真的不敢點酒了,只是菸抽得兇,因為身邊的夜店咖菸癮都比我重很多,自然而然我也就抽多了。

這一次,上回介紹我抽marlboro ice mint的咖又帶了一種令我為之驚豔的新品菸──springwater。這牌煙來自德國,一包75元。但可別一聽到德國菸就被紀律與嚴整震懾住了,springwater抽起來可是帶著微滑香味,但是後勁又有一點辛辣的菸。我馬上又愛上了springwater。可見我是個喜新厭舊的人。菸是如此,男人的話就得看情況了。那位夜店咖見我抽得如此愛不釋手,自願和我交換一些marlboro ice mint。畢竟我一包菸真的是2個月都抽不完。

在prince待到約凌晨4點,我當然就是騎車回家,因為真的是很近。我的夜店咖竟然全要睡車上,隔天再驅車回豐原,真是猛到不行。回家後洗完澡,先釐清瓦特(Ian Watt)的小說的興起的論述,然後便執筆整理詹姆斯(Henry James),哈代(Thomas Hardy),吳爾芙(Virginia Woolf)與傅敖斯(John Fowles)的小說理論──這一次在處理碩士論文第1章的架構時,我要用與第2章完全不一樣的方法來討論艾利森(Ralph Ellison),並兼論其小說理論。隨著天空越來越明亮,這一座城市的日間律動已經開始,因此,我的睡覺時間差不多也來臨了。

今晚和幾位大學學弟妹去逛逢甲商圈,也就是未來1年我可以摸魚打混的地盤。下星期開始每週二的全天與每週三的半天,我要到逢甲大學人言大樓3樓上班,每月給薪8000元,任期自9月1日起至明年的7月31日。

我和媽已經一同討論了這一筆擔任國科會兼任助理所獲薪水的用處。雖然我碩一都賺一萬多元,但是在外念書開銷難免大,當時的我是一點錢都沒存下。碩二那一整年是完全沒工作的狀態。這一年我每個月會存3000元,任期內可存33000元。雖然報考台大外文所博士班的結果仍是未知數,不過媽先假設我會考上,然後這一筆錢就是我要去台北闖蕩的磨合期費用──租屋,覓食等等的。而我若真考取台大,在台中幫何文敬工作的任期屆滿之後,我就要獨自前往台北並生活下來了,無論是靠什麼樣的方法。負責杜博伊斯譯文計畫的前助理跟我說,她下學期一邊在師大英語系念博士班,一邊會在淡大英文系教授大一英文,我真的覺得這個方法很不錯,加上她同時又擔任單德興老師的助理。我想,到時候一定有辦法的。

也因此,我在台中的這一年每月可為自己賺取5000元的生活費。上半年我要存3500元買一件Knightsbridge的外套,下半年我要存4000元買一個porter包。換句話說,我必須存足一整個月的薪水,才能完成這兩件事情。

但是我決定下學期每週四要回交大修劉紀蕙的「拉岡專題:主體與語言」,不為畢業學分,也不為碩士論文,而是要讓自己能提前寫出一份申請台大外文所博士班的研究計畫草案,否則到時候,我又得考TOFEL滿足所上的畢業門檻,又得完成碩士論文,還要準備英,美文學史與西洋文學理論與批評,我很清楚一旦時間點沒抓準,報考台大只剩空想一途。如此一來我每週還得花上276元的車資,1個月下來的總車資為1104元。每月5000元扣除1104元,只剩3896元。若每月能存800元,前5個月可以買下Knightsbridge的外套,後5個月可以買下porter包。3896元扣除800元,餘款3096元。

因此我每月的零用錢為3096元整。每月8000元的薪水一下來,3000元就先留在帳戶裡頭,接著要壓住1104元的車資,最後再壓住800元的衣物飾品費。如果我還能省下一點的話,每月也許至少可以去1次夜店,或是我本人與請我媽去看1場電影──從沒好好存過錢的我,是一個嘗試的開始了。

我一定要全力以赴,考上台大外文所博士班,如此一來我就可以在台北的夜店裡混夜生活了。給自己加油,下個月是全新的月份,再接再厲,努力更上一層樓。

2008年8月29日 星期五

夜戀

2007年推出的電影《夜戀》(Evening)背後的陣容組合相當堅強──原著小說為當代美國文壇上相當亮眼的作家蘇珊米諾(Susan Minot)的作品,編劇是《時時刻刻》(The Hours)的作者麥可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m),導演則是執導過《非關命運》(Fateless)的匈牙利導演路易斯寇坦(Lajos Koltai)。

西諺云──〝from the womb to the tomb〞。各自有家庭與身孕的兩個女兒康絲坦絲與妮娜,回到臨終的母親安身邊,而瀕死的安則在床上回溯自己的年少輕狂,有許多是連兩個女兒都不知道的。愛情與性是人生中最值得回憶的經驗。安年輕時與哈里斯的愛戀,糾結於好友萊拉與萊拉的哥哥巴迪之間的複雜關係,絕對會讓觀影者在唏噓中一一回味生命裡的苦與甜。

《夜戀》裡的哈里斯扮演著一個關鍵的角色。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Times)的名影評人艾伯特(Roger Ebert)定義哈里斯為〝Seeing-Eye Man〞,意指在電影中會以手指向某物讓女人看的男人。而在影片中哈里斯指著星空,告訴安哪一顆星是他們的星,兩人接吻了。就在此時,安的好友巴迪從宅邸走來,打斷了兩人。這一場景正恰似吳爾芙《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裡的莎莉,克萊麗莎與彼德之間的三角關係。因此,當巴迪對安坦承他親了哈里斯時,我一點都不驚訝。

巴迪說他和他妹妹萊拉一直以來都對哈里斯有著一種情愫。然而他們兄妹兩人卻都因為不同的原因而沒有辦法和哈里斯在一起──巴迪對安表示自己沒有辦法處理這種感情,萊拉則是在與卡爾結婚前對哈里斯表白遭到拒絕。而哈里斯顯然喜歡上了這位遠道而來參加好友萊拉的婚禮的安,兩人也在萊拉的婚禮當晚發生了關係,然而巴迪卻也在這個時間點意外喪生,而安則不再與哈里斯有往來了。之後兩人各自結了婚,過著自己的生活。如此對現實人生的描繪也早在1925年的《戴洛維夫人》與康寧漢1990年的《末世之家》(A Home at the End of the World)中可見類似情節。我討厭哈里斯這種異性戀男人,他身上就是有一種特質能把身邊的女人跟gay兒們都吸引住,然後個性又好到一個無法抗拒,更糟糕的是如果一個女人跟一個gay兒同時愛上他,那真的是一個超級大災難。

影片最後東尼克莉蒂(Toni Collette)所飾演的妮娜終於對男友說出自己懷孕的事實,兩人也與康絲坦思一同歡慶。而就在此時,看護下樓梯來叫兩姊妹上樓。兩姊妹牽著彼此的手,影片就在安的房間裡收尾。yahoo時尚頻道專欄作家圈圈在評《夜戀》時,是從女性的觀影角度來切入──

戀愛...結婚及家庭...小孩...
我想這是女人的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了...
而現在的社會因為太多外在因素...
很多女人可以割捨掉其中某一塊...
可是對於背景在好幾十年前的美國而言可不是醬...
但我想那也是一個適當的可以省視女人心的好時代...
_
女人的煩惱通常表面是很無聊的...
幾乎百分之九十都跟人際關係扯上邊...
不管是友情...愛情...親情...
女人總是會想很多的考慮到別人的心情...

﹝…﹞
夜戀拍的美極了...
在這麼美的場景裡當然不會出現太超現實或誇張的手法...
就跟女人的人生一樣...
外在永遠很美...內在永遠很複雜...
_
於是關乎女人的苦...樂...悶...痛...不安...堅強...第六感...不甘願...等等...
尤其是...
以三十年的時空在交錯著上演...
這一頭是親子與家庭...
那一頭是愛情與友情...
關於女人的一生...
被濃縮在這二個多小時裡...
好的壞的壓住的很久不見的想忽略的...
不管是什麼情緒都被完完全全的引發...
這絕對是可以讓女人們感同身受的一部電影...


看完這段我覺得異性戀男人全都應該先來個面壁自我反省一下。我真的很懷疑世上會有幾個異男願意陪自己的女朋友,甚至是女性友人一同觀看《夜戀》這部電影。我覺得搞不好gay兒們比異男還要了解女人。

《夜戀》裡頭有幾個我很喜歡的演員──這當中當然包括飾演老年的萊拉的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超棒的東尼克莉蒂,以及《珍奧斯汀的戀愛教室》(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裡的男主角休丹希(Hugh Dancy),他自2004年起即擔任Burberry的男模。還有《美國天使》(Angels in America)中的派翠克威爾森(Patrick Wilson)。《美國天使》這一部長達6小時的鉅片,應另闢專欄論之。

《夜戀》中的安死前想到的是那唯一令她怦然心動過的哈里斯。當我死前,我想到的人會是誰呢?我是否還會記得與哪一個男人做過愛,又愛過哪些男人?

2008年8月28日 星期四

迷霧追魂手

週二當天上午約11點我抵達台北,接著再轉乘捷運板南線至終點站昆陽站,隨後即搭乘公車抵達中央研究院。這天我要與何文敬老師的國科會計畫兼任助理進行交接,中午並與何老師,他這位兼任助理同時也是師大英語系準博士生,與他在中研院的專任助理,及一位師大英語系博士生共進午餐。我從大門慢慢步行至歐美所行政大樓。途中,有處正進行施工之地,我看了一下公告,是農業生物科技所的館舍工程。

就如同奧斯丁(J. L. Austin)所談論的語言運作,當我成為何老師的新助理的當下,我即刻能自由出入歐美所,甚至是歐美所圖書館。「何文敬老師的助理」的這一個頭銜甚至比「李有成老師的學生」更有權力──我根本無須更換任何證件或是填寫訪客單,只要說話便能通行。

晚上去即將封館改裝的誠品敦南店閒晃,以5折的漂亮價格買到了摩里森(Toni Morrison)的《樂園》(Paradise)。如此一來,由馮品佳所翻譯的Love成了我手邊唯一沒有的摩里森小說。夜已深,我還是不想回家。心底掙扎了一番,臨時跟媽說了不回家過夜,決定把funky當成好樂迪,以平日入場200元的價格一路點歌唱到天亮,附加2罐嘉士伯(Carlsberg)與巧遇當日壽星在此慶生的超嗨氣氛。週二的funky只唱歌不開舞,和一群陌生人一同在一個空間內唱歌,讓我回憶起以前在花蓮念書時泡623的感覺。只是,同樣是gay bar,funky的氛圍還是比623世故許多。

隔天凌晨5點20分,我才終於安分地坐上回程的火車,抱著一大本何文敬蒐集的杜博依斯(W. E. B. Du Bois)批評資料及兩本年度報帳紀錄,回到家後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大睡特睡。近傍晚醒來,又抽菸又喝酒加上連夜唱歌,喉嚨痛到不行。而精神狀態此時才要漸漸恢復的我莫名其妙就在Cinemax上看到了久仰其名但卻從未有機會一睹的《迷霧追魂手》(Mad Max)。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墨美姬(Meaghan Morris)如此的表達她對《迷霧追魂手》(蔣淑貞譯為《瘋狂麥斯》)的觀後感──「讓我嚇得逃離電影院」(〈白〉112)。而我心底雖已有了墨美姬如此的爆雷,但是觀看整部電影依舊讓我顫慄不已。唯一讓我驚豔的是年輕時的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當時的他確實可用俊美來形容,真的是帥得不可思議。片中的他飾演主角麥斯,在1979年的《迷霧追魂手》之後,又接拍1981年的二部曲《衝鋒飛車隊2》(Mad Max 2)與1985年的三部曲《衝鋒飛車隊3》(Mad Max Beyond Thunderdome)。此後,包括墨美姬在內的一些電影研究學者開始注意到瘋狂麥斯三部曲其中所蘊含著重塑澳洲歷史書寫的可能。

國內的澳洲白人文學與文化研究正如澳洲白人在全球強勢文化下的不平等地位一樣,學界研究此一領域的學者屈指可數。一位正是敝校人文社會學系的蔣淑貞老師。蔣淑貞是紐約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比較文學博士,博士論文處理台灣的女性主義運動史。另一位即是土生土長的澳洲人墨美姬。墨美姬自雪梨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idney)取得博士學位,現與陳錦榮(John Erni)皆任教於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所。我第一次見到她是在國立政治大學的一場研討會上,她是大會的受邀主講人,主講什麼我已經忘記了,我只記得當時主持人是國立中山大學的余光中老師,這兩個人怎麼瞧感覺就是湊不起來。

《迷霧追魂手》中的一個主軸即是死亡。而死亡這一主題在墨美姬雄厚的理論背景以及對電影研究的深耕之下,串聯了恐懼敘事(phobic narrative)與國族寓言。墨美姬所執筆的論文,由蔣淑貞所翻譯的〈白色驚恐(或《瘋狂麥斯》)及壯麗美學〉(〝White Panic, or Mad Max and the Sublime〞)當中,對影片中潔絲從在海灘上心生恐懼到在樹林中奔跑的一段有精闢且值得我們深思的分析──「無」才真正令人心生恐懼。

無不是無,無是有,因為無本身即為一物。李家沂在〈待與客〉一文中以貝克特(Samuel Backett)的《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解釋了此一論點。〝Nothing to be done〞是「啥事都沒幹」(〈待〉109),但是艾斯垂公(Estragon)與普拉德米(Vladmir)兩人啥事都沒幹也正是「幫助整齣劇完成了無」(ibid),也預示了「無將被完成」(ibid)。澳洲白人的恐懼不是如北美洲白人那些原住民的抗爭,或是非裔美國人的威脅,而是你以為這塊土地上有事要發生了,你疑慮著,你恐懼著,但事實是這塊土地上啥都沒有,啥事也沒發生,而更恐怖的是將來啥也不會發生。無,比死亡更令人驚懼。

瘋狂麥斯三部曲已然「正式成為動作片經典,有撞車、男性文化,和世界末日等主題」(墨,〈白〉101)。而我驚訝地發現首部曲《迷霧追魂手》中甚至有《奪魂鋸》(Saw)的原型──影片最後麥斯一改先前「快,狠,準」衝撞的復仇手法,設下了要飆車族最後的倖存者選擇10分鐘內鋸斷不銹鋼手銬,或是乾脆鋸斷腳踝,逃開因漏油而隨時可能在1分鐘內就爆炸的車輛。也許如此的凌遲,是比讓對方立刻斃命更爽的復仇手段。

墨美姬同周蕾(Rey Chow)與林建國(Kien Ket Lim),相信電影研究絕非「看看電影,寫寫文章」(林,〈主〉239)。墨美姬相信電影的敘事「﹝…﹞也是學者和政治家可以從拍電影的人學到的東西,因為電影說的故事是給多樣化的世界聽的」(〈白〉123)。如果文學研究者相信紙上功夫能改變世界,那影像上的視覺刺激也絕對可以。

這次的中研院行認識了師大英語系博士班的傑出人士,也親自向李有成的專任助理道謝,她一直以來都幫我很多忙,我相信她也幫了李有成很多忙(菸)。這一次與博士生以及準博士生的互動,讓我對學術圈又多了許多熱忱,我覺得我身邊需要這些對學術研究態度認真的人,這些人才將來都是外文學門的新血。而當台灣學界仍有莘莘學子熱血地投入人文學領域的研究,政府及相關單位不應只是在中研院裡不斷新建如農業生物科技所的館舍。我期待中研院除了歷史悠久的歐美所與文哲所之外,將來還會有電影研究所──這也未嘗不是不可能的事,我們可拭目以待。

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

當失眠的時候故意瘋狂想了一堆學術論述卻反而更睡不著是代表什麼

在要去中研院歐美所交接何文敬國科會計畫「杜博伊斯的《黑人的靈魂》譯注計畫」的兼任助理的前一晚,我理所當然地失眠了,因為我通常不忙過凌晨4點是不會睡覺的。

這一次的台北行,我又很有計畫地替自己安排了一連串的緊密行程。對於旅行的標準,我是很嚴苛的。若連行程都沒想好而隨便的出發,對我來說根本不能稱之為旅行。

失眠的夜晚,我靜靜地翻閱著那些被我處理過了的60,70年代非裔美國文學與黑人美學的資料。

我已經勾勒出碩士論文第1章的概要。第2章的題目原訂為〝Unfolding the Forms of Things Unknown〞。〝The Forms of Things Unknown〞是由賴特(Richard Wright)所提出來的文學與文化批評詞彙,專指非裔美國文學中的表現文化(Afro-American expression)。這些表現文化可以是音樂歌舞如藍調,爵士,靈魂樂等等,也可以是黑人教會中獨特的「呼與應」(call and response),甚至是傳承自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以降的奴隸敘事(slave narrative),做為一種說話的藝術。建國說,第2章的題目雖下得很棒,但實在太模稜兩可,要我改成〝The Negative Criticisms on Invisible Man〞,我偷偷假裝沒聽到,在明天要交給李有成過目的稿件上,還是維持了我的原訂題目…

是誰說一篇政治性濃厚的演講稿不能是優美的文學作品?同樣地,一部用字優美的小說也可能是很政治性的。非裔美國表現文化就是連接美學與政治兩者之間的橋樑,可惜60與70年代的黑人美學批評家為黑人國族主義(Black Nationalism)與馬克思主義所矇蔽,也因此當倪爾(Larry Neal)與蓋爾(Addison Gayle)在閱讀《隱形人》之時,徹徹底底的把這部小說的美學意義歸零──倪爾後來發現了自己犯的錯,但是他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陣營,成為形式主義文學理論的一員,一樣是無濟於事。因為,非裔美國籍知識分子也絕對不會承認非美文學是為了藝術而藝術。

或許我們可以黑格爾的辯證法(dialectic)來思考藝術與政治之間的關係──我們在書寫非裔美國文學史之時,有可能只取其一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兩者必須並存,甚至互助合作。因此,我的碩士論文的第1章就是要處理那些將《隱形人》定義為美學型的藝術作品的批評家,佩翠(Ann Petry)就是其中之一。

當有人給予《隱形人》高度的藝術評價之時,艾利森二話不說站出來有意見。他直言「藝術與抗議並非二元對立」。我想這是研究艾利森最有趣的地方──當有人說《隱形人》是藝術作品時,他否認。而《隱形人》一旦被視為政治型的抗議文學,又立刻會畢露出破綻,否則倪爾當初也不會改口。 簡單來說,我的碩士論文第1章在講將《隱形人》歸類為美學型的藝術作品是有問題的。第2章接著說若定義《隱形人》為政治型的抗議文學也只有失敗一途。第3章為文本分析,討論《隱形人》中的非裔美國表現文化,連結藝術與政治兩個層面。

而在第1章中,我要做的其實只有一件事──討論艾利森的小說理論(theory of the novel)。艾利森的小說理論相當耐人尋味,且不比吳爾芙的小說理論遜色。我首先要梳理18世紀所謂「小說的興起」,從寫實主義(realism)開始討論,然後分別講述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家盧卡奇(Gyorgy Lukacs)論寫實主義與美學反應理論(reception theory)中的大將堯斯(Hans Robert Jauss)談論文學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再平行對照至艾利森的小說理論,更進一步證明艾利森絕非「為藝術而藝術」的小說家,而是與台灣文學作家陳映真持相同看法的小說家──「文學來自於社會反映社會」。

才剛結束了普拉斯與詮釋學的長期抗戰,這會兒又來了艾利森與美學反應理論。普拉斯與艾利森都是文學上的興趣。而從古典詮釋學,哲學詮釋學,一路發展到德國康士坦斯學派的美學反應理論,其針對「理解」的主題,則是理論上的興趣。若不是如此,碩士班時期我怎能先撐過了2年,又能捱著還得受1年苦的事實,中間還得偶爾找點樂子,但最好還是能找到個男人放身邊。

也許《愛情三選一》裡的艾波說的對──「當時候到了,有了固定收入,有了房子,有了那些該有的之後,理想的愛情就會自己出現了」。

2008年8月25日 星期一

我的左派老師

我承認我是因為雷恩葛絲林(Ryan Gosling)而看《我的左派老師》(Half Nelson)這部電影的,當然對於目前從事非裔美國文學與文化的我來說,這部片確實值得一看。天啊!名為Ryan的都是帥哥級人物嗎?繼萊恩雷諾(Ryan Reynolds)之後,雷恩葛絲林也是一位讓我無力去抗拒的男人。他一次又一次在《手札情緣》(The Notebook)跟《破綻》(Fracture)中把我迷得神魂顛倒。這一次我完全敗在他的西裝褲下了──蓄鬍,抽菸,知識分子。

如我預期中的一樣,《破報》果然把《我的左派老師》拿來大做文章。但唐謨在〈知識分子四面楚歌的良知:《我的左派老師》〉一文中,分析了雷恩葛絲林的整體造型──「一種書讀的很多、有正義感、憤世嫉俗、悲天憫人的氣質,把內心的悲痛,化成不在意的灑脫」。雷恩葛絲林飾演的歷史老師丹顯然讀過不少哲學家與政治科學(political science)理論家的思潮,如黑格爾(G. W. F. Hegel)與阿圖塞(Louis Althusser),而他的書架上有馬克思(Karl Marx)的《共產黨宣言》(Communist Menifesto),也有許多非裔美國研究類的書籍。顯然,他是一位有抱負的知識青年,只是吸了點毒,然後試著把他腦袋裡的知識教授給一群非裔美國籍的國二學生,他的問題不過是現實環境很讓人無力罷了。不過看見這位異性戀知識分子還會找女人做愛,我鬆了一口氣,至少他沒有連生活中最重要的「性」都給灑脫掉了。坦白說,我真的很想看他沒穿衣服然後很horny的樣子。

《我的左派老師》讓我想起我大學時期的兩位左派老師──中文系的郝譽翔老師與英美系的許甄倚老師。

但唐謨在影評中直言「任何一個擁有信用卡的人,都沒有資格說自己是『左派』」。我不清楚郝譽翔跟許甄倚兩人有沒有信用卡,但至少她們都以左派人士自居。郝譽翔是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我在大學時期選修過她的「台灣文學」,「女性主義文學」,「現代小說創作」以及「鄉土文學」。郝譽翔最讓人佩服的就是她不畫地自限,並像一塊海綿一樣,廣泛地涉獵西方文學與當代文學/文化理論。也因此身為主修英美文學的學生,我相當喜愛上她的課,因為她的課程很多時候可謂是另類觀點的西方文學讀法,她甚至還讀過我所沒有讀過的西方文學與文化作品。她的知識很豐富,我從她的課程裡學到了很多課程以外的事情──這是最棒的一點。

郝譽翔的專長是戲曲與現代文學,傳統與現代兼容並蓄,使她成為灑脫中仍帶有知識分子姿態的一位左派老師。聽聽她怎麼談星巴克,聽聽她對台灣學運殞落的看法,聽聽她如何嘆息30年代如楊逵這一朵「壓不扁的玫瑰」這樣的左翼知識分子,如今已不復存在的看法。你會因為這一個女子而眼底燒火,恨不得自己立刻成為一名左翼知識分子。但她也承認,她著迷於星巴克及其週邊商品。至少郝譽翔很誠實──畢竟在當今誰能脫離資本主義與全球化而超然生存?正如《我的左派老師》中,學生質疑丹也是國家機器的一部分一樣。事實上就是如此。丹知道學生跟自己都受控於國家機器的運作,但是他還是得生活。道理就是這麼簡單。郝譽翔也是我心目中最想成為的教授類型──學術只是她多采多姿生活裡的一部分。她寫作,她旅遊,她活出她自己,這就是郝譽翔。

而英美系的許甄倚則是典型的左翼知識分子,專長為性/別研究,空間論述,城市文學,以及全球化論述。她於紐約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在我大四那年,她進入英美系任職。我旁聽她開設的「文化研究專題」,專論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the Frankfurt school and critical theory),她毫不留情地說──「應該放一顆炸彈把星巴克炸掉」。許甄倚表示,她在求學生涯中特別喜歡的理論最後其實都是會〝bites〞的那些。我承認大學時期當我自詡為文藝青年的時候,我也確實為此而著迷過。因為我的同志身分與文藝青年認同的重疊,我崇拜吳爾芙與傅柯(Michel Foucault),把1968年當成黃金年代,研讀法國女性主義理論家西蘇(Helene Cixous)論身體,性,與寫作。幻想著《巴黎初體驗》(The Dreamers)裡頭的世界。

於是我終於想起了我為何而戰──6年前那一個年少輕狂的我,把博士學位當成目標,相信學術圈裡可以改變不公平,可以打垮霸權,可以創造新世界。要勇敢奮戰,要站出來發聲,要做我自己。

最可怕的是,《我的左派老師》中的丹恐怕當時也如此想過。然而現實是會磨去一個人的信念的。這部電影的核心概念恐怕不是穿插在影片中那些真實事件的紀錄片片段,而是丹與他班上的非裔美國籍學生德蕾之間的友誼──德蕾讓丹明白,他應該繼續擔任班上那一位不按官方教材授課,被同事以異樣眼光看待,被校長約談的左派老師。

我慶幸我有這兩位左派老師,她們所各別呈現出來的氣質讓我覺得當一個左派老師是一件很屌的事情。也許,拿個文學博士也沒有這麼無聊。當個像丹那樣頹廢但華麗的高級知識分子,正是對體制的最高級挑戰──一個在生產並複製知識的學院中搖旗造反的教授。誠如但唐謨觀察丹在「襯衫外面打了一條寬鬆的領帶」,像個龐克搖滾歌手一般,「故意在妥協中叛逆」。或許,就讀博士班才是我可以繼續叛逆下去的正途。我叛逆,所以我存在。

2008年8月24日 星期日

愛情三選一

編寫出可能令無數觀眾墜入情網的電影劇本的亞當布魯克(Adam Brook),繼2004年的《BJ單身日記:男人禍水》(Bridget Jones: The Edge of Reason)與《網住愛情》(Wimbledon)之後,於2008年推出不同於以往所謂「從此以後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愛情喜劇──《愛情三選一》(Definitely, Maybe)。

影片中的男主角威爾是位迷死人不償命的可口優質帥哥,由萊恩雷諾(Ryan Reynolds)飾演。威爾自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畢業後,決定投入柯林頓在紐約的競選總部,從基層的小弟做起。我真的不得不承認,我與片中瑞秋懷茲(Rachel Weisz)飾演的新聞記者夏曼一樣,恨不得把這個有著勾人的雙眼與吸引人的長相的大男生全身剝個精光。他真的帥到爆炸!超愛他的(滾)。如果真把萊恩雷諾給剝個精光,就會發現在《愛情三選一》裡頭帶著大男生氣質的威爾,其實是有著一身性感身材的成熟男人。然而這些片段正是威爾離婚後的女兒,由艾碧貝絲琳(Abigali Breslin)飾演的瑪雅,在上過學校的第一堂健康教育課後最想知道的──異性戀愛情中的慾望與性。她要父親擔任如卞雅明(Walter Benjamin)在《啟迪》(Illumination)中所定義的「說書人」(storyteller)的角色,將風流史化為床邊故事。而女主角在威爾的口中皆以化名替代,女兒必須自己判斷究竟風流史中的三個女人,誰才是自己的母親。

片中三個女性我最愛的角色就是艾拉費雪(Isla Fisher)所飾演的艾波。她原本與威爾一樣服務於柯林頓的競選總部。她是個有夢想的女孩,夢想著環遊世界。因此,即使在競選總部負責影印的這種小工作,1小時可賺取12元美金仍然比當保姆來得划算。為了完成夢想,她持續在存錢。後來,她的確達成了去環遊世界的夢想。而威爾也與當時共同奮鬥的盟友一起開業。艾波告訴威爾她在書店打工,但將來有一天想回到學校。

而兩人撕破臉的時間點竟然是在一般人認為是相當快樂的時間點──生日當天。艾波替威爾辦了生日派對,而生日事實上正是最適合一個人回頭檢視自己目前為止的人生究竟過得如何的最佳時間點。威爾在半途獨自離開生日派對,獨留朋友在派對現場傻眼。這些朋友包含了過去他在柯林頓的紐約競選總部共事過的同事與朋友,大家各自過著自己的人生。當然威爾也是──在夏曼發表了足以使他失去一切的專欄文章之後。

我非常能體會威爾的心情。我也是一個非常不喜歡參加生日派對的人。其實生日不是快樂的,生日是感傷的。二十世紀美國女詩人普拉斯在〝A Birthday Present〞一詩的開頭便寫道──〝What is this, behind this veil, is it ugly, is it beautiful?/It is shimmering, has it breasts, has it edges?〞。普拉斯的生日禮物很簡單,就是死亡。〝Can you not give it to me?/Do not be ashamed─ I do not mind if it is small〞。

生日告訴人們,他們又更進一步地接近死亡了。時間會張望著,張望著這些自大然而卻孤獨的人們,而死亡則是普拉斯所謂的〝timeless eye〞,看著人類死去,然後一切繼續。威爾是最看不清自己的人。他選擇在生日這天對艾波告白,還強吻了艾波。然而艾波並不開心,他只告訴威爾──「現在的你一團糟,你好好的時候為何不對我說」。威爾反過來批判艾波喪失原有的理想與夢想,然後主張她需要「人生重建」,而他實際上只是為了自己無力的人生在發牢騷。艾波打了他兩巴掌,然後兩人便暫時斷了聯絡。

當威爾終於在二手書店裡頭找到了艾波在搬家後即遺失了的《簡愛》(Jane Eyre),他看到了艾波過世了的父親在書中的題詞──〝the human heart has hidden treasures/In secret kept, in silence sealed/The thoughts, the hopes, the dreams, the pleasures/whose charms were broken if revealed〞,出自於勃朗蒂(Charlotte Bronte)本人的作品。

思想,希望,夢想,愉悅。這都是威爾所失去的,然而這四項都曾是威爾所追求的,而他必須藉著身旁的女性才能認清這一點,包括他自己的女兒,就如同吳爾芙在《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裡提醒女性必須當一面能讓男性認清自己的鏡子一般,她們都象徵著威爾的鏡子。當他還在柯林頓紐約競選總部工作時,他在電話中親口對選民說──「我知道拿希望來當象徵是有點土,但是這正是美國所需要的」。威爾在追逐自己的夢想的過程中,反而喪失了自己的夢想,而他正需要哈波這樣的朋友,在昏了頭的生日當天潑他一桶冷水──其實他什麼都沒有,也還不夠格當她的男朋友。反觀艾波,她環遊了世界,在紐約大學完成了碩士學位,最後在國際特赦組織工作。威爾永遠在追求夢想,而艾波則完成夢想。

雖然影片最後我們還是不知道威爾最後究竟從事了什麼工作,但是他顯然被自己所謂的夢想綁住了。而他身邊的三個女人──害怕他與他所謂的夢想而離開他的艾蜜莉/莎拉,破壞了他所謂的夢想的夏曼/納塔莎,以及真正完成了自己的夢想的艾波。威爾還停留在1992年,那一個想成為總統的大學畢業生,懷抱著這一個「又大又令人難為情的夢想」。最後當他在路上偶遇柯林頓慢跑,他大喊「總統先生!我是威爾海約,我在1992年競選時為你做過事」。然而,這樣的熱情只換來總統先生不費吹灰之力舉起的一隻大拇指。

我將摩里森(Toni Morrison)的《蘇拉》(Sula)闔上。在我生日的這一天,我選擇和媽回到她兒時的記憶之地──成功路。我知道媽很開心──我們一起在高家意麵,台中肉羹,以及超過70年的老字號冰店幸發亭完成了美食之旅。媽開心到吃飽了還外帶回家。40年前的母親,只是一個在塑膠工廠工作的女孩。如今,她完成了她的夢想,成為藝文界人士以及國畫教師。

而我呢。我要的人生是什麼?我的夢想又是什麼──拿一個文學博士學位嗎?Definitely, maybe。

2008年8月21日 星期四

新聞超感應

昨日是美國影集《新聞超感應》(或譯《未卜先知》)(Early Edition)在AXN的第一季的最後一集。今天開始重播第一季第一集。

《新聞超感應》的男主角蓋瑞是由《時人雜誌》(People Magazine)封為2006年最性感隊長(sexiset team leader)的凱爾錢德勒(Kyle Chandler)所飾演。蓋瑞在妻子與他離婚並獨居之後,每天都會因為一隻貓的造訪而在今日收到明天的《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Times)。於是,他扮演起芝加哥裡解除危機與救人的角色──在意外還沒發生前阻止。這一部影集自1996年9月演到2000年的5月,共4季。想必蓋瑞應該是除了知名影評人艾伯特(Roger Ebert)之外最需要《芝加哥太陽報》的人了。

剛開始接觸這一部影集,是因為ANIMAX的櫻桃小丸子停播了。

自從搬回台中後,我週一到週五的傍晚5點半一定會收看GTV的哆啦A夢。接著6點陪媽媽看櫻桃小丸子,然後6點半又有華視的哆啦A夢了。這1個半鐘頭就是我的晚飯時間。但是櫻桃小丸子停播之後,中間空檔的半小時常常不知道要看什麼,因此我找上了《新聞超感應》。

這部影集可說是相當有內容,每一集都以蓋瑞收到了明天的報紙為主軸,展開不同的事件,穿插了人生中的悲歡離合。他的好朋友是位黑人女子。影集裡的每一個人都是很有個人風格的平凡人──包括蓋瑞。因為蓋瑞也不過是莫名其妙的收到了明天的報紙,而非本身即擁有預知能力。而在芝加哥取景拍攝也使《新聞超感應》賦予了人們對這一座城市的另一種印象。

芝加哥是一座很吸引人的城市。我第一次認識她是因為中研院文哲所的研究員李奭學。李奭學是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我在大四畢業後的暑假,按照往例赴輔仁大學修讀西洋古典暨中世紀文化學程。當時我已經修畢了大學部必修的24學分,也可以獲得學程結業證書了,但我還是為了李奭學而超修了1門課2學分──「中世紀辯論詩專題研究」。聽說李奭學當時還未自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已有國內外大學向他詢問任職意願。

也因此我對芝加哥充滿了興趣。在今年的4月,我將碩士論文的proposal修改後,投至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英文系的研究生研討會〝Strange Reading: Practice, Audience, Theory〞,可惜未錄取──

Dear Yuan-yang,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the 〝Strange Reading〞 graduate studentconfer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was pleased to consider your paper proposal along with the many other excellent submissions (over 80) wereceived. Unfortunately, our two-day event is unable to accomodate all thevery well-qualified scholars interested in presenting at our conference, and it is with real regret that we cannot offer you a place on one of ourpanels.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We wish you the very best,

The Panel Selection Committe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Strange Reading" Graduate Student Conference

在知道去不成芝加哥之後,我又決定出發另一個會議,畢竟我不會輕易將碩三的碩士生出國發表論文補助虛耗掉的。因此,我將6月底於國立中山大學「離散與亞洲電影」的論文摘要修改後並翻譯成英文,投到美國的南亞文學學會(South Asian Literary Association)的2008年會〝Gender and Sexuality in South Asi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可惜還是落馬了──

Dear Yuan Yang: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SALA 2008 and for your patience as you waited for ourdecision. We received an overwhelming response to our call for papers sent out somemonths ago. While we would like to accept all the wonderful abstracts we received, since SALA is a small conference there are limited time slots available for presentation per session. Your presentation/panel was one we could not includeamong the conference program. This is not a reflection on the quality of yourabstract, indeed all the submissions were of a very high standard. We are sure thepaper you proposed to present would be accepted at other conferences.

We realize this is disappointing news but hope to see you at subsequent SALA conferences.

Best wishes,
Kanika Batra and Robin Field
Conference co-chairs
SALA 2008

Dr. Kanika Batra
Assistant Professor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
Department of English
Texas Tech University
Lubbock, TX
79409-3091

連續被2個研討會刷掉之後,我只好乖乖繼續寫碩士論文。看了美國學術圈對於刷掉別人的論文摘要還如此彬彬有禮且和善謙恭,甚至還鼓勵當事人再接再厲,我不禁想到7月中時將碩士論文第3章的大綱改寫成摘要,投到國立政治大學英文系研究生研討會「城市與文學」也被刷掉了,但當時我什麼通知都沒接到,最後沒上還是從ptt2上外文所版的版友口中得知的。政大表示:「原則上只通知摘要有被接受的投稿者」。

我想起余君偉在我碩二下時曾告誡我先專心寫碩士論文,研討會發表論文則是其次。不過對我來說去研討會發表論文才是最好玩的。可以藉著發表論文的理由到處去玩樂,若是錄取了國外的研討會還可以申請公費補助,這才是王道啊!不過看來老天爺目前似乎也有意要我乖乖將碩士論文完成,因此我投的3個研討會全部槓龜。媽說是因為我太不認真,東西不夠好的原因。也許是吧。

我腦海中突然冒出了碩二上申請到公費補助,前往北卡大學阿什維爾校區(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Asheville)發表論文的那4天3夜。我飛行了15個鐘頭,從桃園國際機場出發,短暫停留在日本大阪,後來抵達底特律(Detroit),再從底特律乘坐國內線飛至北卡羅萊納州(North Carolina),最後終於抵達目的地阿什維爾(Asheville)。

夜裡,我看著小本本裡頭那張自己新買的世界地圖。它是誠品綠園道店裡販賣的那種6孔活頁摺疊式的迷你世界地圖。看了地圖後我才明白,原來當時飛行到美國,是如此漫長的一段路。去掉尚未去過的芝加哥不說,再去掉走都市風格的舊金山,我仍對於阿什維爾有魂牽夢縈之感。從飛機往下望去,那一片綠油油到發亮的森林草地與寶藍色的蜿蜒河流,即使當地的老居民向我抱怨北卡州已經和他們小時候生長的環境大相逕庭,但對於我這一個台灣人來說,仍然是可媲美台灣後山的珍貴之地。

李有成在取得台大外文所博士學位後,獲得一筆獎學金前往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進修,跟隨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研讀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成大外文系的賴俊雄老師因為鑽研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赴夏洛特(Charlotte)的列維納斯中心進修三週,並親自向北卡大學夏洛特校區(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的柯恩教授(Richard A Cohen)請益。而我則有幸在國立台灣大學的〝Levinas and Shakespeare〞演講上請教柯恩教授對海德格與列維納斯兩人對死亡的看法。我是海式詮釋學的迷,而他則是列式倫理學的擁護者──我猜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柯恩教授的猶太人身分認同,顯然他很難原諒海德格曾支持納粹一事。不過,慷慨大方的柯恩教授在演講後將他的論文抽印本送我,他知道我對他的論文會感興趣,並且在上頭寫下〝May 20, 2008. Thank you for coming to my talk〞。我一看論文題目──〝Levinas: Thinking Least about Death─ contra Heidegger〞。

不知道我有生之年還會不會有機會回到那美麗的北卡州呢。

2008年8月20日 星期三

修課時期 vs 研究時期

我總是說碩士班3年可區分為前半段跟後半段,前半段是壓力不大,眾人共同歡樂的「修課時期」。在這段時期裡基本上就是把老師給的assignments完成,聰明的人會以自己未來的論文方向做為term papers的主題,為未來鋪路。幸運的話,授課老師還會請同學們吃頓飯,然後大家放假去。

後半段則是「研究時期」,分水嶺就是在你跟老師相互簽下賣身契,互許碩士班後半段時間的那一天起。從此之後,不再有所謂的assignments了,而是自己必須知道該讀些什麼。term papers變成論文的chapters,從此之後也沒有假期了,因為基本上論文還沒有完成的一天,假期都是假的。若再加上錄取研討會或是期刊論文,那更是只有瘋狂的寫寫寫寫寫。

現在的我無庸置疑地已經進入了研究時期。禮拜一回交大跟建國meeting,他將經過嚴謹批改的初稿還給我,我發現他從第一行的章節題目到最後的參考書目全閱覽過了,這已經讓我倍感壓力。接著,他問我3個問題。這3個問題,建國說將來我寫完每一個章節後他都要問我,不僅是為了最後的論文考試做演練,同時也是必要的自我評量。

「寫完這一個章節,你的收穫是什麼」
「這一個章節,對此領域的貢獻是什麼」
「這一個章節的侷限性是什麼」

我承認我被嚇傻了。os:現在是個臨時的資格考口試嗎?加上滿江紅的論文,文法的粗心錯誤跟時態的前後不符,已經讓我窮了詞。不過建國很堅持,也很有耐心地要我講。

建國說,即使碩士生的知識能力不足,但是也不能妄自菲薄。即使是一點點的貢獻,都還是貢獻。建國告訴我,當我使用吳爾芙的小說理論來分析黑人美學做為一文學運動時,已經是一個原創性的做法了──裴克沒談吳爾芙,蓋慈(Henry Louis Gates)沒談吳爾芙,亞畢雅(Kwame Anthony Appiah)也沒談吳爾芙。在第2章裡頭,建國喜歡我將《自己的房間》中吳爾芙談作家與憤怒的關係,對應至批評家對《隱形人》所做出的負面評價,進行一平行的思考。

而我也說了我所想的侷限性──我在研究《隱形人》的文學接受時,只能挑出最具代表性的3個人物,但這3個人物畢竟無法代表全體。而建國認為,這無傷整章的大架構。而讓我開心的是我所相信能解決我的困境的「後殖民研究中最美麗且最人性化的方法」也奏了效──也就是研究《隱形人》中的非裔美國表現文化。離散使人流淚,但也使人歌唱,而表現文化這種精神活動,使非裔美國人得以抵抗物質符號所加諸在他們身上的奴隸身分,使他們勇敢地生活下去。這就是裴克在《藍調、意識形態與非裔美國文學》與吉爾羅伊(Paul Gilroy)在《黑色大西洋》兩本著作中談非裔美國表現文化的核心意義所在。

因此,我的第2章初稿如果在李有成看過後也沒有意見的話,就算定稿了。而其中延伸出來銜接第3章分析《隱形人》中非裔美國表現文化的文本分析方向也成立了──我終於成功地提出了一個林建國肯點頭讓我著手進行的方向了。介於整份論文中間這第2章實在是太重要了。而建國現在要我繼續往前處理批評家對《隱形人》的正面評價,以及艾莉森本人所做出的回應──這就是第1章的內容。

第1章的初稿,9月15號交。

也就是說,在我8月23號當天把比較文學會議的論文全文交由《中外文學》送審後,我又要開始拼論文第1章的初稿了。我幾乎完全沒有空檔耶!就像藝人的檔期全滿瘋狂趕場一樣。建國知道開學後大家都忙,所以一直逼著我暑假能寫就寫。到時候把第3章留在碩三上的學期中寫,不僅我書寫時間上比較充裕,能分章閱讀對建國和李有成而言也是好事。而三個章節的初稿若都完成之後,最前面的緒論與最後面的結論就不是問題了,剩下的工作就是修改。

可是我把比較文學會議的論文修改完成交出去後一定不會馬上接著寫碩士論文的!拜託!23號可是我的生日耶!我一定會先狂歡完才會開始寫的。不過我終究還是很擔心《中外文學》的事,說老實話,我當然希望自己的論文能夠被刊登。

跟前b聊了這件事情,他說「如果上了,博班在資料準備上應該就沒有問題了」,而「就算沒有刊登,也可以獲得專業的回應」。

今天陪一位台北下來的朋友衝去東海吃了早餐,又逛了誠品綠園道店跟一中街。這些活動彷彿提供了現階段正處在研究時期的我一個出口。但我更期待的是下學期要在逢甲外語系當兼任助理,以及決定重回校園多修一門劉紀蕙的課程。

每天不是在寫論文不然就是在做研究的我,很希望能從現在的生活抽離出來。我想交一個在逢甲或是一中街跑單幫擺攤的b。早上我寫論文做研究,該工作就去工作,晚上就去黏著他一同吆喝,一起抽菸哈拉,收攤後就上夜店玩樂,隔天繼續生活。繼續,生活。

2008年8月17日 星期日

X檔案:我要相信

身為《X檔案》(The X Files)的死忠影迷,在看完電視影集加上電影版《X檔案:征服未來》(The X Files: Fight the Future)之後10年,是否要看《X檔案:我要相信》(The X Files: I Want to Believe),成了一個很大的難題──這續集究竟會創下再一次的高潮,抑或又是落入所謂的續集魔咒。結論是還是得進電影院才能做出最後定奪。

《X檔案》的經典編劇克里斯卡特(Chris Carter)這一次親自出馬,為《X檔案:我要相信》操刀。對於《X檔案》的影迷而言,這已是本片最值得一看的理由。電影從頭到尾都是非常典型的卡特式敘事,但是卡特並未一味地希望呈現舊有的《X檔案》風格,畢竟無論是戲裡或戲外,人事物都已歷經滄海滄田──穆德與史考莉已經拆夥。史考莉離開聯邦調查局後,以她專業的醫學領域,在天主教醫院裡任職。而穆德一慣的作風終於讓調查局用盡心計使他離職,他獨居在郊外的房子裡,繼續活在自己的辦案世界。不過「我要相信」的主題,繼續在兩人各自過的生活中平行運作。

在續集中卡特最聰明的一點就是挑了不同於外星人與幽浮的主題來架構整部電影。因為第1集當中已經有了這樣的主題,若續集再延續下去恐怕就沒梗了。這一集當中,穆德與史考莉將在似真似假的靈媒帶領之下,歷經一連串巧合及生命危險,破獲一個俄國的活體器官走私集團。

卡特也在續集中延續了《X檔案》裡相當重要的議題──信仰教條與現實衝突。史考莉的角色從一開始在電視影集中就相當鮮明,她是一位虔誠的科學家,相信所有的現象皆可透過信仰與科學方法解釋,而這樣的一個角色顯然是穆德的對照組──一個相信自己的親生妹妹是被外星人綁架的探員。而聖經中的語句,巧妙地扮演了《X檔案》中許多破案的關鍵角色,包括在這續集當中也是。影片中雞姦了無數祭壇男童的靈媒神父,對史考莉而言更是衝突的中心。

而《X檔案:我要相信》中帶出的性別與倫理議題,也是我個人相當欣賞這一部影片的原因。心理學家吉力根在《不同的話音》(In a Different Voice)一書中挑戰了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論述,以偷藥的道德難題對6年級學生進行實查,證明了女性在人際關係上較男性更有責任感。這一個知名的道德難題是「海滋的妻子病重,沒有足夠的錢買藥,藥劑師又不肯減低藥價,在這種情形下,海滋應不應該把藥偷來,救活她的妻子」。

而男孩子以理性的邏輯來推斷此道德問題,先預設生命是最重要的,因此偷東西雖違法,但在必要情況下可以破例。但在女孩子的想法中,此非法律問題,而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意即偷竊這件事在夫妻間所造成的疙瘩才是重點所在。

影片中的俄國罪犯經營活體走私集團團隊,他聘了醫師,護士,運送器官的專員,全是為了能救活自己的同志愛人。世界上的既得利益者很難明白同志所必須要踏破鐵鞋才能爭取到的利益。若是異性戀夫妻,要動個手術是何其容易的事。而男朋友跟男朋友之間卻要被親屬關係這一道武斷的異性戀霸權所質疑。一個男孩子的男朋友不能算是他的親屬嗎?

因此,這位俄國男性罪犯在吉力根的理論下成了一個偷藥難題下的個案──生命比一切都重要,而在此前提之下,犯罪是被允許的。

然而卡特將此道德難題藉同性戀議題推向更複雜的極端。有誰可以在不觸犯法律的情況下拯救他的男朋友呢?而卡特還是替這一對至死不渝的同志戀人創造了美好回憶──至少他們當初是在麻州(Massachusetts)結為連理的,而第2個將同志婚姻合法化的則是加州(California)。但他們之間最大的困難,還是出自於他男朋友的罕見血型,這才是難題中的難題。這個為了身陷死亡危機的男朋友而犯罪的俄國男人理論上來說確實是壞人,但是他是為愛而錯。

而這個陰暗惡毒的地下醫療集團並不是唯一的灰色地帶。史考莉所任職天主教醫院雖窗明几淨,內部運作一切合法,但是不合理的事情仍然在發生。她相信一位罹患絕症的孩童仍有救治機會,無奈院方卻已決定放棄,甚至說服孩童的父母放棄治療。

影片最後懸置了史考莉的手術結果,而穆德一直以來追求的真相仍然石沉大海──這就是《X檔案》最具吸引力同時也最具發展空間的梗所在。所有的影迷都不會忘記穆德那一張從聯邦調查局辦公室一路貼到自家住宅中的那一張海報上所寫的〝I want to believe〞。

這個世界上,要不畏懼壓迫,要排除萬難,抗拒霸權,你只能相信,別無他法。

2008年8月16日 星期六

新工作

最近這一陣子我突然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又要切換到另一條軌道上了。也許是因為快開學了,我找到了工作,然後該完成的論文也要完成,1年後該考的試也得考。總而言之,我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我想這才是重點。

何文敬交代了我一些開始上班之後的事宜。我從9月1號開始擔任他「杜博伊斯的《黑人的靈魂》譯注計畫」的兼任助理,任期到明年的7月31號。每週二的下午與每週三的全天上班,地點是逢甲大學人言大樓3樓。基本上,我的工作就是將何老師的親筆翻譯手稿打成電子檔,然後負責報帳的工作。看來我下學期只能乖乖修禮拜四劉紀蕙的「拉岡專題:主體與語言」了,因為「柏拉圖:Timaios篇」開在禮拜二,我得上班。開學後還要跟劉紀蕙溝通,因為我想藉著修她的課把博士班的研究計畫給生出來。

不知道為什麼,一確定我要在逢甲上班之後,就突然覺得人生變得有一點不一樣。除了去上瑜珈課之外,我不再只是每天打開電腦就是寫/改/想論文,然後讀書。累了就看電視,無聊就看男人。上班這件事好像讓我覺得生命有另一個重心。而我也想在工作時認識男生,以及把月薪8000元拿來買些想買的東西。重回逢甲商圈讓我的心情整個輕鬆了起來,自西苑高中畢業後6年以來,我就很少在逢甲出沒了。而在逢甲上班也讓我有了加入拓網上FCU club的理由──能認識一些逢甲的男生也不錯吧!之前認識的加州櫃哥先生雖然很友善,不過感覺有一點冷淡。

有多少想談戀愛的男生和我一樣,在深夜時獨自幻想著呢?老天爺當時會賜給我大學時期那段3年8個月的戀情,想必是有祂的原因。所以,現在單身超過2年了,依此邏輯推斷,也應該是有祂的原因。

金笛的第1份case收尾的有點糟糕,3份考古題解答完成,第4份因為不完整而只值80元的考古題,最後因為要超過10個工作天了,加上我懶得再解18世紀以前的英國文學,被我臨時推掉了。雖然知道這份工作很重,但我還是不怕死的跑出去玩。e-mail裡頭有先道過歉了,希望結果不會太慘。至少發給我解了3份應得的450元薪資吧。看來,當初預估擔任解題人員1個月可以賺約兩千元收入的理想狀態大概是要幻滅了。不過,我以此複習英美文學的決心仍然是不減的,無論我最後到底賺了多少錢。

我唯一的願望是──如果我沒因為臨時推掉1份考古題而被解雇的話,希望下一次的case可以解到1865以後的美國文學。

2008年8月15日 星期五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後人類理論研讀會」之2

http://www.nchu.edu.tw/New_nchu_3/01news/news_main.php?news_sn=7371


早早起床,吃了吐司當早餐,就快快出門,騎車到興大去,準備參加「後人類理論研讀會」。這一次是閱讀N. Katherine Hayles的How We Became Posthuman: Virtue Bodies in Cybernetics,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cs中的第6章:〝The Second Wave of Cybernetics: From Reflexivity to Self-Organization〞。

上回的研讀會辦在6月,正是我為了中山大學「離散與亞洲電影」忙得焦頭爛額之際。不過參加了這一次,就覺得錯過上次著實有些可惜。「後人類理論研讀會」是由邱貴芬老師所主導的一個名為「自然、科技與台灣文學電影裡的『環境』課題與社會規範」計畫下的子計畫。顯然,這一方向仍然由台大外文系的廖朝陽老師及他的子弟兵領軍。

事實上廖朝陽一直有在指導後人類(posthuman)相關議題的博士生。楊乃女95學年度自台大取得博士學位,其論文題目為〈烏托邦與機器:從烏托邦文學到後人類〉。而李家沂早在89學年度自台大畢業時,即在廖朝陽的指導下寫了〈網際網路的空間觀:物態空間與存有空間〉。而黃涵榆也是台大外國語文學所博士,他的博士論文在張慧娟的指導下寫了〈穿越不可承受之矛盾:論電腦龐克與網路文化之科技主體、空間與時間〉。三位博士所處理的對象顯然不同,但其關注點都在所謂的後人類。

其實黃涵榆老師還蠻吸引人的,是個頗具魅力的男人。這一篇文章將詳細紀載今天的研讀會中我與黃涵榆老師的對話,以及廖朝陽老師的回應。黃涵榆老師自台大取得博士學位後旋即進入淡江大學英文系任教,97學年度轉任師大英語系。

根據黃老師的解釋,reflexivity意味著將觀察者本身納入系統之中。也就是說,系統的權力關係已不再是統治者高高在上的威權統治。這一基本概念自傅柯的micropower到拉岡談gaze時都一再地被強調。主體,也就是觀察者的本身,可以自成一格──也就是Hayles所定義的〝autopoietic〞(自生系統)。

這一自生系統是封閉性的,它自我建立界線,可完全脫離外在環境而存在。因此,主體的經驗形成過程是討論的重點。黃涵榆老師以他的專長精神分析來切入。精神分析看待經驗的論點經常被批判為唯我論(solipsism),因為在精神分析中經驗顯然是可以被歸納的。

而我想切入的則是哲學脈絡下的經驗法則。哲學詮釋學家高達美在《真理與方法》中,追隨黑格爾的腳步,發展出經驗的辯證關係。高達美相信,所謂的「經驗」意涵有二──其一為主體所已經經驗到的,另一則為主體尚未去經驗到的。而最典型的例子是,主體雖渡同一條河2次,但這2次仍屬不同經驗。也就是說,主體不可能獲取2次完全相同的經驗。因此,主體的經驗是不可能被歸納的,因為主體的經驗永遠會在時間洪流下成為過去,而主體也永遠在面臨新的經驗。因此,高達美認為,經驗無法指導主體找出真理,而是讓主體明白自己永不可能得知何謂真理。如此一來,經驗正是已知/未知兩者間的辯證結果。

我想這正符合黃涵榆老師所定義的後人類──一種去中心化的論述。所以黃老師贊同我的說法,並認為我們必須重新檢視各種形式的預設立場,因為任何的預設立場都有其本質主義上的中心存在。而廖朝陽老師則提醒大家,autopoietic theory本來就指出了人類的有限性。廖老師舉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為例,說明在科學上,也必須先在未知中做出假設,然後再針對典範予以修正。

今天的研讀會受益良多,我也希望繼續與黃涵榆老師保持聯絡。如果1年後要報考台大外國語文學所博士班,那我必須交出10頁的英文研究計畫以及1頁的研究計畫中文摘要。現在我希望能繼續以非裔美國文學為立足點,透過我一直以來所感興趣的文學達爾文主義(literary Darwinism),然後提出後人類時代下可能的非裔美國文學研究課題。

正如淡大英文系黃逸民老師在研讀會最後點出的,後人類理論中一個最主要的方向,即是重新挑戰人類/動物間的界限,或是人類的動物性(animality)。這個當然是台大外文系黃宗慧老師的關注焦點。她在《中外文學》第37卷第1期中出版了一篇名為〈劉克襄《野狗之丘》的動保意義初探:以德希達之動物觀為參照起點〉。

而我的關注焦點則是文學作品中的黑人角色一再地被再現為動物──賴特《原鄉之子》中的大湯瑪士在犯下謀殺罪後數度被警察認定為猿猴(ape)而非人類。或者是黑人自我的動物化,例如在賀絲頓的非裔美國女性小說經典《他們的眼睛正看著上帝》中,黑人女性被視作驢子(mule)等等的描述。這些再再都提醒了美國白人的深層恐懼,即人類是由動物所演化而成的。而當有一天人類的動物性自原始慾望回返之時,文明恐將崩毀於一旦。然而,自認為已經進化而擁有文明的現代人,到底又有多文明,以及何以自詡現代?因此,當達爾文在19世紀的英國提出進化論時,維多利亞時期人類的恐慌與不安瀰漫於整個社會。而進化論的概念,又是如何深植於所謂白人經典與非裔美國文學之中?以戴維思的說法,白人的文學形式是「進化後的」(evolved)嗎?或正如非裔美國文學與文化評論家裴克(Houston A. Baker)所言,非裔美國文學傳統必須是未知的(unknown),否則一旦被任何西方文學形式統合,則將失去其獨特性呢?

接下來的幾篇文章將整理1年後報考台大外文所博士班的研究計畫方向。申請博士班必須謹慎小心。考不考得上已非重點,重點是進去後有沒有可以發展的路線,有沒有指導老師能帶著你走,當你的後盾。因此身為準考生的我,必須知道台大的現狀,以及從台大出來的這批人,究竟在搞些什麼飛機。

2008年8月12日 星期二

神鬼傳奇3

這個週日顯得特別無聊,加上Danny去台北進修,哈達瑜珈1跟身心靈平衡都換了其他老師,總覺得哪裡不太對勁。晚上心血來潮,找媽去看《神鬼傳奇3》(The Mummy: Tomb of the Dragon Emperor),我媽是這個系列的影迷,她當然無法拒絕囉。當然要玩就要玩個徹底,母子兩人在8點多時決定先衝到逢甲夜市逛街兼大吃一頓之後,再到新光三越看晚上11點那一場。我媽開心之下說要請我看電影,所以我下禮拜領的薪水也不用被扣220元啦(跳)。

夜晚的逢甲是喧囂的地帶,雖屬台中市的邊陲,但卻不輸台中市區的熱鬧,而且帥哥很多。自市立西苑高中畢業後,我就不再有長時間流連於逢甲的機會了。高中荒謬的青春物語──逃家,混撞球場,挑釁教官的公權力。當然,還有當時讀大學的夢想,還有那一段青澀得莫名其妙的男女關係。過去了,過去好久好久了。

《神鬼傳奇3》當初顯然不在好萊塢拍續集的考量裡頭。1999年《神鬼傳奇》(The Mummy)裡的木乃伊首度復活,2年後,《神鬼傳奇2》(The Mummy Returns)裡頭,瑞秋懷茲(Rachel Weisz)前世身為埃及公主的身世,讓本片系列發展出另一個有吸引力的梗。直到2008年,熟知觀眾胃口的好萊塢導演決定再拍第3集時也不忘記加點新梗──中國古老神秘且危機重重的黃帝陵寢。而歐康納夫婦的獨子亞力克也不再是那個惹人疼愛,在電影中極具加分效果的小男孩兒了。他成了一個對把妹有無數經驗的大男生,這次他對上了由梁洛施飾演的東方女孩小菱。

要以東方主義觀點批判好萊塢電影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不過《神鬼傳奇3》裡頭,有一點是在東/西方之跨文化情境下值得討論的,那就是愛情觀。苦守寒窯18年的王寶釵顯然已經成了東方女性的原型(archetype)──吃苦耐勞,忠貞守節等的這些傳統女性該有的三從四德,都在由楊紫瓊所飾演的紫媛身上可見端倪。

這次李連杰飾演反派龍皇帝。他為求永生,而找上女巫師紫媛,沒想到卻愛上她。但龍皇帝身邊的親信郭明與紫媛卻是兩情相悅。在情人郭明被龍皇帝五馬分屍之後,龍皇帝知道他就算能佔有紫媛的肉體,也得不到紫媛的心,因此也將紫媛賜死。幸虧紫媛早料到龍皇帝的險惡,早以他聽不懂的梵文對他下咒──這就是《神鬼傳奇3》的劇情鋪陳。而小菱正是紫媛當時與郭明一同懷下的女兒。小菱自有記憶,到看守陵寢的2000年以來,她對母親的了解就是「母親一直在哀悼父親的死」。因此,當小菱發現自己與亞力克間似乎有情愫產生之際,就急著想抹滅。因為小菱可以永生,而亞力克只是凡人。小菱不確定自己能不能承受喜歡的人先於自己死去的痛。而亞力克則秉持西方文學傳統中及時行樂(carpe diem)的精神──所謂有花堪折直須折。「有的人就是愛一天活一天」。他這麼告訴小菱。

女性無論是處於東/西方中的任何一種社會環境,似乎都被父權狠狠地以責任箝制。她們忘了為自己而活,將青春奉獻在丈夫與孩子身上。及時行樂對女性來說成了罪惡,因為家庭裡的包袱不允許他們將時間浪費在生命上。我常說我媽是Chinese Woolf。她一方面有現代女性獨立自主的精神,但一方面她的傳統道德觀卻又根深蒂固於腦海之中。我希望能改變我媽──至少我希望她有一天會明白她是為了自己而活,而不是為了爸或是我。

我相信人生唯一的目的就是及時行樂,但是敢於及時行樂也需要能夠承受所該面對的後果。21世紀亮眼的網路作家圈圈在〈不是說好要在一起嗎?〉裡頭,細膩刻劃了及時行樂下愛情觀的拉扯。當你不把握身邊的人,愛情就會擦身而過。但是當下這個身邊的人,有沒有「心動的感覺」才是重點。圈圈描述──「說好了要再一起之後.../才發現原來沒有心動的感覺還不是最糟的.../我連心痛都感受不到...」。如此的洞見,就是吳爾芙《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裡頭Clarissa為何選擇和Richard廝守終生而非Peter之矛盾情感的縮影,更遑論她與Sally間的「心動」,如今已只是生命中短暫的回憶。兩人若彼此能對對方心動一秒,這份愛情就絕對有動力可以廝守終生。

凌晨1點多,我跟我媽緩緩跟著人群,從新光三越走出來,看完電影後要飆回家睡大頭覺了。雖然跟我媽約會很愉快,不過我還是希望身旁的他是個男孩子,他像我前b一樣願意在深夜回家時載我,讓我坐在後座偷打瞌睡,然後又叫我唱歌給他聽,以免我真的睡著了而從機車上摔下來跌個狗吃屎。

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

made in NCTU

今天要來說一下求職風波。

我畢竟還是個在外文所主修英/美語文學的碩士生,所以之前找的一大堆工作像誠品書店,working house,甚至出版社筆譯人員等等的都沒錄取。我唯一錄取過的工作是補習班的英文老師,但是後來因為不想從事補教業就被我推掉了。現在,我錄取了金笛資料社的英美文學考古題解題人員,但是第一份case就丟給我一堆18世紀以前的英國文學,我解得有夠累啊快吐血了(倒)。

碩士班期間除了擔任老師的助理跟課程助教,我唯一認真找過的工作只有兩個──浩然圖書館4樓影印部的工讀生跟新竹大千廣播電台的側錄員。前者是沒應徵上,後者則是因為需要長時間側錄節目無法配合而作罷。不然我其實很想好好當個影印人員,每一次都精準完美地將客人要的文件印好。雖然碩一沒應徵上影印部工讀生,但是後來我因為很常去影印部影印論文資料,裡頭的人乾脆教我一些基本技能。從此我可以自己影印我需要的資料,而且印得整齊又乾淨。碩二的暑假,老闆問我要不要過去打工,但是因為我已經決定去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遊學,所以只好推掉了。應徵電台側錄員則是因為從國中開始就很迷廣播,一回家一定立刻轉開廣播聽一整晚,直到現在這個習慣都沒有變。

現在我可能會當何文敬的國科會計畫兼任助理。這個工作是朋友介紹給我的。原本我是應徵全職的,而且只是抱著試試的心態,但沒想到後來何老師請他的助理跟我要了詳細的curriculum vitae。2個鐘頭後,何老師通知我,要我9月1日正式到逢甲外語系上班。

這該怎麼辦呢。我原本以為自己碩三就會在念書寫論文之餘解解考古題度過,但是現在突然成了上班族!一來這不符合國科會規定,二來也會影響我的課業。經過跟何老師溝通之後,若國科會還有經費,他希望能將我轉成兼任助理,一個月8000元。

我開始想自己身上被貼的標籤──國立交通大學外文所碩士生。這個標籤讓我5天錄取英美文學考古題解題人員,一個晚上之內錄取補習班英文老師,2小時錄取國科會的助理。

但是我最想嘗試的,也就是一般的門市計時人員從來就都沒有我的份。我可以做什麼?當有外國人來買東西時用英文跟他溝通結帳?我想看盡這個世界,想認識各式各樣的人。我想起易鵬在談吳爾芙時提過,身為高級知識菁英份子的吳爾芙在小說中透露了擁抱大眾階級的渴望。所上一位碩士論文處理吳爾芙的學姊甚至在資格考的口試時提出,吳爾芙走入倫敦街頭,試著接觸平民大眾的這種心態,是想消除自己住在知識象牙塔裡的罪惡感。

我突然想起甄倚老師的partner對我說過的話──「既然想做別的工作就隱瞞學歷,改頭換面去做」。我腦海裡浮現出prince裡頭的那一群男公關,以及funky的bartenders。

然而我現在已無法回頭了。被貼著交大外文碩士標籤的我,以後只會被定型為這間學校,這個系所,甚至這本碩士論文題目所該搭配的工作。甚者,如果我以後又考上博士班,那麼我只會往學術圈與學院裡頭去了。要隱姓埋名,成為另一個人已永無可能。除非我膽大妄為,燒毀學士,碩士學位證明,把整本碩士論文投入碎紙機,再把電子檔永久刪除,然後一切從頭來過。然而另一個問題又來了──長期被學院知識體系所塑造而成的我,真能丟開那一身的匠氣嗎。

現在我們常在電視節目裡看到,哪一位高科技人才放棄了高薪的工作,改經營有機農場。或是哪一位老師放棄了當初很難錄取的教職,決定開一間溫馨的小餐館。那麼當我拋下手上擁有的這一切,又會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

真愛之吻

今天在短短的一天之內發生了好多事情。

昨晚在朋友的提醒之下,才想起今天是情人節。於是睡前我決定要找那位我注意了很久的加州櫃哥一起出來。起床後深呼吸了一下,就打電話過去加州健身中心。原本打去瑜珈館櫃台不是他接的,不過我還是鼓起勇氣請他同事幫我接給他。沒想到竟然約成了!開心的趕快去洗澡打扮。後來等他下班後我們一起去阿sir喝飲料,還接受了他的請客。不知道他有沒有察覺到我對他有喜歡的感覺。

其實最近心情真的不是很好,而且有一點不開心。我整個7月可說是玩得很誇張,8月開始就一股腦兒的亂想,但我明明還有《中外文學》的稿件要趕。也可能是因為暑假過了一半的關係吧。晚上找媽一起看了《真愛之吻》(Penelope),覺得有一點振作了起來。而且裡面有我愛的詹姆斯麥艾維(滾)。這是我看的第3部有他的電影。

在電影看完後和碩士班同學聊了一下,把事情好好的攤開來檢視,一切突然有水落石出之感。最近真的對自己的生涯規劃有很大的不確定感,甚至還跟媽談了這件事。聊完後我突然開竅了。其實我的心情,就像普拉斯在決定成為全職作家後的不安有異曲同工之妙。我決定明天一早就要致電何文敬,然後婉拒這一份專任助理的工作,畢竟這不符合國科會的規定,而且現階段也並不適合我。

我想,就如同《真愛之吻》裡的潘妮洛普一樣,我們都應該找回自己的生活,而不應該是一直追求別人的生活,以至於忘了自己所要的。我決定把事情一件一件解決,然後找回自己的生活。

2008年8月7日 星期四

情人與節

今天跟大學同學出去吃飯,也聽了他們聊些跟工作有關的事情。人家常常在說的長大後的賺錢焦慮,好像還真有那麼一點感覺了。

傍晚找媽去鮮芋仙吃冰,也聊到了工作的事情。最近工作的事情突然把我搞得有點煩心。希望何文敬的國科會助理事件能趕快水落石出…在學生到底能不能擔任專任助理啊(倒)。

晚上靜下心來解了第一份考古題,想先把literary terms的部分搞定。就在今晚我學會了兩個以前完全不知道的文學作品──Volpone,Ben Johnson的comedy of humors,Pamela,Samuel Richardson的小說。後來想想,literary terms反而比essay questions難答──定義是死的,想法是活的。但其實擔任解題工作,面對兩者同樣都有壓力。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情人節。直到msn上的朋友提醒了我,我才想了起來。情人節顧名思義,同時需要情人與節。沒有情人就無法過節,有這個節日沒有情人也是枉然。

如果想要突破現在這個單身了2年的乾況,唯一的方法就是主動。

2008年8月5日 星期二

第1份case

今天下午接到了金笛的第1份case,主要是各大學英/外文系轉學考的英國文學考古題,範圍在18世紀以前。

這一次的case我決定接下4份考古題,預計10天完成。我統整了一下,除了一些重要的literary terms之外,Chaucer與Shakespeare是出現次數最頻繁的作家,主要都是統整題。必考作品包括The Canterbury TalesThe Faerie QueeneThe Paradise Lost,與The Rape of the Lock。另外,還有文類考題如屬於Donne的metaphisical poets,dream literature作家如William Langland,morality plays如Everyman,還有medieval romance如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到底是巧合還是註定呢。要知道我大學時期的「英國文學1603以前」,「英國文學1603-1785」弱到一個不行。李白的教法讓我一學年來不知睡了多久。後來大二上拿了C,大二下拿了C-。我真不知道自己大三上為何還會選他開的「莎士比亞」,大概是上學期李白選的那些悲劇實在令我無法抗拒,後來幸好靠點小聰明拿到了A-。中古英國文學在輔大修學程時倒是有惡補了一些。新古典主義時期是我本人最討厭的時期。不過我會盡力去完成的──這份工作讓我想到過去籌組研究所小組的日子。4個要考外文所的同學相聚在一起,練習考古題。不過後來我卻因為甄試就錄取了,而沒有考到一般入學考試的英美文學。

現在,是我這個過來人幫助文學路上的孩子們的時候啦(菸)。同時,也是為了自己1年後台大外文所博士班的英美文學筆試而努力(綁頭巾)。搬出Norton跟Martin S. Day的三大本英國文學參考書,以及我手邊所有的英美文學和文學詞彙用書,堆在另一張椅子上──今晚就上工囉!這份工作有點算是督促自己複習英美文學的方式。交大外文所的文學課程很殘障。自我就學到現在兩年期間,斷代史只開過「當代英國小說」,作家專題有「奧斯汀:小說與電影」──都是馮品佳開的。「英國浪漫文學」與「維多利亞文學」是坐台聯大校車到中央英文所去修的,兩門都是郭章瑞開的。「重讀/重寫維多利亞文學」是清大蕭嫣嫣開的,我得自己騎機車過去上課。

不過,我一向對交大外文所開放的學術風氣感到自豪。我們的老師鼓勵學生從事任何面向的研究,包括文學研究,文化研究,理論批評,電影研究等等。這一點就可以從96學年度畢業的學長姐們的碩士論文看出──文學研究有人寫香港作家也斯,台灣作家朱天心,英國作家吳爾芙,加拿大作家愛特伍德,日裔英國籍作家石黑一雄與魯西迪。電影研究則有學姐討論《無間道》做為香港的類國族寓言,也有人以幻奇切入討論《羊男的迷宮》,另外還有針對台灣導演侯孝賢的討論。文化研究則有人以男同志三溫暖來討論酷兒空間,也有學姐以吳天章的藝術創作來討論巴赫汀理論的影響。

如此多元且自由的學術環境,是我對交大外文所唯一能列舉出的優點了。按林建國的說法,我們是一間「進可攻,退可守」的研究所。

10天後我要搞定我的第1份case。希望一切順利。

新歌試唱

繼上次去prince回來後,我就開始比較積極的找工作──雖然prince裡頭的男公關們都如此地光鮮亮麗,但是其實他們是認真且辛苦地生活著的。有的是邊念書邊兼差,有的早上還有另一份工作。這些男孩子的年紀其實都與我相去不遠。這讓我覺得,我根本就還有餘力可以再去從事念書以外的事情。

5天後的今天,我應徵的數個工作之一通知了我,也是我個人認為非常有趣的一份工作──金笛資料社的考古題解題人員。金笛是台北市一家專門提供考生考古題及其解答的中心,位於西門町附近。我則負責解轉學考,插大與升研究所英美文學的考古題。每位解題人員可以視自己的情況接case,每個case的工作天基本上是以10天為準,端看解題人員能在10天內解幾份考古題,而解一份考古題的酬勞是150至200元。

我很高興自己應徵上這一份工作,因為當初的原意就是這份工作的彈性大,又可以讓我一邊複習1年後台大外文所博士班要考的英美文學,一邊賺些零用錢來花。

原本我媽還是很不贊成我去打工,她很擔心我會因此而延誤碩士論文的進度,或是沒時間準備畢業門檻的TOFEL考試,甚至考不上台大。但是那又如何呢。如果我真的相信自己,那我應該還是能夠按部就班去完成這些事情。再不然,人生的路也可以不只一條啊──這是prince的男公關們給我的啟示。

其實解題人員的酬勞應該不算高。假設我解一份考題需要2至3小時,可以拿150元。但是家教可能1小時就可以賺500元。解題人員一次的工作天是10天,也就是說1個月最少可以接3次的case。假設我每次都解5份考題,平均2天解一份。再假設我每次都只拿了150元的酬勞。1個月的入帳最理想也只有2250元。若先不論我碩一時在交大工讀每個月領12000元的盛況,對於目前住家裡吃老本的我來說,每個月能賺到兩千元花用算是勉強過得去。幸虧現在不用付房租,也幾乎不外食,兩千元是可以滿足一些基本的需求了,而我本人也相當喜歡這一份有趣的工作(灑花)。

接著要等case過來,還得掃描學歷證件影本後寄到金笛去。想當初我還擔心是不是詐騙集團,沒想到對方還擔心我謊報學歷。case快來吧!就讓我勇敢的迎接挑戰──在交大碩士班時期我好說歹說也修了9學分的斷代史課程啊(汗)。解英美文學考古題的工作,也算是我這個英美文學科班學生的新歌試唱喔!不過這個工作沒什麼機會認識男生倒是真的…我最愛的作家之一的圈圈有名言如下:

總之...
不管單身還是熱戀還是守成還是快分手了...
關於愛情這種事...
還是一定得叨叨絮絮的不斷對自己耳提面命...
因為所有我們越來越不關心的事...
只會漸漸的離我們越來越遠喲...
所以啊...
對愛情還是有崇景的人兒們...
當大家都想著愛的節日裡...
千萬不能只有自己一個人默不作聲的逃走喲!!!


我真的好喜歡圈圈喔(滾)圈圈的下一本書我一定也會買的(遠目)。其實我覺得,圈圈之所以能夠寫出這麼棒的語句,有一方面就是因為他戀愛ing的關係。戀愛ing的作家是可以寫出很傑出的作品的,因為戀愛有苦有甜,有歡愉也有苦痛。戀愛很快樂,但是也讓人憂慮。作家本身透過這種複雜的情緒,以文字過濾出驚為天人的文學作品。吳爾芙的《歐蘭朵》(Orlando)就號稱是文學史上最長的一封情書──獻給她的女朋友薇塔(Vita Sackville-West)。更重要的是──心中有愛,使人不落入矯揉造作。

我要當一個熱血的青年──希望同時是文藝知識青年與戀愛ing的青年啊。結尾附上本人最愛金曲之一──張棟樑「新歌試唱」。

http://tw.youtube.com/watch?v=hVNsJis215A&feature=related

2008年8月4日 星期一

亂中有序

現在已經沒有人可以想像我的雙手,我的筆電,與我的書是怎麼在書桌上交互運作的了。

今天下午按照往常每週日所安排的課表,去上了Danny的哈達瑜珈1跟身心靈平衡。5點運動完,在一中街晃了晃,6點回來後,整個改論文的fu都湧上來了。7點多吃飽,我坐到書桌前開始改論文,一口氣改到現在,內容潤了至少有一半以上。現在我要由衷感謝四個人,我覺得他們讓我省掉了至少有3年的研究時間。我感謝他們大方出版自己的研究成果,造福年輕的研究者。雖然,他們可能看不到我的致謝詞。但是我的論文就是對他們最大的致敬。

首先,謝謝加州州立大學北嶺校區的亞瑟(Anthony Arthur)老師。他的《反目》(Literary Feuds)一書中詳細說明了史諾(C. P. Snow)與李維斯(F. R. Leavis)兩人對於兩種文化的論戰,並在結尾提出客觀的評論,對我的論文有超大的幫助。同時要謝謝師大英語系博士生,也是北醫大通識中心講師的陳重仁,翻譯了《反目》這本著作。沒有他的中譯本問世,我的任務會艱鉅很多很多。

再來,我要謝謝台大哲學系的陳榮華老師。他所編寫的《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是我目前為止讀過最清楚的海式哲學解讀本。比起Michael Gelven的A Commentary on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與William Blattner的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都還要清楚很多。我真心覺得不是語言的問題,而是做法的問題。畢竟Mark Wrathall的How to Read Heidegger雖以英文寫成,但仍可下嚥。一個學者如何不用術語而能夠把事情解釋清楚,是每個研究者都該學習,但是又最難辦到的事。同時要謝謝「《存有與時間》研讀會」的前負責人,台大哲學所的謝坤龍同學介紹我這一本書。 這個研讀會我參與了數次。扣掉打瞌睡的時間不說,我還是記到了很多有用的筆記。

現在我的腦袋就跟我的書桌一樣,看似混亂但是其實條理分明,因為我已經慢慢撥雲見日,看見那一條路了。5月中在第32屆比較文學會議上發表的論文缺失其實很多,真不敢相信當時台大的李紀舍,張小虹,淡大的邱漢平,師大的李根芳,還有成大的劉開玲,賴俊雄,宜大的游依琳都在場。輔大的劉雪珍還是我的講評人。不過幸好發表論文講一講30分鐘也就過去了,沒有辦法追溯,但是出版論文卻是一輩子的事情,必須嚴肅且認真地對待。這一次《中外文學》的審稿給了我碩士班時期以來最大的壓力,我必須承認我連準備碩士論文的proposal都沒有如此認真。我很高興我在碩士班時期就有這種壓力,畢竟以後這種事會接二連三出現的。

為了普拉斯,我一定要做到。

2008年8月3日 星期日

幼稚

今天是討厭大人的一天。

本來我打算把自己弄得乾乾淨淨地,稍做打扮去想好的地方投履歷──Timberland的太平店跟mister donut的一中門市。帶著昨晚仔仔細細地填寫好的兩份履歷,擦了香水。這時,我念清大化學系的表弟打電話來。

「喂遠洋」他說「我想去你平常去的那家店剪頭髮。」

帶他去剪頭髮後,我去投了Timberland。後來他也陪我去了mister donut,但是暫無職缺。最後,第二份履歷投去了家裡附近的working house。這兩份工作大概都要等通知。

把我表弟載回我外婆家之後,大家一聽見我去找這些工作,就發動七嘴八舌攻勢──舅舅阿姨表姐表哥等等的大家們認為我現在找工作是非常不適合的,我媽自己也叫我好好念書。因為我又要寫碩士論文,又要考到所上要求的TOFEL成績門檻才能提論文口試,然後又要準備台大外文所博士班的入學考試。

但是問題是,對我來說我不可能一年到頭365天全天候都認真無比的在進行這三項目標啊。當然,這三項目標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關卡沒錯。可是,人如果沒有玩心,就不叫做人了吧。

與其住在家裡說要出去玩時會被念亂花錢,不如自己賺一點零用金來花啊──然後我就又立刻被批判成是一個不懂得存錢的人。大人說賺了錢就要存,還講到就業後的事情。我恐怖的舅舅甚至講到成家這回事。他說,有了錢之後就要趕快成家,然後主管看到這個優秀的人才,因為有家室要養,所以他知道這個人才會需要這個工作,因此就會久留他。單身的人隨時想離職就離職,主管會擔心,所以不會輕易讓他升遷或是提薪。

我的老天爺啊…我承認我沒有任何的社會歷練,但是要我接受這種想法,我辦不到!以前東華英美系,連系主任都不管誰已婚誰單身了,還要說黃文樞校長會去管嗎。誰鳥你一根毛!我要有能力我照樣能升等啊。大人到底是怎麼了啊。我還一直被大家罵幼稚。

對,我承認我就是幼稚。但是那又怎麼樣呢。

如果有人討厭幼稚的人,那麼我也討厭成熟的人。太成熟的人甚至讓我懼怕。法國派女性主義的理論經驗告訴我,要抗拒理性思維,回歸身體思考,用美杜莎的微笑去破壞父權世界。這個世界不是只有靠著成熟這個梗就能夠維持的,還需要幼稚來制衡才能夠正常運作。幼稚是我們自孩提以來天生就擁有的能力。餓了就鬧,不開心就哭。跟著自己最自然的情緒走,這樣子又有什麼不對。

我討厭大人──雖然大人也是因為現實而非長大不可的,但是也不能因為這樣就忘記自己本來其實是很幼稚的啊。討厭。

2008年8月1日 星期五

夢見陌生的城市

連續兩個晚上,我夢見自己游蕩在陌生的城市裡頭。沒有一個角落是我所認得的。天空下著細雨,我在陌生的城市裡遇見很久不見的人,但是我當時卻因為有事,而找藉口離開了。

醒來後從床上坐起,勉強看了一下床頭的時鐘,發現自己錯過了11點Danny的哈達瑜珈1。回想起自己的夢,我覺得有一天我會離開這個家,然後到一個很遠很遠的城市裡頭生活。

匆匆梳洗了一下,塞了口包子當早餐,就出門了。我至少得上到Lilien的哈達瑜珈2跟Rose的皮拉提斯。

今天到了加州健身中心之後,心想著會不會是我一直注意的那位櫃哥值班,結果一推開瑜珈會館的門就看見他,我整個心臟都快要跳出來了。但是我還是鼓起勇氣,在他刷完我的加州卡之後,對他說「你好像都上早上的班比較多耶」。

「嗯對啊,我都上早上的…」。繼上次告白的慘痛經驗之後,我想我還是稍微內斂一點好了(淚) 。

晚上得知自己6月時投政大英文系全國研究生研討會的論文摘要沒被錄取,這讓我非常擔心。因為當初投過去的這一份摘要,就是我碩士論文第3章的outline。如果政大的審查委員覺得這東西不妥,很可能林建國跟李有成那邊也會有意見了。現在林建國在趕中研院的論文,李有成出國去了,我的皮大概暫時還不用繃得這麼緊。最近在修改要送交《中外文學》審查的普拉斯論文,也覺得總是有哪裡卡卡的,怎麼改怎麼不順。

今晚別再讓我夢見自己迷失在陌生的城市裡了。

prince

現在的社會,你很難去說服某一部分的人,關於要靠文學或其他社會科學包括歷史,哲學…等領域來換口飯吃這回事,因為兩種文化確實已經深深的將社會現實差距越拉越遠。尤其想以從事文學創作來在社會上立足,更是困難重重。這些勇敢的人們包括作家,畫家,劇場工作者,書評家等等。

60年代晚期,批評家們對普拉斯的《鐘形罩》帶著毒舌評論。一直到70年代晚期,這部小說才因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興起而重新被批評家討論。這些人包括吉爾伯特(Sandra M. Gilbert)與蕭華德(Elaine Showalter)等人。但是,普拉斯早在1963年就自殺身亡了,以致於她當時在1962年寄給母親的信裡寫道「別管《鐘型罩》那部小說了,也別跟任何人提到它。那部小說是為了賺取稿費而粗製濫造的,只是練練筆感」。

錢,錢,錢。it's all about money。

我認為《鐘形罩》這部小說除了講述50年代的美國女性所受的苦難煎熬,也表現了身為一位生活在戰間期美國社會中的女性作家,在當時科技發展與科學研究起飛之際所負載的無形壓力。立志成為一位作家,無論是當時或是現在,都是一件勇敢但又困難的使命。

普拉斯的家裡是缺錢的,尤其是1940年她父親突然過世之後,普拉斯一家人陷入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首先是葬禮。如同白蘭琪在《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一劇裡頭所說的──葬禮是很花錢的。普拉斯的母親花了美金375元讓丈夫好好長眠,然後繼續在高中教書,每週賺取美金25元,然後兼一些德文與西班牙文家教。然而,單親媽媽如此的為子女奮鬥,結果就是身體健康越來越差──就和我的母親一樣。

普拉斯與修斯婚後,普拉斯的職業生涯就開始了。雖然她原本也考慮要攻讀博士,但碩士班畢業後,她即以劍橋大學英文系碩士的資歷,回到母校史密斯學院教授大一英文。而我則設想著自己的職業生涯,不知還要多久之後,才會開始。我媽對我唯一的期望,同時也是我個人的理想,就是拿到博士學位,然後到學院裡任教──為了這一個夢想,我們兩個人已經一起努力了好久好久。

昨天去了一趟prince。prince是台中的gay bar,位於成功路上。prince的消費比較高,平日低消就要300元,比起台北的funky貴了100元。除了台中人比較少,因此收費必須拉高之外,我猜是因為prince裡頭採男公關陪酒制的緣故──當晚我身邊前前後後就待了四位不同的男公關,每一位都各有其特色,年紀大概都跟我差不多。他們分別來自台灣不同的城市,但是都偶然落腳在台中這一座城市裡頭。

在這個不夜的城市裡,我聽著他們的故事,也說了我的故事,彷彿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故事。他們在人生旅途中的際遇,並不是我這個一路從公立高中升國立大學,又考入國立研究所的柔弱書生所能體會的。他們有的還在念書,一邊在prince兼差。有的則是除了prince之外,也還在其他地方工作。也難怪我再怎麼打扮,穿得多流行,也被公關們一眼識破,認出我還是個未涉世事的小毛頭。

碩三找工作的事情拖了好久好久。母親一路走來為我所做的付出,是連我自己都難以想像的。選擇不出國念博士班,而留在她身邊,或許對我和對她,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吧。希望往後的計畫能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