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6日 星期日

林建國講了甚麼,我又講了甚麼

今天下午是論文日。我認真寫了一個下午,進度停在第7頁寫滿。晚上拉著媽媽出去吃麵,漫步在傍晚的台中市。吃飽後去清心買了杯柚多,再繞去百視達租了兩部片──晚上要跟媽媽一起度過無憂無慮的週六夜晚。

碩士論文的第二章是處理批評家對Invisible Man的負面評價,並針對Irving Howe,Larry Neal,與Addison Gayle的批評來討論。Neal跟Gayle的算是初步處理完成,畢竟那是我一直以來在做的研究。而接下來除了進入Howe的部分,還要再全部統整過後,放入一個大的論述框架中來做總結──希望第二章的草稿能先有個12頁。

在上網時偶然找到了安煥然的一篇文章,叫〈林建國講了甚麼〉,刊在蕉風文學誌上。裡頭簡述了林建國與黃錦樹的決裂原因與他和張錦忠的對話──我終於明白林建國在meeting時跟我提過有位朋友因為他的論文而跟他絕交的對象是誰了,而且原因大概跟他的〈蓋一座房子〉這篇論文有關。

也因此,我更加確定我的碩士論文由林建國參與指導,是一個美麗的巧合。

因為在林建國的「文學研究概論」課上讀了堯斯的美學反應理論,讓我從此進入一個跟文本分析完全不同的文學研究世界,也因此讓反骨的我,找到了抵抗以後殖民論述研究非裔美國文學的蘿蔔坑方法,轉以文學史角度來討論非裔美國文學史的建構過程,並以Invisible Man為例。

我的碩士論文一直都在摸索前進著。在林建國的課上,我找到了理論模式。接著我不斷在各種課程──前交大助理教授蕭立君的「美國少數族裔及多元文化論述」,社文所的Wall老師開的「主體性及其流變」,以及各項論文投稿中進行實驗性研究,共寫了三份報告。後來,我找到了李有成加入指導老師的行列,他要我大量閱讀裴克的專書著作──我在碩二下讀了裴克的兩本書跟幾篇文章,從此是我正式步上非裔美國研究的軌道。

而在馬華文學的討論中,何謂經典似乎是一個大哉問──我對這個領域就不熟了,我前b正是研究馬華文學的。但是在非裔美國文學研究的範疇裡,文學史是個不可缺席的議題。到底什麼是非裔美國文學中的經典?非裔美國文學史又應該是如何的?安煥然點出,林建國想問的並非「為什麼馬華文學」,而是「什麼是馬華文學」。 而我想問的,正是「什麼是非美文學」。

在接下來的一連串文章裡,我要藉著寫碩士論文的機會,分享我兩年來對非裔美國文學研究的心路歷程──不要官方,不是學術。更像成天被碩士論文壓榨後,在字裡行間談研究的酸甜苦辣。我想起碩二上剛開學的那一天,我約了林建國。表面上是要談一些我書寫比較文學學會研究生論文獎時所遭遇的問題,但其實我心裡早已有底──就在那天我要試著請他當我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