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2日 星期六
982課程
一234/莎士比亞與聖經/Vivienne Westbrook
一34@/維多利亞文藝:懷舊、女性、物質/吳雅鳳
一@56/褶學/張小虹
一567/消費、景觀與享樂/黃宗慧
一678/亞瑟王傳奇/楊明蒼
二@56/後千禧年亞裔北美書寫/傅友祥
二567/再現與美非女性小說/劉亮雅
三234/20世紀文學理論/Duncan Chesney
三234/彌爾頓、文本與記憶/Vivienne Westbrook
四678/內在性與超越:哲學中的倫理/Kirill Thompson
四789/後殖民主義專題:記憶場景/Guy Beaureggard
哲學所──
二34/新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理論下/陳文團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過去與現在
偶爾回憶起去年碩三1整年恐怖的生活還是會怕。
當時的我義無反顧地搬離新竹,但卻因為論文meeting,美史TA工作還有重要的課程的關係,1個禮拜都必須回新竹1-2次,而同時我在台中還有國科會兼任助理的工作。寒暑交替之間,每個禮拜我總會有1-2天得為了工作或論文,得大清早5點半起床,搭上區間車往新竹,然後晚上返回台中,1天的累常常得用3天來補。那1年,我還是撐了過來。
在台大已經讀了4個月了,博一上過得其實比我想像中慢。除了俄文之外,專業課程幾乎沒有太大的問題。簡瑞碧的課爆點越來越大,這門只有4個人修的課,自從把Saussure的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讀完之後所出現的理論家──Emile Benveniste,俄國形式主義Roman Jakobson,到這禮拜的哥本哈根語言學派Louis Hjelmslev,簡直是超強的!!!下禮拜還有美國符號學家Charles Peirce。對於符號學跟俄國形式主義的概念已經越來越清晰了。而哲學所的課則一直都在精讀Marcuse,也不知何時才會輪到Lukacs。
只是我自己手邊還有2個進行中的projects,1個是從2008年夏天就開始進行的非裔美國文學中的動物修辭,是我自己在碩士論文以外發現的另1個方向。過去的我原本只在Richard Wright跟Zora Neale Hurston的小說中讀到有所謂的動物修辭,但後來因為擔任徐詩思在交大美國文學(一)的霹靂博TA,必須跟課出作業,讀了早期的非美文學之後,我發現從最早期的slave narrative,如Olaudah Equiano的narrative中,就曾經形容黑奴像「羊」一樣被成群地綑綁,不管性別與年齡。而到了19世紀,Harriet Beecher Stowe的Uncle Tom's Cabin之中,George也把自己形容成苦幹的「馬」。
到這邊為止,這些動物修辭都還算容易處理,因為它們的歷史指涉性是很強的──在Equiano的認知裡,黑奴跟羊一樣是被拿來買賣交換的商品,這可以從歐洲工業革命開始談起;Stowe用dray-horse來形容黑人,這也跟當時南方黑奴的地位有關。
然而,20世紀對非美文學中的動物修辭可以說是一個轉折。反觀Hurston跟Wright,他們雖使用動物修辭如「猿」,「騾」來形容黑人,但本身已經完全不是那樣的意思,甚至是顛覆或嘲諷了。我後來在劉紀蕙的Lacan課上開始以Gates的理論試著發展這個議題。在2009年的3月,我把這整個project先以19世紀以前/19世紀以後來做大區分,在東吳大學發表了1篇Hurston跟Wright的論文。後來5月我把這篇論文翻譯成英文,當成申請台大的proposal。當時入學口試,系上5位老師都給了我好多不可思議的意見,我到現在都還記憶猶新。現在我決定再把範圍縮小到Richard Wright這個單一作家,繼續研究他的動物修辭,2010年的3月會在台大外文系的研究生研討會上發表…真不敢相信這個東西我就醬想了1年半了,我甚至還打算寫成博士論文,只是要看下下禮拜跟黃宗慧meeting的結果如何。
至於另一個則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後人類論述。開始接觸後人類是2008年11月的事,當時廖朝陽也正好開始跟中興台文所的老師們合作,我就是那時候開始讀N. Katherine Hayles的書的,還跑去中興參加讀書會。這個全新的知識當時正好調和了我寫碩士論文的心情。我的第1篇後人類論文是分析台灣的部落客圈圈,將於2010年6月發表,地點也是在台大。
跟去年比起來,今年的我好像沒有比較忙,畢竟少了通勤工作跟上課的疲倦。但是似乎也沒有比較輕鬆,除了正課之外,其餘的時間都得撥給自己在研究的projects。現在手邊這2個projects我都很想繼續做,台大這邊也是有相關的老師…當時導師換選黃宗慧也是因為如此。
希望到期末前這一切我都能撐過去。
馬庫色與雅克遜美學概念之初步比較──黑人美學的路徑思考
對雅克遜而言,「詩學」的發展潛力並非僅侷限於詩文體,而是存在於所有包含符號運作的話語結構verbal structure之中。因此,文學文本、藝術繪畫…等皆可視為普遍性的符號系統。而主體在符號系統之中必須透過語言的法則來達成一般性的溝通過程,雅克遜以圖示如下──
-----------------------CONTEXT
ADRESSER----------MESSAGE----------ADRESSEE
-----------------------CONTACT
--------------------------CODE
由此可見,語言系統並非能永恆穩定的運作,因為介於發話者與收話者之間的因素是不穩定的。比如2者可能因為所認知的CONTEXT不同而誤解MESSAGE,此時的溝通便會產生誤差或甚至失敗。俄國形式主義的美學概念就在於把溝通過程完全抽離──
-----------CONTEXT
I----------MESSAGE 1---→---→---→MESSAGE 2----------I
-------------CODE
從MESSAGE 1到2,發話者與外界溝通的媒介全部都被架空,美學在此便自成一格而產生。對俄國形式主義學派而言,美學必須是對發話者之外而言完全封閉的言談或文字。因為無從了解其內容,因此形式成為美學表現的重點所在。
而新馬克斯主義的美學理論,乍看之下與俄國形式主義有似乎有相互呼應之處。一方面反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強迫美學必須為政治服務,另一方面又抗拒消費文化對美學的物質化,馬庫色Herbert Marcuse在1977年的專書《美學的面向:馬克思主義美學批判》The Aesthetic Dimension: Towards a Critique of Marxist Aesthetics中提出──「美學形式不會與內容相衝突,二者彼此甚至不為辯證關係。在藝術作品之中,形式即內容而反之亦然。」
受教於海德格,同時也接受現象學訓練的馬庫色,相信藝術絕不是模仿,而是必須以模仿為基礎而不斷從中翻新。所以美學形式就能夠凸顯藝術作品的不斷創新。
有趣的是,20世紀50-70年代以來西方對美學的討論仍然不離對形式的辯論,畢竟文學與藝術作品必須有其形式表現。如何從俄國形式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的美學概念中處理美學自身的矛盾?而這矛盾是否能與政治相互連通?美學與政治可以是銅板的兩面嗎?而20世紀50-70年代正好是黑人文藝運動與黑人美學蓬勃發展之時,西方知識份子如此之立論又如何影響黑人美學?裴克Houston A. Baker, Jr.與蓋慈Henry Louis Gates, Jr.在專書中的符號學背景,與他們對非裔美國表現文化形式的論述,可以加進來討論嗎?
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圈圈研究計畫草案11/27/09
答案是,不可能。
哲學家Rene Descartes在其6部《沉思錄》裡對人類的主體性有著劃時代的啟示。在《第1部沉思錄》裡他說道──「一切都已被顛覆了」。在此Descartes指的是哥白尼與伽利略的思想如何革命性地改變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Descartes提出人類主體性在形構之時mind與body已經分裂,而人類的存有不過只是「思想物」〝a thinking thing〞(25)。在科學與哲學之間,Descartes獨鍾數學思維,相信人類的肉身是以骨骼、神經、血管、皮膚…等各種零件加上完美比例所組裝而成的「機器」〝a human body as some kind of machine〞(66)。400年後,美國的後人類理論家N. Katherine Hayles發現網路科技的發達與進步不斷映證Cartesian subject的假設──難道有一天,人類的思想mind能夠像硬碟一樣被抽離肉身body而單獨運作嗎?在肉身化/去肉身化的相互辯證之間,(後post-)人類human的神話就從圈圈的例子中被打破。
1916年,符號學先驅Ferdinand de Saussure提出signifié/signifiant的概念,從此改變了人文學界的視野。半世紀以來不斷有批評家與學者以Saussure的理論為基礎,發展出無數對語言的討論──後人類理論家N. Katherine Hayles即為其中之一。網路塞爆空間的出現,使得人類一直以來使用的語言系統被電腦裝置化為binary digits,而signifié/signifiant的結構也被全然扭轉。人類主體在虛擬世界裡見山是山已經不再只是書寫體的「山」字signifié與眼裡那翠綠的形象signifiant,而是按下電腦鍵盤的「ㄕ」,「ㄢ」與空白鍵之後,signal在磁碟機終端那反覆被解碼而出現的「山」。當全球的部落客們開機,讀者日夜期盼的便是那些在網際網路之間大量運輸的文字資訊。
然而當部落客們書寫的文章可以隨心所欲地在塞爆空間裡搜取(access),只要點擊(click)便能閱讀之際,為什麼人類還需要買部落客以相同篇章集結成冊所出版的實體書?Hayles將主體論述從presence/absence轉向成為資訊學中的pattern/randomness──人類也被資訊化了,成為無法與電腦分離的賽柏格主體(cyborg)。想想我們1天待在電腦前有幾小時?3小時?5小時?當網路斷線,或是因為室友狂載電影而慢到爆炸時,會不會焦慮不安?人類的主體性已經從掙扎在語言法則裡的presence/absence變成資訊法則的pattern/randomness。你永遠不知道ie何時會當掉,然後與部落格中斷連線,這時候被去實體化(disembodiment)的電子文本永遠贏不過書架上那擁有實體化(embodiment)文本身體,能夠隨手翻閱的書。
《致前男友》的出版證明了人類需要實體化的書本,那是人類情感的具體集結,是人類永不可消弭的存在證據。從《伯母好!我是你兒子的男朋友》、《櫃子裡的彩虹》,到2009年即將問世的《致前男友》,圈圈的創作引起極大的迴響。讀者從字裡行間不難體會出作者豐富且深刻的人生體驗──這些敘事出自於1位而立之年的部落客圈圈的鍵盤下。從筆尖到鍵盤,從紙張到電腦螢幕,部落客們維持傳統定義下的作家,但同時也接受網路時代所帶來的全新創作經驗──部落客的作品可以馬上就透過網路問世,也能收到最即時的評論。唯一沒有改變的,是Hayles提及的「敘事」(narrative)。1891年,Saussure於日內瓦大學發表就職演說,他強調語言學研究最終必須回歸語言做為人類的行為能力human faculty(95)。實體化的紙本可以被去實體化為電子文本,但是電子文本能夠成立的必要條件,仍然是人類的敘事必須被記載,這就是敘事的實體化力量。
Hayles試圖將科技史與文學研究連通,然而她最終目的則是要破除未來機器與電腦系統將會取代人類肉身的神話。套1句古老的廣告詞便是──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當我們翻開科學課本或科普教材,一篇篇的故事告訴我們阿基米德如何在浴缸裡發現浮力理論然後裸奔,或是牛頓在蘋果樹下被落果K到而領悟地心引力。透過分析美國1940年代以降一連串的梅西電控學研討會(Macy Conference on Cybernetics)的論文集,Hayles相信科學家也是作家,他們透過無數的敘事narrative來成就科學的理念以及對真理的信仰。而人類最終將被機器人取代的神話,卻還是必須靠科學家這群肉身主體來傳遞。《致前男友》的出版告訴我們人類的敘事可以被網路變型瓦解而去實體化,但永不可能被取代。
Hayles借莊子在《混沌寓言》中以倏、忽2人拜訪混沌,欲為其開七竅卻反置之於死地一寓意,闡述「亂」chaos實則為萬物秩序order之「源」。無亂則失序,在亂/序之間,Hayles強調電控學cybernetics也必須根據此守則維持運作。她的論點遙遙呼應了Saussure於1916年問世的《普通語言學教程》。語言學家想找出語言通則,卻一再地為例外所苦,總是有無法解釋的狀況,而Saussure相信類比analogy能夠平衡語言系統中的亂象。我們不該去亂留序,而應亂中察序。電控學家正是以類比穩定了肉身是機器這一說詞。在文學作品中,類比是極為常見的修辭手法,作家們透過各種隱喻以產生無盡聯想。「愛情啊…這就是你的模樣嗎」──圈圈如此問道。
有詩人說愛情是綻放的玫瑰,但玫瑰也不免帶刺。愛情在文學史上佔有極大的版面。從《伯母好!我是你兒子的男朋友》到《櫃子裡的彩虹》,圈圈的作品雖保有同志愛情的主題,但發展方向卻有微妙的轉變。Saussure的《橘園手稿》在1996年於日內瓦夏庄溫室出土後,他所提出的語言系統之二元性又更為清晰。若要定義某事物,對其重點並非停留在文法與邏輯的表層思考,而是從結構中去對應出「非」某事物。對照圈圈的第1與第2部作品,不難發現其對愛情的定義幾乎是「無法定義」,甚至有時是相互矛盾的,然而在語言系統的二元性運作之下,文本中所欲呈現之愛情意涵並非固滯的,而是在兩相對照下才得以成立。「原來愛神主要的工作/是拿愛情來故弄玄虛」。
以此論點出發,圈圈的文字必須同時在語言系統與塞爆空間二者的運作法則中被分析。
2009年11月24日 星期二
圈圈研究計劃書目11/24/09
陳萬吉。《伯母好!我是你兒子的男朋友》。台北:玩媒體,2008。
---。《櫃子裡的彩虹》。台北:玩媒體,2008。
---。《致前男友》。台北:玩媒體,2009。(forthcoming)
英文
Hayles, N. Katherine. The Cosmic Web: Scientific Fields Models and Literary Strateg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Cornell UP, 1984. Print.
---. Introduction. Chaos and Order: Complex Dynamics in Literature and Science. Ed. N. Katherine Hayles. Chicago: The U of Chicago P, 1991. Print.
---. How We Became Posthuman: Virtual Bodies in Cybernetics,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cs. Chicago: The U of Chicago P, 1999. Print.
---. Writing Machines. Cambridge: The MIT P, 2002. Print.
---. My Mother Was a Computer: Digital Subjects and Literary Texts. Chicago: The U of Chicago P, 2005. Print.
Haraway, Donna J. 〝A Cyborg Manifesto: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alist-Feminism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149-81.
Hunter, Lynette. Critiques of Knowing: Situated Textualities in Science, Computing and the Arts.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Ringmar, Eric. A Blogger's Manifesto: Free Speech and Censorship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New York: Anthem, 2007.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2010酷兒漂浪國際研討會在台大
後人類酷兒:
論「躲在角落畫圈圈…」的(去)實體化
王遠洋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博士生
自2007年,yahoo奇摩時尚頻道專欄作家圈圈即開始在「是G開頭的…寂寞篇」(http://tw.fashion.yahoo.com/blog/.RgTXQlJcv_Qnzpv31dh1g--/archive/)上創作文章,主打「讓我們來聊聊男生跟男生之間的話題吧!」,並先後成立自己的msn分享空間和無名部落格「躲在角落畫圈圈…」。而玩媒體將其專欄上的文章精選成冊,並於2008年1月出版插畫繪本《伯母好!我是你兒子的男朋友》,緊接著10月又推出第2部作品《櫃子裡的彩虹》。根據玩媒體指出,圈圈的專欄每天平均都有5萬人次瀏覽,而網路總點閱率甚至突破2000萬大關,可說是擄獲了廣大同志族群的心。有趣的是,在現今這個可以輕易點閱電子文本的網路世代裡,圈圈的書卻走向出版一途。本文欲借圈圈以網路專欄文章出書的例子來探討網路上數位化的(digitalized)文本,何以會復返紙本形式,由去實體化(disembodiment)轉向實體化(embodiment)之文學生產路徑,而此思考方向正是後人類理論家N. Katherine Hayles在How We Became Posthuman: Virtual Bodies in Cybernetics,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cs(1999)一書中提出的。透過分析一連串的科學實驗與假說,Hayles的主要目的之一即是要破除後人類論述中相信機器能同人類一般思考,甚至有一天將取代肉身的神話。Hayles傾向將科學實驗的進程也視為一種敘事(narrative),而敘事就是「瓦解」後人類論述所言之肉身不需要存在並將其「重組」為物質性(materiality)的重要關鍵。科學實驗與假說一旦失去敘事的支持,就不可能為讀者所理解,因為任何機器能取代肉身的科學假說都還是必須借助人類之口而說出。相同地,Hayles也提出在文學的場域中,紙本(print text)作為文學敘事的物質性基礎也是不可或缺的,不可能被電子文本所取代。從網路專欄文章到紙本出版,圈圈以電腦鍵盤敲下的一篇篇愛情故事宛若也被賦予了實體化的文本身體(textual corpus)。透過此個案分析,本文指出圈圈的酷兒敘事與其文本身體是酷兒政治多樣性的實踐方式之一。
關鍵詞:圈圈,敘事,實體化,去實體化
Towards a Posthuman Queer:
(Dis)Embodiment of Wan-ji Chen’s Blog, Column, and Print Texts
Yuan-yang Wa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s a columnist of Yahoo and a blogger, Wan-ji Chen has been writing lots of articles in “Initial G…On Being Lonely” (http://tw.fashion.yahoo.com/blog/.RgTXQlJcv_Qnzpv31dh1g--/archive/), focusing on the feature “Let’s Have a Men’s Talk” since 2007. He also keeps writing on his personal MSN space firstly and later on the blog of Wretch. In January 2008, his articles in the column were collected and published as a book with illustrations by himself entitled Nice to Meet You! Madam, I’m Your Boy’s Boyfriend. His second work, Rainbow inside the Cabinet, was published in October in the same year. According to One Media, the publisher, the average of surfing Wan-ji’s column via the Internet reach over 50,000 people per day, and his column and blog become the platform of gay community. Nowadays, in such a digital age, reading columns via the Internet is much easier than by hard copie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Wan-ji’s hypertexts and his print texts, which exemplify a reversal from disembodiment to embodiment. In N. Katherine Hayles’s How We Became Posthuman: Virtual Bodies in Cybernetics,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cs (1999), she argues that disembodiment after all is a kind of discourse through the scientists and researcher’s “narrative.” For Hayles, it is narrative that “materializes” the discourse of “immaterial” in a sense of humanity. Hayles takes print texts as examples to elucidate the necessity of materiality in the realm of literature. The textual corpus will never disappear, as well as the human flesh will never be substituted by machine in a sense of posthumanism. Instead, print texts will persist as long as human beings keep the faculty of narrative. From hypertexts to print texts, each of Wan-ji’s on-line love story gains its textual corpus. The case study of Wan-ji implies one of the multiple ways for practicing queer politics by the queer narrative and its textual corpus.
Keywords
Wan-ji Chen, narrative, embodiment, disembodiment
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
外文所期中座談會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的複雜,因為修業年限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比如說,博士班有許多學長姐已經完全獨立靠自己生活,在外兼課,回到學校繼續當學生,這樣的生活一定會影響修業年限。假設另一種極端,家裡經濟能力厚實的學生若是念到最高年限7年,除了人生中途這一階段不斷在延長,基本上似乎也沒有什麼嚴重的影響。
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自我規畫。大家現在急著想縮短修業年限,當然對師生來說都是好的,然而步調快慢最終仍須取決於個人的計畫。像我在交通大學讀碩士班期間也是因為TOFEL-iBT的門檻一直考不過而差點延畢,當時還連台大博士班的招生簡章都已經買了,完全是個不怕死…現在到了博士班有一個重點,那就是一進去就必須要維持一定速度的衝刺,不能忽快忽慢,否則看似單純的畢業門檻,很容易就隨時把取得學位的時間卡死。
以台大外文系博士班為例,最基本是修完30學分,這可能已經是博二結束時了。接著報考第一,第二科資格考試,也許需要博三一整年,或甚至到博四上。但是我個人覺得以下的規定才是地雷──「學生須於修業期間內完成下列兩項論文發表之要求,方可參加學位考試:(1)於國內外有關之學術會議中發表論文至少一篇(2)於具審查制度之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至少一篇」。這個規定絕對不能等到資格考試通過後才開始進行,因為研討會跟出版都需要耗費長時間的等待。
舉我這次投的台大婦女研究室的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eer Diaspora來說,在開學沒多久時投稿abstract截止,我必須等到明天才會知道錄取與否,而真正舉辦會議是明年的6月。整個過程耗時有8個月之久。期刊出版,舉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為例,每年2月份擲稿,審查通過後須等到6月甫能出版,8月份擲稿審查通過則在12月出版,等待時間也都將近半年之久。要達到這些規定都必須很精準地計算時程,再說研究論文也不一定每投必上。畢竟不像TOFEL-iBT或是IELTS一樣只是幾個禮拜的差別,已經是以學期為單位了。
當時還在交大念書,碩三下才開始報考畢業門檻所要求的TOFEL-iBT或IELTS,那段期間的煎熬已經嚇到我了…從2月開始考了2次TOFEL-iBT都沒考到100分,導致我根本無法申請學位考試,要不是5月那時候及時考到IELTS的6.5級,我現在根本不會在台大讀博士班。有了這個前車之鑒,我博士班要提前達成畢業門檻的所有要求──希望明天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eer Diaspora公佈錄取名單會有我,hopefully,For myself and 圈圈。
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
舊想法新修正
論理察‧賴特《原鄉之子》中的疆界滑動
王遠洋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博士生
理察‧賴特(Richard Wright)在〈我如何創造了「大湯瑪士」〉(“How ‘Bigger’ Was Born”)這一篇文學批評著作裡,指出他於1940年完成的《原鄉之子》(Native Son)當中,大湯瑪士的敘事觀點是「真實的幻象」(537)。以此真實與幻象之間的不確定為起點,賴特的敘事模式與小說的文本結構不斷呈現出各種的疆界滑動(boundary-sliding)。比如說,在賴特自己的定義中,大湯瑪士是生長於美國這塊土地之上的原鄉人,但卻也是失序社會下的產物,成了被棄卻(dispossessed)和被除名(disinherited)之人(521)。大湯瑪士身為非裔美國人的身分認同在原鄉與失鄉之間游移,也在文本的結構中表現出來。因為害怕被白人誤會,而失手誤將瑪麗(Mary Dalton)悶死之後,大湯瑪士便成了一位亡命之徒。為避免行蹤曝光,大湯瑪士甚至殺害自己的女友貝喜(Bessie Mears)。最後,除了謀殺罪,他也被控強暴瑪麗──一宗他從未犯下的罪。如此的道德難題在小說中不斷重複,正如同賴特自己所言:「道德的標準…是依據我筆下所能感受的生活和真實而定」(535-6)。這樣的疆界滑動在文本結構中不斷以類比的(analogical)的模式自我複製,舉例來說,「牆」的意象在小說中出現了至少40次,影射大湯瑪士在自家小公寓、芝加哥黑人區(the Black Belt)、獄中的地窖…等各處移動但其實又被困住,而「牆」同時也是賴特對種族隔離政策(Jim Crow)的再現。本文主張以文學達爾文主義(literary Darwinism)來分析小說結構中的疆界滑動。在達爾文主義文學批評家眼中,寫作被視為人類溝通的基本行為模式之一(Carroll 103),而文本的深層結構則同時反映了人類的心理與生理狀態。筆者相信,賴特透過疆界滑動之概念,將人類與動物之間的界線推向莫測的極端。在小說中,大湯瑪士一再地被形容成黑猿(black ape)(314; 386; 476)、猿(ape)(322; 482),狗(dog)(477)或禽獸(beast)(322-3; 478-9; 482),暗示非裔美國人被視為未進化與不文明的動物。本文透過小說中真實與幻象、原鄉與失鄉、罪與無罪、人類與動物等各種的疆界滑動,說明賴特如何對美國社會中種族不平等的現狀加以批判。
關鍵詞:理察‧賴特,種族隔離政策,文學達爾文主義,深層結構,疆界滑動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2009女影落幕
12月19號,早上約11點,我坐上國光客運,前往桃園機場接《美女》這部紀錄片的2位導演──Camilla French與Judy Bretschneider。這2位導演都是混血兒。Camilla的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中國人,她大學畢業後就進入London Film School攻讀電影碩士,今年剛拿到學位的她,畢業製作選擇到新疆拍攝紀錄片。Judy則是畢業於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後來成為英國SkyNews在北京站的製片總監。當晚,我帶著她們和女影一行人,包括其他的導演們,到台電大樓附近的巫雲參與女影舉辦的dinner reception,今年的策展人是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生游婷敬。我當晚也認識了今年的焦點導演──戴許Julie Dash,並且開始和她交流非裔美國文化與歷史議題。
在那天之後我經歷了和自己過去完全不同的生活。這一群人完全是電影人,和電影人混在一起的感覺非常奇妙,可以說超屌!20號,我帶著Camilla和Judy進行《美女》的第1場映後QA,晚上到師大路的Insomnia Cafe參加filmmakers' party。filmmakers' party比前1天的dinner reception更嗨!而且Insomnia Cafe裡的店員好帥…跟前一天一樣玩到超晚,而且吃得超撐!
21號有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媒體聯訪。我帶著Camilla和Judy到影展現場接受記者的訪問,和她們一起接受訪問的還有今年閉幕片《再見朝陽》Half-Life的亞裔美國導演彭翠蘭Jennifer Pheng。其實之前對台灣的媒體記者就不是很有信心,想不到聯訪那天,記者所提問的問題更是讓我,甚至導演傻眼,有時候連逐步口譯人員都不知道該怎麼說出那些問題。記者不僅完全沒有觸及這3位導演的作品,還一直引用網路跟BBS站上根本不可信的消息,實在讓我很失望。
22號一早,Judy因為不能再請假,而必須回到北京的SkyNews繼續工作。我先送她坐上往機場的客運,再回到飯店和Camilla會合。下午我們一起留在新光看影展,然後帶她到中正紀念堂走一走,談談我超沒興趣的台灣政治,後來去師大夜市吃飯。Camilla因為我身為接待的身分,這天全部都是她買單。我非常不好意思,但是Camilla堅持如此。我們還因為太晚從師大夜市出發,《美女》的第2場映後QA整個大遲到!!!我們2人從捷運西門站一路狂奔到新光影城,這是我永遠都忘不了的經驗。晚上是重頭戲,也就是交通大學外文系馮品佳主持Dash的電影《塵埃的女兒》Daughters of the Dust的映後QA。台灣師大譯研所所長李根芳以及嘉義大學外語系劉于雁也出席了。我跟她們聊了幾句,拍了幾張照片,就趕快再送Camilla回飯店,因為她禮拜五一早要搭飛機回北京收拾行李,隔週就要飛回家鄉英國。
開始當接待之後我幾乎每天只睡3,4個鐘頭,而且還翹了課,大一英文的工讀也必須跟蕭立君周旋請假時間。不過幸好女影許多活動地點都離我台大宿舍不遠,Camilla在禮拜五一早也出發去了機場,下午簡瑞碧的課我才能夠正常出席。24號我休息了一整天,晚上在公館還跟曾珍珍吃了一頓飯。25號我就卸下了接待的身分,成為一位幸運的觀影者──在2009女影擔任志工期間,我總共看了8部劇情長片,2部劇情短片,1部實驗片,1部動畫,以及5部紀錄片。閉幕片之一,由亞美導演彭翠蘭執導的Half-Life,非常令人驚艷。我還陰錯陽差當了彭翠蘭Half-Life映後QA的中英口譯人員!!!沒想到有天我這個無用書生居然能派得上用場啊,哈!!!其實我覺得有在做亞美電影與文化研究的人應該看看彭翠蘭的作品,我自己覺得跟彭翠蘭聊天的經驗都非常有趣。
在女影落幕後突然有個巨大的空洞。為了當接待,上禮拜翹了課,明天俄文要重拾上課心情。新接的李鴻瓊助理,工作居然就正好在今天丟下來了,明天就可以開始慢慢處理,然後多領一點小薪水。希望自己博一上的後半學期一切順利,也希望大家都能繼續朝著自己的未來出發啊(遠目)。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material(ize)
到目前為止,我覺得自己在台大過得還蠻開心的。最近看到了博士班學長姐們的資格考題目,覺得都很有趣──有人研究Kant,Deleuze,也有James Joyce,Virginia Woolf,也有精神分析理論。等我把30學分修完之後,我也得申請第1科資格考,然後考過之後再申請第2科資格考。有一些人建議我第1科跟第2科之間最好能有連貫性,準備起來也比較不會那麼吃力。我想最好的辦法當然是1科以博士論文所研究的作家及其文本為主,另1科就安排博士論文所採用的方法論。
我覺得台大的老師有一種特質──比如陳文團在解釋馬庫色Herbert Marcuse的理論時,就把〝material〞這個概念解釋得超清楚!!!而且不僅是清楚,更是澄清,因為一般人常把material讀成「物質性」,但是從整個脈絡讀下來,其實Marcuse是指一種「物的必要條件」。簡瑞碧也是一樣同時在做解釋清楚跟澄清的工作。她對索緒爾Saussure的研究也是回到法文原文,追究signifier/signified的法文原文──signifiant/signifie。這樣的用法在法文詞性上與英文完全迥異,但也就能夠理解Saussure不認為signifier有其「物質性」的原因了。
於是我發現自己對於物質(化)material(ize)這個概念越發興趣了──無論是從馬克思主義或是從後人類posthuman的角度。我想從自己碩士論文裡對物質化的討論重新出發,延伸出博士論文的研究。我想把自己的碩士論文摘要重波1遍。這是我6月25號通過學位考試之後重新修改過的版本。我希望不只幫助自己思考,那個1年前的我,跟現在上了博士班課程的我有什麼不同,也希望人們能夠慢慢理解我所想研究的東西…我相信自己的博士論文一定會更上一層樓的!
──
從美學、政治到非裔美國表現文化:雷夫‧艾利森《隱形人》批評之批判
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碩士班(我不曉得所上後來為何要把名稱改成這麼長…封面頁差點還key in不進去orz)
學生:王遠洋
指導教授:林建國博士/李有成博士
摘要
本文主旨在討論艾利森的《隱形人》與非裔美國表現文化之間的連結,並以此為主軸回應60年代黑人美學中傳承自哈林文藝復興以來美學與政治的難題。藝術與抗議是非裔美國文學史中的重要議題,牽涉到黑人寫作的美學目的和政治目的。本文首先以堯斯Hans Robert Jauss的美學接受理論reception theory來定義艾利森作為一名強調讀者角色的「生命世界現代主義作家」life-world modernist。從現代主義作家,到表意的現代主義作家signifying modernist,本文提出生命世界現代主義作家不標榜為藝術而藝術,而將藝術釋交給普通讀者,這就是艾利森眼中非裔美國表現文化的特色之一。在此同時,本文也集中評析赫歐Irving Howe、倪爾Larry Neal與蓋爾Addison Gayle三位批評家對《隱形人》的負面批評說明他們的政治意圖掩蓋了《隱形人》中的「不明事物的諸形式」the forms of things unknown,也就是非裔美國表現文化,而其正是艾利森不願將《隱形人》化約為抗議文學protest writing的首要因素。本文最後以分析《隱形人》來強調艾利森透過他自身所經驗的表現文化形式在小說中體現了黑人獨特的生命世界,也抗拒了美學與政治對非裔美國表現文化的物質化materialize。對艾利森而言,書寫的目的在於向讀者訴說對生命世界的經驗本身,而非為藝術或為抗議。以非裔美國表現文化回歸黑人的生命世界,《隱形人》跨越了60年代黑人美學中美學與政治的二元對立。
關鍵詞:艾利森、《隱形人》、美學接受理論、黑人美學、藝術與抗議、非裔美國表現文化
TABLE OF CONTENTS
Title Pag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i
Chinese Abstrac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ii
English Abstrac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v
Acknowledg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
Table of Conten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i
Chapter One:
The Trials of Ralph Ellis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Chapter Two:
Mr. Ellison and Mrs. Brown: From Signifying to Life-World. . . . . . . . . . . . . . . . . . .12
Chapter Three:
Unfolding the Forms of Things Unknown: The Negative Criticisms on Invisible
Ma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Chapter Four:
(De-)Materializing Afro-American Expression and Its Beyond. . . . . . . . . . . . . . . . . .52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Who’s Afraid of Ralph Ellis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
Works Cit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
2009年10月9日 星期五
暗櫃
很誠實的我當然說沒有啊!畢竟這也是事實…接著他便開始向我推銷交女朋友的好處,然後還以一種內行人的口吻小小抱怨了女生喜歡買化妝品的通病之類的,似乎就是要表達有交過女朋友才會懂女生的感覺。
雖然說我並不會在乎出櫃這件事情,但是也不至於在不熟的人面前大肆宣揚自己是gay。於是,像今天這種情況我就被關在「暗櫃」之中了──只能笑笑地應對,偶爾插個幾句話。總不好回他──「啊…可是我是gay說」。剪頭髮剪到一半突然對設計師出櫃很奇怪吧!!!不過話說我曾經算塔羅牌算到一半跟塔羅牌師出櫃,因為我擔心沒先出櫃就算戀愛運會不準…囧
但其實這也不是第一次了──過去在台中也曾是一間店的熟客,每次剪頭髮一定是指定同一個設計師,後來熟了,他也經常叫我快去找個女朋友,談個戀愛。常有圈內人朋友說我的gay氣還蠻明顯的,但我也不曉得路人是怎麼想的,比如像這些設計師就看不出來啊!如果他們跟我談交男朋友的好處,那我一定會覺得比較有話聊啊!
說到圈圈…我跟他的無名脫離了好一陣子了,已經不知道他的近況了。不過,我還是非常非常喜歡他!我正在台大這邊進行一個和他有關的project,還硬要在簡瑞碧的Saussure課扯posthuman,也跟李鴻瓊聊了一下。我覺得李鴻瓊是個鬼才型的人才,而我則是個丁丁型的人才orz他自己也是台大外文系博士,tone調跟李家沂有一點點點像…不過他超瘦,應該可以穿的下很多很潮的衣服,哈!我希望自己能當一個「圈圈的博士生粉絲」!希望project順利!11月15號就會見分曉了…
2009年10月4日 星期日
2009中秋節
仔細回想,在東華大學的4年因為花蓮台中往返路程遙遠,所以我都沒有回家過中秋節,後來因為交了男朋友,當然也就想留在花蓮跟男朋友待在一起。大學畢業後去新竹念碩士班,因為討厭新竹,在交大過的也悶悶不樂,好像回去過了1,2次。今年待在台北,是不想,也懶得離開。
醒來時約莫是10點多,我心底原本就打算今天要花上半天把2門大一英文的雜事處理完──有些學生的e-mail得回,分組名單有漏,80份小考考卷都還沒動手批改,未來要統計成績的excel檔也還沒建立起來…原本想弄完大一英文的事情之後,想好好補一下Marcuse跟Saussure,結果中間facebook串場一下,中午吃完飯還去松青超市買了補給品,擔心颱風會來,晚上又跟妹妹學弟去師大夜市裡的希臘左巴吃「洋烤肉」,晃啊晃的,真正把工作做完居然是快11點的事情了!
其實真的蠻擔心Saussure與批評論述這門課的,修到目前為止也覺得自己之前在碩士班的訓練還不夠。簡瑞碧很關心博士生,也會問我跟我同學關於指導老師想了沒之類的事情。我希望能在她的課上得到進步!
當大一英文的TA已經3週了。在台大這學期是我第一次帶大一生,而且還是第1次帶非外文系學生(生/農/電機)。在交大念碩士班時都是帶外文系大學部高年級學生,因此這次很明顯感覺到其實大一真的才剛離開高中──改平時考考卷時還看到某位學生用補習班考卷的背面答題。這群年輕的族群剛離開升學主義掛帥的體制,擺脫了被各式各樣考試異化/分化的階級,到外面看新的天地,突然之間我發現我扮演這群大一生跟教授之間的溝通者。今天,突然有3個小男生到教室前面找我──「助教,我們沒拿到之前發的講義」。
「我是這禮拜才加選上的」──其中一位是聽障生,必須很仔細又有耐心地聽他講話。第2位是明明每次都有來上課卻還拿不到講義的學生。第3位是經典──他一直以為自己有來上課,直到我第2週用CEIBA發群組信提醒大家小考時,他才終於發現自己前2週一直去了不對的教室,教授不對,助教也不對……
「沒辦法了…你們只好跟我到外文系研究生室領講義,因為我沒帶在身上…」4個人乾瞪眼數分鐘之後,做出這個奇怪的決定。「外文系研究生室在哪裡啊?」小男生們都不曉得,外文系研究生室位在全校最詭異的地方──校史館,也就是舊總圖。那裡是一個每天都莫名其妙有遊客來參觀,但本校生沒事卻根本不會來「了解校史」的地方。「醬子好了,你們先騎腳踏車到傅鐘前,然後再跟著我一起騎去」。我這麼告訴他們。
那時天色正暗,3個小男生跟著我一路騎著腳踏車。雖然開學才3週,顯然他們都交了新朋友──他們在椰林大道上都巧遇了一些人,打了幾個招呼。昏暗之中騎著騎著我突然錯亂了,好像自己剛從東華的文學院下課,騎經一路的阿勃勒,上了仰山橋,經過自己住了1年的向晴莊,騎出校門要去志學街覓食……
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
新氣象
目前為止,對台灣大學的一切還算滿意,買了屬於自己的腳踏車,穿梭在校園各處。我每週的行程大致上也固定了──週一沒課,通常會到女影辦公室幫忙,傍晚去統領加州上1堂階梯有氧。週二上午8到10點,先出發到普通科目教室上俄文一上。俄文老師是外文系新進的老師熊宗慧(跟我的博一導師黃宗慧只差姓氏不同),她過去是歐茵西的學生,後來於國立莫斯科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回到台大教書。接著10點到12點,我就得騎著腳踏車趕往水源校區。
在我考入台大這年,台大適逢新的氣象──除了我現在住的BOT水源舍區A,B,C,和修齊會館4棟宿舍大樓已全數落成啟用之外,校總區裡歷史悠久的哲學系館已經封閉,並且可能會蓋起一棟爭議很大的人文大樓。哲學系館建立於1963年,是由貝聿銘的助手張肇康設計建造。基本上,我是非常不贊成拆除洞洞館,新/興建所謂的人文大樓的,因為醬一來台大校園一部分的歷史象徵可能就會被摘除。雖然文學院已經著手進行洞洞館的數位化紀錄,但是建物本身將從世界上永遠消失,這是非常不值得的。然而,從今年98學年起,哲學系館已遷入水源校區。落成於1970年的人類系館,恐怕很快也將遭遇被迫搬遷的命運。
週二早上10到12點,我就是得去搬遷後的哲學系館上課,是由陳文團開設的新馬克斯主義的美學理論上。這學期我們要精讀2本新馬克思主義專書──Herbert Marcuse的The Aesthetic Dimension: Toward a Critique of Marxist Aesthetics與Georg Lukacs的The Theory of the Novel。透過Marcuse與Lukacs,老師要探討我最喜歡,也是我碩士班時期所關注的議題──哲學傳統中美學與政治的論辯。寫完碩士論文之後重新認識自己碩士論文的主題,感覺非常奇妙。下午3點半到6點20分,我必須回到普通科目教室擔任大一英文的TA。
週三整天沒課,通常我也會進女影辦公室幫忙。週四早上8到10點一樣要上俄文一上,下午的3點半到6點20分,我則在共同科目教室擔任另1門大一英文的TA。
週五下午要上我這學期的重點課程,也是我選修的唯一1門外文系的專選課──簡瑞碧的索緒爾與批評論述。簡瑞碧是很年輕的老師,長得有點像瘦版又戴眼鏡的徐佳瑩,而我自己其實偏好修年輕老師的課程。他們有衝勁,有野心,有新的視野,可以帶給學生的是與老一輩的學者不同的感受,訓練的紮實度也不見得會比他們差。
透過討論與比對分別於1959年與1983年問世的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這部著作的2種英譯本,簡瑞碧要重建Saussure符號理論被詮釋以及被建構的過程,並輔以Writings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中Saussure散篇的手稿如日內瓦大學就職演說,以及1996年甫自Saussure的夏庄溫室中出土的The Orangery Manuscripts,進而探討結構主義,俄國形式主義等重要學者如何應用Saussure的符號理論,將閱讀4本專書──Roland Barthes的Elements of Semiology,Claude Levi-Strauss的Structural Anthropology,Tzvetan Todorov的Symbolism and Interpretation,以及Christian Metz的Language and Cinema。
我負責報告的是Metz的Language and Cinema,哈!因為我愛電影!我很喜歡簡瑞碧,她師承於張漢良,本身也是台大外文系博士。她人很好,但她其實很嚴謹,有時候上課討論過程我整個會緊張,甚至會結巴,但還是要強作鎮靜…而且目前為止我覺得自己上課的表現並不是很好,好像對台大的理論訓練還不太習慣,我自己覺得是跟交大的方式差很多的!但其實真正的訓練現在起才要開始!我想對符號學這一塊有基本的認識,當作我日後從事其他理論研究的基礎。
週六跟週日當然是能休息就休息…但我絕不會錯過週日晚上帥哥老師Wesley在統領加州的街舞課!他真的是帥哥1枚啊!希望這次颱風不要影響到Wesley的街舞課然後全台灣都安然無事啊!下週五我要做1個小口頭報告,是關於posthuman論述中Saussure符號理論之承襲,剛好跟我最近剛投稿的一篇論文主題相關。我希望自己在簡瑞碧的課上表現會越來越好!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女影志工班表9/14-20●臺灣大學校園推票
在志工群中,大多數都是學生。甚至工作人員本身就有大學生或研究生。因此,在各校園推票這部分,組長當然是能找到就讀該校的學生是最適合的。今年志工群中台大的學生有2名,1個是我,另1個是哲學系的學妹。台大的校園推票是9月14號開學當天,我們共同找出了當天最適合的3堂課──社會系孫中興234的愛情社會學,外文系234黃宗慧的文學作品讀法上,以及社會系范雲567的女性主義理論。
當天早上9點半先跟組長蕙琦在女影辦公室會合,處理一些事情。她必須在11點前趕去社會與社工館預備,而我則要帶著預告片DVD,在11點30分到普通科目教室和她會合。孫中興的課堂只有10分鐘推票時間,因此沒有機會放預告片。原本11點30分要在黃宗慧的課上放,但是現場居然沒人會用設備!!!因為畢竟我也是新生,我也是當天才踏進普通科目教室的啊!!!最後整個放棄…蕙琦本人直接上場!講得超好的!
中午我們一起吃飯,小小休息了一下,我還趁機回水源舍區偷懶了一下。快3點時,我們又再次出發──要先去婦女研究室放節目手冊,然後再回到社會與社工館,到范雲的課上推票。范雲也是很棒的老師,也很insightful。她足足給了我們30分鐘推票,我們可以又放預告片又講解,所以這場超有fu的!
很喜歡今年台大的校園推票,雖然結束後我們全都汗水淋漓…話說黃宗慧的課推完票後我還趕快見機請她簽了導師同意書。我博一的導師就是美麗的黃宗慧!!!下週女影的活動會更精彩喔!!!敬請大家期待啊!!!
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女影志工9/7-12●興城街辦公室字幕審稿
在女影辦公室是第1次喝到ㄚ好嬸的紅茶冰,當時就覺得口感很好。除了女影辦公室外的興城街有一間店,後來我偶然在捷運地下街也找到一個小分店。點了過去在台中第二市場老賴紅茶那忘不掉滋味的豆漿紅茶。雖然沒有追尋到一模一樣的味道,但是ㄚ好嬸有另類的特色──1000cc超大容量的豆漿紅茶,35元。這樣的飲料超級適合我。我通常想跟寫論文的工作時間都在半夜,甚至是凌晨。我常常必須獨自在桌燈跟床頭燈的點綴之下,面對著電腦思考,跟所剩無幾的時間賽跑。一杯超大容量的飲料能讓我好好坐在書桌前完成該做的事情。至於黑面蔡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黑面蔡,它也有店面喔!經典黑面蔡楊桃汁,大杯的是45元,超懷舊的啊!醬一杯就足夠我工作整個下午!
因此帶著飲料去工作成了我的例行公事。我這週被安排到的工作,對我個人來說非常非常棒──就是校對電影的中英文字幕。首先,我必須要在電腦上打開指定的電影的中文字幕word檔,然後同時對照DVD上的英文字幕,看看是不是有誤譯,或是修改語意不順之處。有錯或是不順的地方,我都要特別標出來,以便到時候放映師播放35釐米影片時,中文字幕同步放映的投影片能完美無缺。換句話說,本週的工作就是狂,看,電,影!!!
7號,8號跟10號去幫忙這3天,我總共校對了7部電影,也就是說,我已經搶先看了影展即將要放映的7部電影!對女影感興趣的人請別怨我,畢竟這是我當志工的工作之一,加上我又是外文系背景,因此被安排這個工作。很羨慕的人明年可以試著申請女影志工,每位志工服務滿8小時即可兌換1個場次,對於影痴來說是很划算的!大家一起來為女影盡一份心力吧!不管是來當志工,或是來看電影都一樣喔!上週跟本週合計,我已經累積了21小時,已經能夠兌換2個場次了。
接下來的網誌會是這週我看了7部電影的心得。為避免爆雷,這一次我會偏向簡介影展選片方向的方式來談這些電影,並且推薦這些電影的特色,讓影迷們更了解為何女影會挑選這些電影喔。喜歡電影的人兒們…不要錯過女性影展喔!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女影志工9/1-4●興城街辦公室記者會,試映會通訊整理
其實如果搭上淡水線,就會發現城市冒險可以在站與站之間發生──想偷閒的午后,先到中山站的光點看場電影,或是到新光三越南西館去享受人擠人的購物樂趣,馬上可以躲到雙連站,在小店裡喝碗清涼夠味的豆漿豆花,趕走瞌睡蟲。再受不了的話,就衝去淡水站或北投站吧。
我個人認為,女性影像學會辦公室選在雙連站的興城街,是絕佳的地點。未來我會陸陸續續介紹雙連站周遭的地景與故事。
確定錄取2009女性影展志工很開心,80多位申請人最後錄取21位,代表我們都各有特色,但是我們也知道未來至少3個月內會有很多工作得忙。我當時的志願序是當外賓接待。這禮拜被安排2天的班,今天已經先去辦公室幫忙處理一些記者會跟媒體試映會的通訊資料,明天還得去。至於之後,我會負責接待1位國外導演,但是我還不知道會是誰。另外2位一樣是擔任接待人員的分別是東吳大學日文系的在學生以及畢業於Smith College傳播系的女孩子。
今年的影展總監算是我朋友的朋友──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生。她博士論文是寫東亞電影的啊!!!台灣需要電影研究的人才啊!!!之後我們影展這邊會陸陸續續跟劉亮雅,馮品佳,還有簡瑛瑛合作。截至目前為止,我的感想是,電影研究並不能只停留在文本分析的階段,尤其接觸影展幕後的工作之後,就會發現電影是跨領域的文本,必須考慮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資金,市場走向,觀眾群…等等。我相信這些都是電影研究包含的面向,一定要花一些時間去了解。
這段時間的網誌會獨立出來,全部歸為「2009女性影展」──紀錄擔任志工的內容,感想,當然還有所觀賞的電影的影評。志工們每排班滿8小時即可觀賞1部電影。對於影痴來說,這是再好不過的回饋了。
今天在工作時,拿到剛從廠商那邊送來的熱騰騰的節目手冊,很開心耶!女影的工作夥伴們人都很好,無論目的是不是電影,大家都一起努力吧!
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與情人節無關
今天跟姊妹淘去SOGO忠孝館裡的Afternoon Tea吃飯喝茶,聊了好多好多感情的事──gay真的是很奇妙的一群生物,一方面在圈內我們自己有一堆同類可以交換感情的意見,另一方面女孩兒們的感情經驗跟我們也可以互通有無。我很仔細回想從大一上開始談戀愛到碩士班3年畢業我的感情世界,雖然從來都不是一片空白,但是也並不那麼愉快。
回到家,聊了一整串msn,拼命更新facebook,洗完澡都快3點了。
突然有種blue在深夜冒出來…雖然肖想現在8月這種不用趕論文又暫時不用工作,只需要燃燒薪水存款的日子不知有多久了,但是居然會懷念起去年1整年在逢甲報帳跟會計室小姐周旋,還得回交大輔導美國文學課學生,接待演講老師,然後還為了考博士班居然要排開碩士學位考試那種亂七八糟忙到會麻木不仁的時光中,偷閒去鬼混的那種竊喜。這時候才想起自己這當下好像是掉了個叫生活重心的東西…我想念劉紀蕙拉岡專題中堂休息跟帥哥一起抽菸,我想念跟林建國辯論的日子,我想念徐詩思以及她的課,我也好想念好好老人何文敬。
如果這時候我有b會好一點嗎…可能會,也可能不會。不知道。我的妹妹學弟只不過去了Funky才1個晚上不到就交到了新男朋友。碩士班3年我追過男生,失敗過好幾次。也有男生追過我,但是沒結果。更慘的是居然有男生要跟我一夜情。於是3年就過去了。如果博士班這5年再砸下去也沒結果實在是說不過去啊!!!我得要徹徹底底改革一下自己的感情世界啊!!!
明天酒咖說要約去Funky坐檯唱歌,把上次的抵用卷用掉。很好。
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海邊的卡夫卡●逃逸目的地:不明
我承認自己是個把愛情置於最高點的男生。過去,現在,未來都(會)是如此。因此,當愛情從我的人生中失蹤之後,我就成了永遠要爬向最高點但卻一直滑落的薛西佛斯Sisyphus。然而,在不斷滑落的過程中,我才得以發現那些被我丟棄在腳邊的東西。
從國中迷上廣播開始,我就一直聽主流歌曲直到現在。因此,有機會收聽非主流音樂成了1件值得慶祝的事情。到現在都還記得花蓮的安娜咖啡和酷酷的陳玠安…我的首張非主流音樂CD就是從他手上買到的。
今天和大學同學見面吃飯,我帶他到羅斯福路旁的海邊的卡夫卡,以1杯飲料的低消入場聽假勇的live。距離大學畢業也已經有3年了,而我們在拿到第2個學位之後,也要繼續朝各自的目標努力。我很喜歡假勇的音樂精神,很棒。其實我聽的非主流音樂很少,都是斷斷續續地聽,而我剛開始聽他們演唱就突然有種感覺──「嗯…果然很像非主流音樂呢!」。不曉得大家在聽所謂的非主流音樂時,會不會跟我一樣有這種感覺呢?
如果有的話,弔詭的現象便發生了。若我們將音樂區分為主流/非主流,那麼這2者之間必然存在一種差異,使得人們能夠分辨其定位。如此一來,原本要從被主流音樂收編的路線中逃逸的非主流音樂,開始自然而然形成某種結構性的特質,那麼所謂的「非主流」恐怕也要在自成一格的程序中喪失其原本活躍而顛覆的元素。也許,在「整體的」自成一格中,可以再思考「個別的」自成一格──可能像陳玠安那樣比較熟悉非主流音樂的人,可以再細分出非主流音樂中不同的流派特色,而這些無法被整體化的特色,將是真正能夠讓非主流音樂抗拒主流價值與思維的起點。在此俄國形式主義Russian Formalism中對藝術所言之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就有可貴的參考價值──藝術存在的意義,在於挑戰人們在生活中已然僵化的經驗與感知,並且要不斷地翻新它們。
我不懂音樂,無法評論些什麼。但我期待聽見非主流音樂市場中的歧異性,或是可塑性,與那些隨興與不羈的種種…我相信無論是表演者或是聽者都不希望彼此在表演互動完之後,就因為同質性太高而遺忘了對方吧!
「怎麼每首歌都結束的好突然…」,我大學同學問。
「哈,」我整個笑出來了,「很不習慣吼。」
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74,253,262,敦化幹線
──
過去早就有都市計畫學者提出捷運不一定是最適合城市的交通工具,公車網絡的密集與便捷也是城市發展必須考慮的項目之一。台北捷運的營運路線基本上並不複雜,但是台北的公車營運路線就需要時間了解。舉公館附近的武功國小為例,同1站就有3個不同的候車處,而且所行經的各路線都不一樣。
捷運的營運路線切分當然有其地理位置的考量,因此轉車是在所難免。然而公車在地面上行駛,就比較可能考量在各處上車的乘客。例如,如果想要從台電大樓站到忠孝復興站,就得先上新店線,到台北車站之後轉乘板南線,但是74路公車就能直接連接2個捷運車站外部出口,而且途中還會經過木柵線的大安站。假設以我的住處台灣大學水源舍區為中心,我想去大安加州上課的話,74路就是最佳選擇──我就不用先搭新店線,轉乘板南線經3站到忠孝復興站後,再轉1次木柵線經1站到大安站。
而習慣乘坐捷運的乘客,經常就如同都市計畫學者所言,是以點對點的破碎方式來認識這個城市。例如全線都在地面下行駛的板南線就完全無法看見台北市地面上的樣貌。但是若是乘坐262路,即可以看見從台北車站到忠孝敦化站地面上沿路的景觀。
假設我在統領加州上完了超性感超迷人的Wesley的supa street,全身虛脫不想多走路的話,這時的交通首選當然是敦化幹線。敦化幹線一路從忠孝敦化路口直行,途經捷運公館站與台大。我只需要從統領加州走一小段路上公車,就能在捷運公館站下車了,也不需要在捷運車站裡轉車。
如果是週末夜,想去Funky嗨翻天的話,從新生南路上的台大站搭乘253路,就能直接在Funky附近的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下車了,方便到爆炸啊!!!
禮拜六晚上我又去了Funky。可能是李玟前1天在那邊唱live的關係,禮拜六Funky的人潮出現的異常慢,而且人潮也比以往的週六更早散去。禮拜六晚上,比較像是內斂一點的敘舊趴。
認識這群台中的夜店咖已經超過1年了,他們都是超級好的gay兒。所以雖然我禮拜五已經去了李玟的現場live演唱而且醉到像瘋子一樣,禮拜六說什麼都還是要去陪他們。幾句話幾個問候,大家口袋裡的菸全拿出來大風吹,原本打算絕不喝酒的我根本是癡人說夢,酒咖馬上點了1手金牌台啤。但是知道昨天才差點醉倒睡在善導寺站月台的他們對我很好,幫我加了一堆冰塊,然後喝的微醺後再跳點舞,跟著DJ放的歌哼個幾句,這就是禮拜六晚上。
比較特別的是其中1個夜店咖朋友交b了!!!而且b是個天菜帥弟啊!!!不過也不好意思一直看朋友的男朋友…朋友的男朋友也是超棒超好的男生喔,大家各自打道回府前一起去吃早餐,他還請我吃了起司蛋餅啊!!!
真的很開心看到朋友交了男朋友(傳言說他們現在進度只有到抱抱跟親親…?)。我們這掛4個人裡頭,目前感情最順利應該就是他了。圈內人常感嘆gay兒們的感情世界瞬息萬變,而且經常被肉慾主宰,不過我相信,真心相信愛情,認真追尋愛情,永不放棄愛情的gay兒一定會在這個圈子裡得到最後的幸福的…
最後有點害羞的要提一下Wesley(羞)。禮拜日Wesley教了1首全新的歌曲──Michael Jackson的〝In the Closet〞。我學了之後非常的喜歡!於是便詢問女同學要怎麼找Wesley上課放的這個街舞版本,結果無意間我就獲得了Wesley的無名啊啊啊啊啊!!!Wesley真的好帥喔!!!而且他是輔仁大學的…輔大帥哥這麼多的話我當初幹嘛放棄比較文學博士班啊去讀台大啊(跺腳)。
我對Michael Jackson不熟,〝In the Closet〞這首歌的歌名其實讓我聯想到的是同志出櫃的議題。我發現在台北「被」出櫃的機會很大,我連在東區走路遇到做問卷的都會被問是不是gay耶…雖然我出櫃已經7年了,但是要在外人面前表述這件事情都一直還是會緊張,就算學術上我能處理一些同志的討論議題,心理上還是得要克服某種障礙…9月6號Wesley會把這首歌的所有分解動作上完,就算天塌下來我還是會用爬的去統領上課啊!
2009年8月22日 星期六
例行公事
──
通常我去Funky是不點酒的,除非有朋友想喝,所以其實我也喝過幾次。昨天不知是怎麼了,我真的差點要睡在捷運善導寺站上的月台了!!!還好有朋友把我一路連拖帶拉帶回台大水源舍區…真是有說不盡的感激啊!!!一路上從板南線到新店線都有人盯著我看,大概在想說──這個人走路晃成醬,等一下該不會要吐在我身上吧!
我在Funky遇過3位藝人開唱──2006年跨年的時候孫燕姿突然在Funky出現,擔任跨年夜的神祕嘉賓。2008年白色情人節的何維建。還有就是昨天來唱live現場的李玟。
其實我覺得李玟這次來Funky是最特別的!因為──居然有異男耶!我覺得Funky這次無意間造成了某種神奇的文化現象。通常異性戀男生不太會想到gay bar來玩…還是有看過,但是很少。其實待遇最差的還是女孩子,因為基本上女生入場就比男生貴很多!男生不管你是gay還是straight,平日週日到週四是200元,女生是350元。週五跟週六要是來不及在11點前入場的話,男生入場就會變成350元,但女生不分時段想進來都一律是500元。過去還曾經女生收過800元的。
所以Funky裡其實有一種奇妙的入場機制──比較歡迎男生,不管你是gay或是straight。但是異男根本不會想來啊!反而是gay兒們的女生姊妹淘想進來玩會比較貴。不過我真的覺得異男能進來gay bar是很棒的事情!否則他們大概一輩子都不會知道身邊原來有這麼多gay吧!他們為了李玟而進了同志夜店,有的是跟女朋友一起來。昨天在恐怖的人群中,人跟人之間已經達到遠傳的夢想那就是沒有距離了…我真的真的沒有要吃那些男生豆腐的意思,而且誰也不想在汗都流到不知道誰是誰的情況下吃豆腐吧!我旁邊站了1對異性戀情侶,在大家慌亂搶拍李玟時他用手臂護住自己女朋友的胸部,是非常體貼的舉動,但是他忘記週遭多半的gay對女生沒有興趣,其實他在gay兒們的虎視眈眈之下才是目標吧!
不過昨天大家的目標都是李玟…我必須說李玟的gay粉絲實在是強到破表。最後唱en core時當我掙扎著要從地板上爬起來之際,我旁邊的gay兒朋友居然還能穩定地拿著手機拍攝李玟,我實在覺得不可思議(菸)。
昨天除了我的妹妹學弟跟我朋友之外,我正式認識了2位新男孩!他們不僅各自從台灣的不同地方來到台北發展,在台北也都住在不同的地方。我跟他們聊了好多好多感情的事情…在菸和酒的助興下談事情,心都會放得比較開吧!不過我真的真的要奉勸身邊有心有情的gay兒朋友們──別再愛上異男了,這也是我個人的辛酸血淚啊!不管他們有多帥多man恐怕也只是浪費青春跟時間,都不要再上演異男忘了,不如在好gay兒們之中挑個男人幸福去吧…我相信gay兒們有真心有真情的大有人在啊!
很高興認識新的夜店咖,大家在昏暗的燈光下,用點歌單寫下聯絡的方式。希望將來木柵貓空行跟萬華行都能順利成行啊!話說昨天有點被1個bartender煞到,他有點可愛也不錯帥,而且邊整理吧檯還會邊哼DJ放的歌,表情豐富的咧!雖然昨天在李玟唱live前被警察臨檢有一點點點掃興,但是他們對gay都還算蠻友善的,這也是我第1次在Funky遇到警察臨檢。我突然想到劉紀蕙很常談起的警察與民主制度的衝突。她常提問的就是──如果真正能達到民主法治的國家,為何還需要警察制度存在?真心希望昨天Funky的臨檢只是「例行公事」。
今晚還有一攤台中上來的…我絕對絕對不喝酒了(倒)。但其實重點是我昨天晚上也只喝了1杯蜜桃涼酒加雪碧…
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宵夜外傳之畫匠與威尼斯假面趴體
最近都很晚睡,不全然是刻意但也有些刻意…平時我就是個晚睡的人,從大學時期到碩士班都是醬。加上我明,後2天居然要連續去Funky玩2個晚上,即將打破我以往去夜店的紀錄──明天午夜是12點李玟要去Funky唱現場,預計將會有一堆所謂可可粉(?)的gay兒會湧進Funky。我不算特別喜歡李玟,但是有朋友找一起去嗨我還是很願意。後天剛好是我的台中夜店咖朋友要衝上來Funky,他們難得上來而我人又剛好住在台北市,除了奉陪到底之外當然沒有第2句話了啊!醬一來我的Lucky Strike又可以消很快了啊!生活中菸咖太少了阿!!!
從我大學時期,我的直屬gay學長跟其他gay學長帶著我踏進Funky之後,我就很喜歡夜店的感覺,但是念了碩士班發現居然沒有愛去夜店的同學。基本上我碩士班同學連撞球都不會打…完全找不到人一起打撞球。我跟各式各樣的男生一起去過Funky,也在那邊認識了各式各樣的男孩子。有一進去就招呼打不完的。有靜靜的話不多的。有酒量超好的。有屁股很有型的男公關。有聽到DJ放蔡依林或是黑澀會的歌就大開舞戒的。也有跟我聊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這次不同的是我不用在4點多5點Funky打烊之後,徒步走到台北車站,然後搭最早班的火車回家或是回住的地方。我可以在一堆gay出沒的永和豆漿裡坐著吃早餐吃到6點捷運車站開門,然後坐新店線回水源舍區,倒頭大睡到中午之後。
無論是為了寫報告論文熬夜,或是為了看電影,或是故意不睡去夜店玩,做為一個經常晚睡的人,有1項物品是不可或缺的──宵夜。
目前為止念過3所大學的我,總是會特別注意校園周邊的宵夜地點。基本上,只要是念過東華大學的學生,腦海裡最深刻的記憶絕對是「志學街」──以前身為大學生的我,常常必須跟男朋友一起騎機車穿過田間小徑,在一片蟬鳴聲中來到這條聯繫東華大學跟台9線之間的小街。在這小街上,能想到的食物基本上都不會少,店家從早餐包到宵夜,而且賣到最晚的是吳媽媽,到凌晨3點多還有。前次回花蓮,看見傳說中的志學街道路拓寬工程已經動工了,想必未來東華的生活環境會有些許變化。
最糟糕的是交通大學。我在交大讀碩士班的3年中對吃的印象是普普,甚至經常是爛。剛到交大讀書的第1學期,我就掉了8公斤!交大的位置雖不比東華偏僻,但是她並不像東華那樣,與志學村共生共榮。校園對面坐落著高級別墅梅竹山莊,以至於攤販與店家無法在附近開設飲食店,又加上新竹的伙食價位原本就較高。土地公廟旁的破百滷味店如其名,隨便點都會破百。餐廳如曼爵或紐約輕食都是動輒1百多甚至高達3百元的價位,造成學生寧可留在校園內的第一,二餐吃飯,是與東華全然不同的狀況。交大學生選擇較多的謀生處,其實是清大夜市。
但清大夜市只達成夜市百分之50的功能,那就是餵飽學生,但並未提供學生平日的娛樂需求。而我博士班的學校台灣大學所在的公館,就兼具餵飽學生和娛樂需求的2大功能,和我之前打工的逢甲大學有過之而無不及。
「可以過了喔!」近午夜時分,我站在思源街的紅綠燈前發呆,台大麵店的老闆娘正在外頭準備關店,出聲提醒我已經綠燈了。其實最近很常想交男朋友這件事情。讀交大3年也不是沒有認識男生,但是最後結果都挺糟的。逛過幾次師大夜市之後突然很想跟台師大的男生交往,醬一來我就可以常常在公館跟師大夜市2個地方交換吃了…而且我猜台師大的男生應該理工味比較不會那麼濃吧!想想自己實在很怪,以前有男朋友的時候從來不會想減肥,還把男朋友拉去吃得2人都胖了,現在單身時卻覺得還是瘦一些好。我跟couple同學常覺得自己不適合活在21世紀──
「我覺得無聊是現代人的特色…從T. S. Eliot的The Waste Land裡頭就展現了。」我說。
「ennui。」couple同學答。
「偏偏資本主義思維冒出來之後,時間又變成是不可浪費的,需要被切分來最佳利用的東西」,我又接著說,「現代人真怪…我想活在17世紀。妳覺得我適合那種世紀末的華麗嗎?fin-de-ciecle?」
「好像很適合…」
「我要花大錢找個畫匠來幫我畫自畫像,然後一整天都不能動。」
「也許可以更早一點,在莎士比亞的時代。」
「畫完之後就跟畫匠做愛。」
「還可以參加威尼斯假面趴體…」
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黃皮膚/黑面具
──
每週三晚上統領加州的supa street都是Kop上的。Kop跟Wesley的style是完全不同的。今天很開心的跟Kop說掰掰,我覺得他很可愛!Wesley走的是讓人垂涎三尺的性感路線…Kop這次選的歌是即將上映的電影《鼠膽妙算》G-Force的主題曲〝Jump〞。在這支舞裡面,Kop加入黑人獨特的Hip Hop元素──Harlem shake。
Kop說Harlem shake出現於21世紀初的美國。80年代以後,黑人的Hip Hop經歷了許多文化論戰,我認為最重要的應該是獨立發行。Nelson George喊出的口號〝the death of Rhythm and Blues〞,讓饒舌歌手與嘻哈學者開始思索──嘻哈也死了嗎…
關於這1點,必須從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基礎精神談起。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與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就提出「文化」做為一種工業的概念──工業就牽涉到量產,營收,與銷路的問題。因此,嘻哈所面臨的正是被工業化的危機。像Def Jam醬的大公司開始收編嘻哈主流,製造媒體效果,容易賣弄腥羶色,吸引大眾目光,於是嘻哈真正的精神就被商業化大大地削弱了。這時候,我們需要的是獨立發行的專輯,也就是所謂的地下嘻哈underground Hip Hop。這類的地下嘻哈要的是意識覺醒consciousness-raising,而不是讓人腦殘,或是誤以為嘻哈等於暴力…之類的,是真正的文化。
再來,我們可以想的是──為什麼台灣街舞愛好者會如此熱愛黑人嘻哈?若從接受reception 的角度來看,那必然是因為黑人的嘻哈文化觸動了台灣人的某些神經,反過來說則是台灣人以自己的歷史經驗去理解/翻譯/詮釋了黑人嘻哈,進而反身探究自己的文化。這也是接受美學的源頭詮釋學hermeneutics為何要談歷史意識historical consciousness的原因所在。
黑人的嘻哈為什麼會成為台灣街舞愛好者所熱衷模仿的對象呢?從穿著,到歌曲型式,到腔調,其實都非常的「黑」。若先不談美國研究中討論黑人表現文化以異國情調作為商業賣點的部分,也不談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的辯證,我想台灣的嘻哈脈絡應該會有個起點,而那個起點或許是跟黑人息息相關的,而且我相信這個起點絕不只是因為嘻哈很屌,或是可以耍酷這些原因,否則嘻哈便失去了它的歷史意義與價值了。當然也不是每個黑人就都要能歌善舞,猶記得艾利森Ralph Ellison在《隱形人》Invisible Man中諷刺一般人(包括黑人自己)看到黑人就覺得他/她一定很會唱R&B的笑點…
但我並非嘻哈熱衷者,只是覺得好奇…不過我想Kop跟Wesley教舞跟跳舞時大概也不會想這麼多。我爽,來個Harlem shake或是跳個LA-style不行嗎…shake it shake it shake it
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
朱利安諾●故事結局是…
前一陣子,透過學弟的介紹認識香港理工大學的古學斌老師,我們一起在雪可屋喝東西聊天,非常愉快。今晚我餓著肚子,找尋可以好好吃1餐後坐下來喝飲料喝到天荒地老的店,於是便帶著正讀著的《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出了門。
來回走了好幾趟,最後決定去育昀上次介紹的朱利安諾。朱利安諾是一個很溫馨的咖啡館,有室內和室外的坐位。我在2桌陌生人旁坐了下來。他們其實離我都有幾桌的距離,是很舒適的感覺。恰好,在Crime and Punishment裡,杜斯妥耶夫斯基Feodor Dostoevsky對於陌生人有一段醬的描述──〝It sometimes happens that we find ourselves interested from the first glance in complete strangers, even before we have spoken to them〞。
那是小說裡Raskolnikov首次撞見Marveladov。而耐人尋味的是Dostoevsky在Raskolnikov端詳了這位老人半頁之後,讓Marveladov講了10幾頁的話。正當我要好好研究這位老人要對Raskolnikov說些什麼時,2個女生進來了。
顯然這2個女生是來咖啡館講話的──其中1個女生毫無保留的把她對同事的怨念發洩出來,包括她同事很莫名其妙地問她是不是想跟她男朋友上床這件事都講了,而另1個女生就一路聽著,偶爾搭個幾句話。因此,我跟另外2桌在看書的陌生人,成了她們偶然的聽眾。
「妳同事對妳這麼不好,妳為什麼還是可以跟她繼續相處啊?」
「喔…我想我就是沒辦法吧…」
「嗯…」
作為1個把故事從頭聽到尾的陌生人,我的心中確實也問了同樣的問題。一陣子之後,這2位女孩離開了。這時候坐在我旁邊那桌的另外2個女孩開始討論起一模一樣的問題。
「我覺得啊…」
「嗯,可能是因為…」
我闔上小說,經歷著我身旁這件如小說般進行的故事。在人生的故事裡我們永遠不清楚誰才是主要的敘事者。你說到一半的故事,可能被人家搶著接下去了。也可能你自以為自己在說故事,沒想到頭頂上一直有一個全知的敘事觀點──就像《口白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中的Harold一樣,有1天突然發現自己的命運全被Emma Thompson飾演的作家所掌控。為了拯救自己,他找上Dustin Hoffman所飾演的文學批評家,試圖扭轉乾坤。
我今天記錄了醬一個故事,不過我再也不會知道故事將如何發展──究竟女孩會不會擺脫討厭的同事,還是繼續和她纏鬥相處…如果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堅信唯有讓神一般的作者Author-God死去,讀者才能誕生的話,那活著最棒的事情,應該就是永無得知故事結局的那天。
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生活/態度
──
在城市裡,24小時都有人正在生活。5點學校下班時,羅斯福路巷弄與汀洲路內交錯的店家一一準備開門,迎接下班下課摩肩擦踵的人潮。當這些店家在晚間10點,11點要熄燈時,lounge bar裡的工讀生趕緊出來覓食,為了夜貓子客人們而打起精神。而當3點多接近4點,一間間bar跟夜店意猶未盡之際,豆漿店和早餐店又準備要為了城市人的嶄新開始而上工了──這是生活。
「生活態度」是1個詞,但也可以是「生活」跟「態度」2個詞。怎樣的生活可能就會產生怎樣的態度,而態度也會反過來決定生活。外文系的系辦助理小姐細心地幫我處理學分抵免的事情。店長米粉湯的老闆娘很認真的跟我解說乾麵大碗跟小碗的差別,還呼籲我下次可以「練習」吃大碗的,因為只多10塊錢。從思源街一路切進水源市場裡,這個城市充滿認真的人──校園書房旁賣鹹水雞的老闆為了買一包菸,只能離開攤位5分鐘。從溫州街直行到泰順街,步入師大夜市裡,擁擠的小路旁超man超帥的年輕型男老闆,為了賣1件150元的衣服,額上的汗珠清晰可見。這叫態度。
很喜歡Wesley跟Tin Tin。關於Wesley,先撇開他每次都把我迷得倒倒的身材跟臉蛋的部分(其實他說對了,還有聲音…)暫時不說,他是非常非常專業的老師。這次他教的是我上過supa street有史以來最困難的LA-style。
LA-style的歷史依舊必須從最早期的Lindy Hop開始談起。基本上,Hip Hop可粗略分成4個部分──DJ,rapping,graffiti跟break dancing。這些在文學與文化研究的學術領域裡,統稱為「非裔美國表現文化」Afro-American expression,或是吉爾洛伊Paul Gilroy所說的黑人風土文化black vernacular culture。當然,在美國研究American Studies的範疇裡,此類的討論已經考慮到全球化的脈絡,可能成為一種異國情調的商業賣點──看看台灣的嘻哈市場,我們買的也是黑人的帳,不僅曲風如此,連穿著也是。
美國黑人的嘻哈在80年代進入黃金時期。而LA-style仍保有Hip Hop的律動跟街舞的基礎,可是腳的細部動作非常多,而且帶有非裔美國表現文化中非常關鍵的特點,那就是即興improvisation。在非裔美國文學研究中,有學者認為像艾利森Ralph Ellison或是摩里森Toni Morrison這些作家的作品中,都能看到即興創作的流露。對於1個Hip Hop artist來說,即興創作同樣重要。
Wesley這一次是選了Keyshia Cole的〝Fallin' Out〞這首歌教大家跳LA-style。我覺得Wesley最棒的一點是讓大家學會用耳朵聽音樂跳舞,而不是用眼睛看動作。用眼睛看動作是永遠學不會跳舞的,而靠著默數拍子而不看動作是高一些的層次。過去在跳jazz時,每套動作都是可以靠數拍子記憶的,因此基本上多跳幾次便熟能生巧,讓身體自然而然去下載動作。然而LA-style是沒有辦法數拍子的,已經很貼近現代舞的風格,唯一的方法就是「感情用事」──跟著音樂的高低起伏,把自己帶進去。
真的真的很喜歡Wesley!因為我喜歡認真的男人…他希望我們不只是每個禮拜去上一次課,而是應該在生活中練習,把學舞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他真的超性感!而且我想他說得很對。無論我們手邊正在做的是什麼事情,都應該當成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醬的態度也會讓自己的生活越活越快樂,這才是最棒的生活態度。
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981課表洗牌
今天看到育昀覺得超開心!!!雖然我們之前很少見面,但是見到她總是覺得很親切。先後擔任何文敬的國科會兼任助理的我們,因為醬而有了連結,而未來同樣都在博士班努力的我們一定會更有交集!希望我下次看到她的時候可以順便拜託她幫我調查一下台灣師範大學的gay社團活動…最近超想認識台師大的男生啊!!!我要去參加台師大的gay社啊!!!
最近修課的構想有了一些改變,晚上還跟中山大學的朋友在facebook上聊了一下──下禮拜學分抵免申請開始,我還是會去把法文一抵掉,但是我卻突然不想馬上接著修法文二。有點想學俄文,如果學了發現喜歡的話,搞不好可以把2年都修完,但如果不喜歡的話至少只需要接著把法文二修完就好。簡瑞碧的Saussure無論如何都不會換掉。然後傳說中的魏思博回台大了,開了莎士比亞、文本與記憶,但我暫時還不想修莎士比亞的課。而且葉維廉疑似要過來開1門叫「文學翻譯與文化翻譯」的課,雖說我都已經把2種Antigone的英譯本帶來台北了…
981課表調整如下──
星期/早上/下午/晚上
一/---/---/Tin Tin腹,臀,腿健體課程(1 hr)
二/俄文一上,新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理論上(4 hrs)/大一英文TA/---
三/---/文學翻譯與文化翻譯(3 hrs)/Kop街舞中級課程(1 hrs)
四/俄文一上(2 hrs)/---/---
五/---/索緒爾與批評論述(3 hrs)/---
六/---/Dennis腹,臀,腿健體課程,Kop街舞中級課程(2 hrs)/---
日/---/---/Wesley街舞中級課程(1 hr)
Tin Tin跟Dennis的課就視情況交換上,總之加州那邊就每週維持4堂課。上禮拜上Dennis的課真的是把我嚇死了!我心裡想──這個男人是個鐵人嗎…整堂課被他操到個無以復加。Kop的課很棒!他真的是個超好的街舞老師。Wesley是性感又認真的老師(羞),光是看到他我就超爽的了啦!人帥又有身材…這次他教的是LA style,很難但是超有fu!
學校那邊就暫時維持3門選修課加1門第二外語課囉,希望一切會OK。
2009年8月14日 星期五
夜夜──一夜之間
1個因為父親過世,想看看父親的家鄉而從香港來到台灣台南的女子Visa,住進安平的1棟小公寓裡。這棟公寓是由1個藝術家所經營,叫做怪a陶。她的鄰居是成功大學的學生阿偉,白天跟其他同學一樣上課,晚上則在夜市叫賣A片。同樣都生活在這座城市裡,他們各自邂逅了在台南土生土長的女孩孟芳。孟芳平時都在父母所經營的蚵仔煎店幫忙,她的心願就是能夠離開台南,但卻連想跟同學去1趟墾丁都無法成行。
鐵道迷一直相信城市最美的面貌就是夜晚。《夜夜》拍攝台南的夜,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在夜裡的生活與心境。Visa,阿偉和孟芳這3個彼此之間原本毫無關係的人,在城市裡反覆擦肩而過,最後萍水相逢。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意識流小說《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也呈現出類似的感覺。就在倫敦大笨鐘Big Ben敲響之際,素未謀面的Clarissa和Septimus開始有了連結。最後,陌生人Spetimus的死,讓Clarissa體會了人生的無常。《夜夜》的導演黃玉珊先個別拍攝了3個角色各自的生活,然後再穿插他們無意間出現在同1個空間的鏡頭,到了電影的後半段才安排他們認識──阿偉和Visa先後去吃了蚵仔煎,但是和孟芳都沒有互動。孟芳和小朋友玩球,不小心打破了鄰居的玻璃。她情急之下躲進怪a陶的公用廁所,此時阿偉正好就下樓開了廁所的門…
近來以南台灣為背景的電影不少。同年,有李康生執導的《幫幫我愛神》。到了2008年,魏德聖以《海角七號》開創了國片的佳績。《夜夜》也是台灣電影的一種類型嘗試。
《幫幫我愛神》走的是很像蔡明亮前衛電影avant-garde film的路線,拍攝手法以形式主義formalist為基調,強調畫面的美學性,而且大膽碰觸情慾與同性戀的議題。其電影背景選定在高雄市,可說是與蔡明亮眼中再現的台北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在表現城市中人的孤獨與疏離。魏德聖則完全採取好萊塢古典式classical的敘事電影拍攝手法,電影的劇情平鋪直敘,並在屏東恆春敘說1個夢想與愛的故事。相對於都市的冷漠,鄉村濃厚的人情味襯托了《海角七號》的氛圍,完全符合台灣人對南台灣以及屏東的印象。
《夜夜》是由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與行政院新聞局攜手合作的「南方電影工作坊」所開設的電影人才培訓班,以獨立製片方式完成。在黃玉珊與數名知名電影人的指導之下,《夜夜》的電影劇本由工作坊的成員構思並完成。鐵道迷認為其拍攝手法是屬於寫實主義realist電影。相對於著重故事劇情的古典敘事電影,寫實主義電影反而並不「寫實」,因為正如Woolf所言,真正的「寫實」永遠是因人而異,沒有任何人說的故事能呈現人生的真實。因此,寫實主義電影不用故事劇情來引導觀眾,而會透過電影技術的拍攝畫面,或是一些看似離題digression的鏡頭,讓觀眾融入角色的內心世界──比如阿偉釣魚時總是幻想自己徜徉在大海中,此時電影畫面就跳接到阿偉在大海裡游泳。一心希望離開台南的孟芳在深夜獨自離家,身後的古井突然長出了1顆小樹,將她帶離牢籠般的現實生活。或是以數分鐘拍攝阿偉裸身洗澡…連鐵道迷都看呆了。還有拍攝孟芳把玩耳環等,都是看似與故事劇情無關,但卻是角色們最「真實」的人生。
劇情故事簡單平淡,但是耐人尋味,《夜夜》以寫實主義式的拍攝手法呈現台南安平,這個介於都市與鄉村之間的城市。不像《幫幫我愛神》中冰冷的港都高雄,也不是《海角七號》裡那熱血一觸即發不可收拾的屏東恆春,《夜夜》以台南安平完美描繪城市裡人與人之間陌生與熟識的一線之隔,有如夢境與現實的忽遠忽近。茫茫人海中認識一個人何其困難,失去一個人也可能發生在一夜之間。電影中就拍攝了好幾個阿偉和Visa從夢中醒來的鏡頭──最後,阿偉一覺醒來,Visa已經離開了。
電影落幕,鐵道迷和couple同學離開電影放映廳,在南京東路上漫無目的地走著。電影就像一場夢一樣,而人生或許也不過是如此一般。
(圖片出自http://www.wretch.cc/blog/southnight)
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Last Friends●Prisoner of Love by 宇多田光
──
天啊!我學會用youtube的「嵌入」功能了耶!之前都超不懂為何大家都可以把影片檔放在網誌上的,今天突然像寫論文那樣靈光一現──「應該是這麼做吧!」,然後就學會了!
〝Prisoner of Love〞這首歌是宇多田光為Last Friends量身訂做的,先前就很喜歡宇多田的我,很早就聽過這首歌了。現在看完了整部日劇,再重新回來聽這首歌,感覺很不一樣呢!
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Last Friends 10-11──化傷害為力量
Last Friends的第10和第11集為最終章「愛與死」。鐵道迷認為整部Last Friends的最高潮就在第9集的最後。已經受夠了宗佑的惡行的瑠可,到宗佑的住處勇敢地對他說出自己真心愛著美知留,並戳破宗佑以暴力控制美知留的卑劣行為。惱羞成怒又有暴力傾向的宗佑,居然攻擊瑠可,2人展開肉搏戰。宗佑把瑠可壓倒在地,扯開她的襯衫,雙腳跨坐在瑠可身上,此時導演的鏡頭移到瑠可的胸部跟宗佑的胯下,畫面定格在男性/女性的性徵。
這個畫面有著多重的性暗示。就單一個畫面來看,這暗示異性戀男/女之間的性行為,但放在這部日劇中,1個異性戀男人壓住1個T,然後T被迫露出穿著束胸但卻依然可見的女性胸部,這是一個很侵略性的行為,不僅宣示男性的性主導權,同時也宣示了異性戀霸權。
鐵道迷一直以來都深信吳爾芙Virginia Woolf所傳達的兩性理念。從醜惡自大的professor X身上,Woolf學會了如何以「中道」integrity來處理兩性的平等問題,而我更相信這份integrity不僅適用於男/女身上,也適用於種族,或是同性戀/異性戀身上。無論雙方的立足點為何,只有學會平心靜氣地去認識他者,自我的心與眼才能澄淨地去想,去看。
當然,就如莫伊Toril Moi指出蕭華德Elaine Showalter對Woolf的批判,Showalter認為Woolf過份地使用幽默淡化了女性該處理和面對的問題,且不滿於Woolf的幽默。面對男性,Woolf在《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中是走比較溫和的路線。她頂多只說拿破崙與墨索里尼若少了女性這面「放大鏡」,恐怕世界現在還是洪荒一片。鐵道迷在寫碩士論文期間仔細觀察60年代黑人美學時,發現艾利森Ralph Ellison對當時群起激憤的黑人國族主義Black Nationalism也有相當程度的幽默,只可惜倪爾Larry Neal與蓋爾Addison Gayle毫不領情,大肆批判Ellison的幽默是荒腔走板。
幫Ellison說話的除了Robert O'Meally之外,最大的功臣當然還是Ellison自己。〝why so serious?〞可說是Ellison面對60年代黑人文藝運動中美學與政治的論戰的一言以蔽之。然而,許多研究賴特Richard Wright的學者也指出,從小生長在Alabama的Ellison自然無法理解從小在Chicago這充滿迫害與險惡中求生存的Wright為何會寫出怨念如此之深的抗議文學protest writing。
鐵道迷是個幸運的gay,就如同瑠可是個幸運的T。瑠可在自己追求摩托車大賽的勝利之路上還算平穩,父母親一路支持她,就連最後出櫃了也努力去接受自己的寶貝女兒。或許也正因為如此,面對性別歧視,面對種族歧視,面對階級不平等,Woolf可以一派輕鬆,Ellison可以耍幽默,而我也相信抗議絕不會是同志運動唯一的路──即便聲嘶力竭的抗議,也無法遏止異性戀男人強暴女人,白人蔑視黑人,或是資產階級剝削勞工階級。
瑠可沒有被強暴。身為1個T,認同自己是男人,甚至一度想進行變性手術的她,沒有被異性戀霸權迫害得逞。但是美知留作為1個普通的異性戀女人,一樣被宗佑強暴了。這種無力感就好像聽到黑人被迫離開私人俱樂部的游泳池,只因為白人突然不吃使用者付費這一套一樣。
事實上,鐵道迷在美知留身上看到一種坦然的胸懷。雖然不是如同Woolf或Ellison筆下的那種幽默感,但是美知留作為1個受害者,她改變了加害者的惡毒,化傷害為力量,使之成為自己生命中的價值,這是很難能可貴的。如同瑠可對美知留所言──這孩子現在是妳的了。自殺了的宗佑,已經對美知留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傷害,但是美知留決定把這個傷害的後果,轉變為讓自己活下去的力量。
美知留的孩子出生後,命名為瑠美。是瑠可的「瑠」,美知留的「美」,而瑠的日文發音也和小武同音。share house僅剩的這3人,與新誕生的孩子共組家庭繼續生活著。這個家庭沒有父親,只有母親和2個彼此緊密相連的人──異性戀一夫一妻制的傳統家庭結構也就此被瓦解。
傷害已經過去了,只有誠實去面對人生,才能獲得活著與重生的力量。
(圖片出自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18991/2008/05/04/113@2042832.htm)
2009年8月8日 星期六
Last Friends 7-9──生命中不可承受的結
對於人生這件事,鐵道迷一直到碩士班才慢慢發現,原來人身為「人」是很鮮明的。鐵道迷仔細回想以前高中,大家在升學壓力的荼毒之下,其實不太有時間去了解別人,加上當時年紀小,這段既青澀又叛逆的時期就醬過去了。
後來進了大學,認識的人多了,大家來自於台灣與東南亞的各處,各式各樣的人都有。但學期開始才1個多月,鐵道迷就陷入2人的愛情世界裡。一方面因為後來跟前b同居所以不是很常跟同學在一起,另一方面大二之後大家分散在學校宿舍跟外面的房子,大家似乎忙著過自己的生活。
到了碩士班,鐵道迷可說是經歷了從未置身於其中的環境裡。班上同學突然從50幾個人變成5個人,以前下了課若沒別的事情從不待在學校的鐵道迷,也因為課業和報告而開始留守研究生研究室。鐵道迷個人的經驗,最早到研究室是在早晨6點多,最晚還待到過凌晨4點,甚至還曾打地鋪過夜,在3樓的淋浴間沖澡盥洗。
當然,很快地就有跟我一樣常待在研究生研究室的一群朋友漸漸地越來越好了──一起在研究室讀書,一起去吃飯,後來熟了,很快地變成同一群人一起去逛街,去唱歌…等等。越來越熟悉的彼此,也就越來越容易產生摩擦。少數人的群體讓每個人都變得太過鮮明。這時你覺得累了,想一個人獨處了,想自己生活了,於是你決定拉開與朋友的距離了。可能因為大家太緊密而造成了複雜的情感,也可能單純就是膩了。但就在此刻「朋友」突然變成壓力的代名詞。「為什麼不跟我們去,你怎麼了嗎?」。「我們大家都要去耶,你不去嗎?」。「有自己的事情?沒關係先跟我們去嘛!」。
Last Friends第7到第9集處理愛情和友情個別以及之間的問題,結越打越亂越死,但是淺野妙子又以灰色地帶呈現2者之間的模糊不清,其實更寫實地打出了生命中不可承受的結。這個結穿過的是忘了保持適當距離的朋友們與情人們──也因此瑠可對小武發了脾氣,因為小武要瑠可說出她藏在心裡的秘密。佔有慾超級強的宗佑也一步步把美知留逼入絕境。
瑠可拒絕了小武的愛,因為她喜歡的是美知留,但是2人都決定繼續做對方的好朋友。美知留也正式和宗佑提了分手。瑠可先是假裝與摩托車賽車教練交往,接著又刻意希望美知留在脫離宗佑的控制之後能夠愛上小武。小武顯然多少有受了一些傷,但是瑠可是出自於保護自己,所以才這麼做的。重新回到share house的美知留在朋友的幫忙之下,不僅走出宗佑的陰影,重拾對自己的尊重,而且也有了新工作。然而,瑠可卻在此時決定搬出share house,因為被夾在喜歡的人美知留,以及喜歡她的人小武之間的她,覺得自己要應付這些關係的能力已經到達極限了,決定回到自己一個人的生活裡。
而第7到第9集之間,錦戶亮飾演的宗佑看似已經退居為次要角色,但其實他一直主導著share house裡的每一個人──不僅連繪梨都因為他重新思考愛情的定義,連小武都因為美知留而被捲入原本家暴的風波當中。有暴力傾向的他因為嫉妒,居然毆打了和自己沒有任何關係的小武。而為了美知留而搬回share house的瑠可,獨自一人到宗佑的住處,勇敢說出自己愛著美知留。就醬,自己也是女人而愛著女人的瑠可,被憤怒的異性戀男人宗佑毆打之後推倒在地…
2009年8月6日 星期四
Last Friends 4-6──愛情的3副面孔
在下雨的台北,還是硬要打扮一下才出門,卻和妹妹學弟差點淋成落湯雞(聽說長興舍區有烘鞋機)。我們在水源舍區的交誼廳解決了晚餐,他就繼續「短途旅行」去了。飄雨的夜晚,空氣淡淡的,涼涼的,鐵道迷倒了半杯冰涼的蜂蜜燕麥,以Last Friends的陰鬱氛圍度過颱風夜。
鐵道迷覺得蠻欣賞Last Friends的編劇淺野妙子。第4集到6集之間,劇情已經有高潮迭起的變化。美知留在朋友的勸說之下,已經認知到男朋友宗佑的所作所為太過份,因此住進了屬於朋友們的share house。然而,朋友們緊密相處的share house,其實跟美知留和宗佑同居的2人世界如出一轍,也潛藏著對人性的挑戰…
截至目前第6集的劇情發展為止,Last Friends可說是粗略地呈現出愛情的3副面孔──寂寞,不能/不敢說,以及誤會。
寂寞的愛在劇情剛開始是隱藏起來的。淺野妙子刻意在第1集裡讓觀眾只看到美知留和宗佑幸福的一面,卻讓2人的問題在同居後才顯現。明明是極為親密的愛人,但其實卻是寂寞的。這樣的愛情其實跟share house中繪梨和小倉的關係相當類似──若即若離,看似可以很幸福,但內心深處是寂寞的。美知留就說自己是寂寞的。而不能/不敢說的愛情也就是這部日劇的主軸──瑠可對美知留的同性情誼。
其實鐵道迷原本以為瑛太所飾演的小武對瑠可的愛意也是不能/不敢說的,但是隨著share house裡的大家越來越熟,會想講出心裡的話,但這些話卻又在內心中和真實的自己拉扯掙扎──瑠可把不能/不敢說的愛錯置成被誤會的愛。在1個美知留住在瑠可家的夜晚,瑠可順著美知留的問題回答了自己有喜歡的人,但是卻不知道怎麼表達,也根本無法表達。而醬的言語在美知留無心轉述到心思細膩的小武耳中時,因為小武本身對瑠可的情愫而被以假亂真。
於是小武誤以為自己和瑠可相互喜歡。就在第6集最後,一直信賴著小武,除了他從沒在任何人面前哭過的瑠可,決定要把自己是女同志的秘密告訴小武之際,小武告白了…
2009年8月5日 星期三
Last Friends 1-3──愛不說出口是會得內傷的
要離開台中前就有了將來會有一陣子沒有電視看的心理準備。AXN,HBO,Cinemax,衛視西片台…全都沒有了。因此,鐵道迷在出發前準備了日劇Last Friends!!!有趣的是,鐵道迷在水源舍區住的房型正好就是像這部日劇中的share house一樣──有客廳,有沙發,有簡易廚房,但是5個人各自有各自的房間跟獨立衛浴。鐵道迷目前已經遇過了自己的國企系跟光電系室友。
一直以來,鐵道迷認為日劇之所以引人入勝的特色之一就是憂鬱。憂鬱是人最原初的一種情感,它就像是巧克力裡那淡淡的苦,也是咖啡裡微微的香。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只有快樂,憂鬱也是必須的。不過有時候極端的憂鬱就會帶來痛苦。鐵道迷喜歡的日劇通常都帶有這種成分,像是Never Land這部日劇鐵道迷就非常喜歡。因此,只要一有描繪人性黑暗面的日劇,就很快能吸引鐵道迷的目光。
Last Friends也是1部陰鬱氣息很濃的日劇,主要當然是來自於人最深層的心中那不可控制之人性。女主角美知留是由長澤雅美飾演,在第1集的一開始,她已經一個人生活著,而且懷有身孕。想寫信給昔日友人,也就是上野樹里飾演的瑠可,卻在最後念頭一轉,把信揉掉丟進垃圾桶──劇情就從美知留的回憶一一展開。
美知留是髮型設計師的助理,很辛苦地從基層幹起,但是做得相當出色。她的男朋友是1名戶口調查人員,名叫宗佑,由錦戶亮飾演。某天,她偶遇高中同學瑠可,兩人一見如故,美知留也知悉瑠可正在接受重型機車手的賽前訓練。雖然看到老朋友很開心,但是美知留不曉得瑠可其實愛著她…
劇情就在這裡峰迴路轉──美知留原以為搬出家裡和宗佑同居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沒想到宗佑的佔有慾卻成為銳利的刀鋒,不但深深割傷在乎他的美知留,也讓一樣愛著美知留的瑠可陷入痛苦與無助,同時也讓美知留的朋友們為她擔心。
到第3集為止,Last Friends所呈現出的是愛情與友情之間的反差。瑠可雖然愛著美知留,但是因為同性情慾所承擔的社會壓力,瑠可只能以朋友的身分陪伴著美知留。雖然沒辦法如同戀人般的相處,只能在美知留熟睡著流淚時吻她,作為朋友的瑠可一樣做了所有戀人都會做的事情。然而,聲稱自己是美知留的男朋友的宗佑,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傷害自己口中的「戀人」,但是一但去掉男朋友這個身分,宗佑根本連當美知留的朋友的資格都沒有。
另1個沒辦法說出自己真實的情感的是瑛太飾演的小武。小武在店裡偶然邂逅了瑠可,就對她一見鍾情,但他不知道瑠可喜歡的是美知留。對感情抱持著同樣看法的小武跟瑠可,都相信把愛情放在心裡,以友情的方式來維繫彼此之間的關係,才能走得長久。因此,小武遲遲未能說出自己對瑠可的愛慕,而瑠可當然也把對美知留的愛藏了起來。
鐵道迷從來不吃把愛藏起來這一套,雖然目前為止主動告白都沒成功過,但是愛不說出口是會得內傷的!!!在宗佑對美知留的傷害越來越大之際,瑠可脫口而出──「不准你傷害我的美知留…」。如同男同志身分認同中0號與1號的形象,飾演T的上野樹里有著很陽剛的打扮,而美知留就是T眼中的婆,但美知留會明白瑠可的愛嗎?
2009年8月1日 星期六
搬家前1天●Reinas──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鐵道迷即將搬離家鄉台中,到台北去讀博士班了。在搬家的前夕,鐵道迷和敢死隊媽咪一起看了西班牙導演Manuel Gomez Pereira的Reinas《我的酷兒婚禮》。其實鐵道迷之前就和朋友一起去電影院看過這部電影,但是又很想和敢死隊媽咪一起看,所以又看了第2次,這1篇也是第2次的心得了。Reinas標榜是由Km.0《愛情零規則》編劇Yolanda Garcia Serrano所執筆。鐵道迷也看過Km.0,覺得西班牙電影的浪漫指數真的是高到破表!只是Serrano似乎鍾情於母子戀的亂倫禁忌(在Reinas裡是與丈母娘亂倫)…
電影的背景是西班牙將舉辦首次大型同志婚禮,而有3對男同志將和他們的母親譜出笑淚交織的親子故事,道盡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一道理。事實上,鐵道迷覺得電影中譯名稍有炒作之嫌。英譯名Queens更有雙關意涵──一來暗指男同性戀,二來則是鐵道迷認為電影中這些真正的主角們,也就是男同志的母親們。
鐵道迷非常喜歡Reinas和Km.0中男同志和母親之間的情感表現,可能是因為文化上的差異,華語電影從早期的經典,李安的《囍宴》,到新新人類時代姜秀瓊的《艾草》,其中無論是飾演母親的歸亞蕾或是潘麗麗,都帶著點無奈的情緒,不過《艾草》裡潘麗麗,莫子儀與唐振剛共進晚餐那一幕其實已經帶有顛覆傳統家庭的味道。
Reinas中挑戰僵化家庭觀念的手法也相當有可看性──除了願意接受自己兒子跟別人家兒子結婚的父母親之外,只有演員母親的Rafa和只有園丁父親的Jonas繼各自的兒子相戀之後,居然也承認了對彼此的愛慕,因此「親家」就此結為「一家」,同志情侶的單親爸媽變成了有2個兒子的家庭,更是大大顛覆了傳統家庭的定義。而法官幫同志情侶公證結婚的舉動,也打破了異性戀家庭的體制。最後5位母親上陣替同志兒子們打點婚宴餐點的情節也是另一種對家庭觀念的重新思考,也讓鐵道迷再一次紅了眼眶──兒子雖是gay,但終究還是母親們的兒子。
Reinas也是1部向西班牙大導Pedro Almodovar致敬的電影。電影中不但直稱Aimodovar的名字,還有許多曾經和他合作過的演員在其中演出。
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搬家前2天●FOCUS
上完爵士舞課之後,我要去完成一項現階段我心目中最棒的任務──剪新髮型。
城市裡充斥著各行各業的人生活著,當學生是最自由但可能也是最沒「生活」的人,因為讀書大概就佔去了一大半。記得曾有次跟朋友討論城市裡最妙的職業,他說應該是女卡車司機。我想了又想,覺得除了研究生之外應該什麼職業都很妙。髮型設計師就是其中之一。
剪頭髮真的是一件會讓人無比開心的事情,因為外觀會影響心情。除了剛分手以及復原中的那段時間之外,我都還蠻期待剪頭髮這個活動的。曾經有一陣子都維持同一種髮型,也曾像現在醬覺得每次剪都要換新髮型。搬回台中之後,我最喜歡的理髮店是我過去從沒去過的FOCUS。
FOCUS共有2間店,都位於三民路的小巷子裡面,1店在134巷,2店在126巷。2間差不到10巷的店,營業氣氛卻是差了十萬八千里。1店夾在台中技術學院與台中一中之間,緊鄰好樂迪,人潮來來往往,店門口經常可見打扮時髦的人或坐在機車上或在門口抽菸聊天,對面是飾品和衣服店,容易給人車水馬龍的都會時尚感。2店則是在封閉的巷子裡,旁邊是警察局,營造出鬧中取靜,忙裡偷閒的愜意。當初會到FOCUS剪的理由只是因為從沒去那裡剪過,就走進去預約了,是隨興的開始,滿意的結果。
但是FOCUS也是我剪過算蠻高價位的理髮店了,男生單次剪加洗,會因有無指定設計師,以及指定哪一位設計師而異,價錢大約在500至600之間。剪頭髮最有趣的點在於,設計師與客人之間的關係就有如讀者與文本一樣,所做的詮釋總是因人而異。同一顆頭,不同的設計師就是會有不同詮釋。從1店的Josh,到2店意外遇到的Vitta,到今天的Ricky,我的髮型從去考博士班筆試,一直到博士班口試,已經有了3種變化。每一次都有不同的驚喜,但都帶來一樣的好心情。
基本上我都希望能指定男設計師剪,不過我自己也說不出為什麼,反正就是喜歡男生剪的感覺。今天第1次讓Ricky剪,覺得他是個很酷的男生。他今天幫我剪了一個超級奇異的髮型,雖然中間我一度有點擔心,但就在型出來的一瞬間我很喜歡!
至於我會把剪頭髮當成現階段最棒的事情,是因為我即將要去台北過心目中理想的無車生活了!我決定下學期要全靠捷運作為代步工具,一來當然可以把環保的理念推向另一個層次,二來我就再也不用煩惱剛剪完的髮型總會被安全帽擊敗了!!!每天都可以盡力把頭髮弄得美美的出門啊!!!
其實我也幻想過自己的男朋友是髮型設計師…
2009年7月30日 星期四
搬家前3天●銀櫃
過去在新竹時,由於Medievalist同學通勤上學,加上我碩三那年又搬回台中,因此我們常一起去couple同學家過夜,當時她是我們3人中唯一還住在新竹的人。我媽最不能理解的就是為什麼我去住女孩兒家但雙方卻沒有什麼忌諱,但我跟女生本來就相處得特別好。我們常做出許多值得瘋狂但其實超級恐怖的事情──早上7點半要搭台聯大校車去中央大學上美國文藝復興的Medievalist同學前1天卻跟我們聊到凌晨4點;隔天要上拉岡專題的我根本還沒讀完assigned reading,半夜我跟couple同學卻還躺在床上聊感情的事…
總之我們已經認識3年了。除了Medievalist同學決定接下國科會計畫助理回高雄,因此休學去工作1年之外,我跟couple同學都一起在交通大學當了3年同學。接下來我們的生活都各自有了變化──Medievalist同學要開始準備資格考,為proposal而努力;couple同學搬回台北的家,一邊工作一邊想論文;我則是要搬離台中的家去台北攻讀博士學位。
今天中午大家一起吃了我媽親自下廚煮的料理,緊接著出發去西屯路上超便宜的銀櫃唱歌,我又看到了很多mv裡我愛的帥哥。後來我們去吃晚飯,又去逛了逢甲夜市(話說我昨天不是才剛從逢甲大學離職而感到有一點感傷嗎),還親眼目睹了消防車衝進逢甲夜市。超想打撞球的啊!!!打撞球是我高中3年叛逆的青春往事啊!!!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的碩士班同學都沒人會打撞球啊!!!
不曉得未來的我們會如何呢…希望我們都能朝著各自的目標前進,然後都能順利認識男朋友(我是說真的!)。
2009年7月29日 星期三
搬家前4天●離職
明天是我幫何文敬工作的最後1天,而他所主持的國科會計畫也暫時告一段落了──接著是等會計室把黏存單都發回來之後製作成憑證本,最後辦結案。
今天何文敬邀請我跟專任助理一起共進午餐,一方面是因為我就要離職了,要到台灣大學接下新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就是因為我考上台大,因此馬上就要離開台中了。我們3人散步走到逢甲大學後門的美濃粄條邊吃邊閒話家常,有點像是另類的慶祝。一路上他介紹逢甲校園的建築物,出了校園後邊走邊告訴我們正經過的路名,我想這是對一個地方認同感的開始,生活在這城市裡,漸漸地你會替自己畫出一張地圖。
何文敬來台中教書1年了,而我正要離開土生土長的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去讀書,去過一個自己一直以來都很期待但真正到來了卻又沒這麼興奮的生活。
在結束交通大學的課業,也完成碩士論文資格考之後,去年我搬回台中寫碩士論文,也因為此一機緣而成為何文敬的國科會計畫兼任助理。從聽不懂「憑證本」是啥,校務系統的動用預算,核銷,notes發送電子公文,報老師出席國際會議的帳,黏了一堆雜七雜八的發票,到現在已經算是熟了一些國科會的程序。而且基本上我認為在逢甲當過國科會助理的話就會練成金剛不壞之身了!想想自己當國科會兼任助理已經1年了,這1年內我修了2門課,當了1門課的教學助理,然後準備博士班考試也順利考上了──除了交男朋友不太順利之外算是不錯的1年!
明天我要盡完我當兼任助理的職責,好好的去上半天班,然後我就離職了!接著是迎接搬家前的2天1夜碩士班同學中部玩樂行!!!就在搬家前的這週,我和媽媽一起看了姜秀瓊的《艾草》,是我和我媽一起看的第2部有同志議題的電影。其實我也很想找她一起看西班牙的同志電影Reinas啊…
(圖片出自http://www.wretch.cc/blog/eslitestage)
2009年7月26日 星期日
981的生活計畫
一/腹,臀,腿健體課程──忠孝加州(1 hr)/法文二上(3 hrs)/---
二/新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理論上(2 hrs)/大一英文TA/---
三/---/---/爵士舞中級課程──忠孝加州(1 hr)
四/索福克勒斯的安蒂岡妮(3 hrs)/法文二上(3 hrs)/---
五/---/索緒爾的批評論述(3 hrs)/---
六/---/---/階梯有氧初級,街舞入門課程──忠孝加州(2 hrs)
日/---/---/---
──
天啊!!!我發現哲學所開了好棒的課!!!新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理論碰觸到我從碩士論文以來一直感興趣的美學與政治的議題,而且要研讀Georg Lukacs跟Theodor Adorno,很棒!!!但不知哲學所的課給不給外文所修。但無論如何Saussure跟Antigone是修定了。Saussure可以讀到一些俄國形式主義的東西,相當難得。Antigone的課上不知有沒有機會可以追溯一些古典文學批評或是思想。但是都限修10人不知能不能選到啊…
至於加州那邊不知還能不能維持台中時期1週上5小時的習慣,博士班也許就忙了…但我希望至少能去4小時吧!腹,臀,腿健體課程看看法文二上最後選課選到的時間,再決定要早上上課還是下午上課吧。
8月初就正式搬到台北囉!
2009年7月25日 星期六
獎金2000元來也!!!
這次能得獎我真的很開心!當時的我一結束碩士論文的學位考試,馬上全心投入影評的撰寫,而在學位考試之前還偷時間看了5場電影的我,現在覺得相當痛快!!!
廢話都不再多說,以下為我得獎的影評文章──在麥田裡起舞:《塔鋪》,至於紙本的文章,則會刊登在8月份的《世界電影》上喔!
最後,還是不免俗套要來熱血地呼喊一下──大家一起來研究電影吧!!!衝啊(綁頭巾)。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cyborg-becoming──CSI: NY and virtual autopsy
本季的NY探員在實驗室裡使用了一種極為先進的驗屍設備──先不論此影集自開拍以來所受到來自於警方相關人士的批評,那就是虛擬驗屍。其實同一種設備在上一季就出現過了,用於銀行搶案中屍體受長距離限制無法移動,或是本季的屍體遭受到鉈的放射性汙染上。
這種先進的驗屍設備打破了既往驗屍必須見屍的印象,也就是驗屍時「肉身」可以不存在,存在的可以只是「數位影像」,從虛擬的屍體掃描影像中找出死者的死因,如此一來彷彿印證了許多科學家所提出之隨著高科技時代的來臨,機器將取代肉身的看法。
有趣的是,在後人類學者海爾思N. Katherine Hayles的眼中,機器取代肉身終將只是神話,原因在於,套句台灣人都熟知的廣告台詞,就是──「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從現象學的角度切入,Hayles將哲學傳統中的presense/absence取代為pattern/randomness。意思是,過去我們對主體性的認知已然不再只是主體在語言象徵系統中能不能「現身」的問題,而是那作為乘載主體現身的語言物質性還存不存在的問題,這與主體的現身是截然不同的。一般認為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但其實它作為一種溝通系統,是具有「物質性」materiality基礎的,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中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簡單來說,人們若不使用語言就無法溝通,因此語言便以其物質性基礎建構出概念,事件,意識形態…等等。
透過這個邏輯,Hayles整理自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Saussure以降,從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之間的辯證,到精神分析學者拉岡Jacques Lacan改寫的floating signifiers,提出flickering signifiers的概念。Lacan將語言系統視為網絡,他特別重視那些在能指對照所指的表意signification之間游移不定的「漏網之魚」,因為那些漏網之魚才是讓主體可能現身的關鍵,讓主體性不再斷送於語言的獨斷性arbitrariness之下。而Hayles的後人類論述則把語言系統從Lacan所言之象徵秩序推向另一個極端──科技時代下的產物。
現代人的語言使用已不見得是面對面,而可能是透過e-mail,msn,skype,或是視訊。因此,Hayles相信signifier已經變形為一個又一個的信號signal,它們以數碼code的方式在各種無線系統中遊走,隨後才被接收者以解碼decode的方式接受。然而在此過程中,那些既有的數碼可能變成完全不能閱讀的「亂碼」,讓接受者讀來是一頭霧水,Hayles說這種誤差正是randomness如何打破科學家相信科技能主導人類世界的絕對公式pattern的過程。因此,我們看到西方哲學傳統中主體的presence/absence,如何在後人類的理論模式下被轉型為pattern/randomness。
Hayles同時也疊合了dematerialize/rematerialze,戳破科技能主導人類世界,有天機器將取代肉身的神話。Hayles相信機器永無取代人類肉身之可能,這個可能永遠只會是「可能性」,而此「可能性」也只能一再地從人類的口中說出,透過語言的物質性基礎而被建構。也就是說,肉身將不復存在的「去物質化」概念,都被人類的語言「再物質化了」,以文學研究的說法來講,就叫──敘事narrative,這也是Hayles討論的embodiment/disembodiment的概念。Hayles的整個理論計畫就是要將科學這門學科視為一種敘事,科學並不是什麼放諸四海皆準的偉大守則,能夠解決人類世界的所有問題,說穿了,科學就是科學家們寫的故事而已。
若機器不可能取代肉身,那麼後人類的身體會是如何?借用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無器官身體」〝body without organs〞的概念,Hayles梳理美國自1950到1960年間跨領域的梅西傳控學會議Macy Conferences on Cybernetics,定位後人類的賽柏格身體cyborg body。人類能達到的極限頂多是「人機合體」,而不會是「以機器取代」──我想人們一定很難想像有天這個世界只剩機器人,而沒有半個人類吧!
德勒茲的變向becoming理論在此為後人類論述開啟另一個討論的空間。Deleuze曾解釋過黃蜂與蘭花的變向,當黃蜂與蘭花相遇時,蜂在花上採蜜的同時,黃蜂也變向為蘭花的繁殖器官,此時黃蜂就成了蘭花繁殖的功能性機器。那如果是人類與機器相遇呢?試想CSI: NY中那虛擬的驗屍設備──或許那些具有專業訓練和素養的CSI幹員們,也變向為科學家們研發出的那些高科技設備中一個又一個的小螺絲釘了吧。
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
正港交大人
這禮拜二調班,沒去逢甲大學,原因就是因為我得利用時間回交通大學辦理離校手續。那天我早上約6點半就從台中的家裡出發,抵達交大校園內已是9點多了。從找到主任把審定書補簽完,接著跑浩然圖書館上傳論文電子檔,再到跑各處室蓋離校章,待我拿到學位證書已是下午5點多的事了,中間有各處室的好心人幫忙。我跑的順序如下──人社二館外文系系辦,行政大樓註冊組,中正堂保管組,體育館體育室,浩然圖書館,行政大樓住宿服務組,行政大樓就業與升學輔導組,最後又回到註冊組,領到了學位證書。
跑離校程序也許就像國外大學在學生剛入學時,或畢業典禮結束時會舉辦的校園巡禮。新生是抱著興奮與期待的心情來認識這個學校,畢業生則是要留下對學校的回憶。跑離校時,我居然到了我從沒去過的地方,那就是中正堂的地下室。雖然交大的處室幾乎都蠻舊的,但是裡頭設備真的是應有盡有。
很多研究生比較不會去過的地方應該是體育室吧!因為基本上研究生沒有體育課,除非是去地下樓層的健身中心運動,或者像我一樣去推廣部韻律教室上瑜珈課,否則大概就跟體育館無緣了。但我可是早在碩一上時就去過體育館了,因為我參加過丁亥梅竹賽的交大火力班!!!當時覺得既然考入交大,就不能錯過傳說中的梅竹賽,而且為了拿到限定版的火力班梅竹T,我暫時拋開繁重的課業,參加火力班的訓練,然後沉浸在梅竹賽的熱鬧氣氛裡。
所謂的火力班,終極目標只有1個──火力全開,替交大加油,幫死對頭清大漏油!!!因此,加入火力班的先決條件是要有無窮的精力,超猛的爆發力,以及濃到化不開的交大情結!!!基於我本人這3項條件都有,然後其他的比賽項目我又不是咖,因此便加入火力班了。火力班的成員每週都必須集合,跟著班長一起集訓口號,屆時真正比賽時,我們就是選手的精神支柱,在賽場中用勢力龐大的人群攻勢呼喊口號,讓選手在大獲全勝時如虎添翼,或是在略遜一籌時給選手來個臨門一腳。我認為交大火力班最經典的口號莫過於──「整頓清華,交通順暢」,其他也有一些很kuso的口號,比如清華的parody就成了「青蛙」…等等。
2007年的丁亥梅竹輪到交大舉辦,因此主場館全由交大安排。當時的開幕式與閉幕式都在體育館,我身為交大新生,第一次目睹了超豪華的開幕式,顯然是學校砸了很多錢設計的。除了重頭戲交通清華2校的啦啦隊互尬梅竹主題隊形之外,最後還有梅竹賽主題曲現場演唱,由梅竹賽委員會甄選出的校園歌手在彩帶飛舞的場中央主唱。火力班的成員不僅能夠參加開閉幕式,而且不需索票就能直接觀賞各賽事。當時,我就在綜合球館裡替羽球賽加油。
丁亥梅竹的羽球賽在交大綜合球館舉辦。現場的SNG連線全校直播,由交大電資學院負責;球評則由清華電台負責。我當時好迷好迷1個清大的羽球球員,是大帥哥1枚啊!!!他有上場比賽啊!!!可是我不能幫敵方加油啊!!!我其實去清大上課時都常偷看到他啊!!!可是交大負責SNG攝影機的也是型男啊!!!總之梅竹賽可以看到一些帥哥跟型男啊!!!我想2007年的丁亥梅竹真的是我讀交大3年來最棒的回憶了吧…還有拿到學校5萬多元學術補助去UNC Asheville發表論文的時候也很開心。老實說在交大的回憶也沒有真的那麼糟糕啦。
無論如何,我順利拿到交通大學外文所文學碩士囉!還花了500元在校友會辦了校友證,但除了可以繼續使用浩然圖書館之外,我也想不出校友證還能幹嘛了…
「我今天辦了1張學校的校友證耶」,我說。
「是喔」,couple同學答,「很棒啊」。
「我也覺得很棒耶!老實說能當交大校友也不賴!」我又接著說。
「對啊…他們以後應該會寄一些校友捐款通知給你…」
「…」
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
新目標
9/30/2009──500-1000字之摘要截止
11/15/2009──通知錄取結果
4/30/2010──10,000-12,000字之論文全文截止
6/11-12/2010──酷兒漂浪國際研討會
接著要刻不容緩地安排工作內容與時程了──
primary text──
Hayles, N. Katherine. How We Became Posthuman: Virtual Bodies in Cybernetics,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cs. Chicago: U of Chicago P, 1999.
contents
1. Toward Embodied Virtuality──上學期已讀完
2. Virtual Bodies and Flickering Signifiers──7/17已讀完
3. Contesting for the Body of Information: The Macy Conferences on Cybernetics──預計7/24讀完
4. Liberal Subjectivity Imperiled: Norbert Wiener and Cybernetic Anxiety──預計7/31讀完
5. From Hyphen to Splice: Cybernetics Syntax in Limbo──暫略過
6. The Second Wave of Cybernetic: From Reflexivity to Self-Organization──上學期劉榮春,黃涵榆導讀
7. Turning Reality Inside Out and Right Side Out: Boundary Work in the Mid-Sixties Novels of Philip K. Dick──暫略過
──
8. The Materiality of Informatics──重要!預計8/7讀完
9. Narrative of Artificial Life──重要!上學期林建光導讀,已讀完
10. The Semiotics of Virtuality: Mapping the Posthuman──預計8/14讀完
11. Conclusion: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Posthuman? ──重要!預計8/21讀完
related references──
Benjamin, Walter.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Its Technological Reproducibility.〞 Trans. Harry Zohn and Edmund Jephcott. Ed. Howard Eiland and Michael W. Jennings. Walter Benjamin: Selected Writings. Vol. 4. Massachusetts: Harvard UP, 2006. 251-83.
Marx, Karl. Capital: A New Abridgement. Trans. Samuel More and Edward Aveling. Ed. David McLellan. Oxford: Oxford UP, 2008.
Snow, Charles Percy. The Two Cultures.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98.
李鴻瓊。〈虛擬與真實之間──柯裕棻與陳雪的部落格與文學書寫〉。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第5屆東亞學者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台灣,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06年10月26-28日。
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城市與城市裡的人
城市像一顆心臟,需要不停地注入脈動,多人聚集的大型商圈人潮鼓噪,公車捷運在地上地下來回穿梭。風雲變色,晝夜交替。在一年又一年的光景遞嬗之中,我即將要搬到生命中的第3座城市長住──她叫做台北。
離開台中後,我所居住過的城市可以說反映出我的成長過程。7年前剛搬到花蓮時,知道自己要在台灣的後山長住,非但沒有感傷跟捨不得,反而有著一股年輕氣盛的衝動,要以離家來證明自己的成長。「花蓮的土地會黏人喔」,當時東華大學多容館的老闆這麼對我說,才是大一的我似懂非懂…4年後這句話是我心境的最佳寫照。雖然我是因為前男友才到新竹念碩士班,但老實說我知道自己也不會選擇留在花蓮的…因為我再也不是純真的孩子,土地再黏,人終究是離開了。
新竹像是一個「小大人」,她像是國三女孩,也像是高一女生,有時候覺得她像大人一樣自由,但有時候又覺得她像絆手絆腳的孩子,新竹就是給人這種半生不熟的感覺,令人又愛又恨。如今我要搬到台北了,正好也是我的人生剛進入大人的階段,台北就是一個非常非常成熟的城市。除了台中市北區,公館將會是我居住過最繁榮的地方。它既不是像壽豐鄉那樣全然的鄉下環境,也不是像交通大學附近那樣的科學園區,它是一個生活圈──有夜市,有書店,有商店,都是對我來說很重要的定點。重點是以後去gay夜店混就不用撐到天亮等第1班火車了!
往後若以公館為中心,回到台北車站有站前加州,換板南線到西門站有西門加州。如果想跑遠一點,再坐到忠孝敦化站就有忠孝加州,是我最喜歡的點。如果木柵線沒有因為內湖線被拆掉重蓋的話,大安站還有大安加州。
今天一樣去台中加州上爵士舞課,遇到1位老朋友,2人興奮得大叫,她就坐下來和我聊了一下。我們聊了一些運動的事情,說著自己最近改上了哪些人的課。她說她好想去度假,想去地中海看帥哥跟型男,我也忍不住的大聲叫好…她說我念外文很吃香,因為女生多。我覺得女生多的確不錯,因為我幾乎都可以跟女生變成很要好的朋友(如果她們沒跟我喜歡上同1個男生的話)。但是大家幾乎沒想到gay在外文系裡根本機會都是在男生身上,跟女生多一點關係都沒有啊!!!而且前幾天才跟一群同學在抱怨說沒有認識到男生啊!!!我是不是應該再加把勁啊!!!
後來去調整眼鏡,店員叫我快去找個女朋友,可以讓一成不變的生活變得不一樣。家裡樓下警衛也叮嚀我博士班要交個女朋友。去剪頭髮時設計師也不忘記提醒我該交女朋友了。每次在逢甲大學工作,遇到外文系助理,她也問我交女朋友了沒…拜託!!!我現在缺的是男朋友好嗎?!雖然我不在乎出櫃,但我也不可能當著這些各自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的面說──「喔…可是我是gay耶,所以我真的不需要女朋友」吧…
別再叫我交女朋友了!但若有不錯的gay那就介紹過來吧。
(圖片出自http://www.yangyouning.com/)
2009年7月12日 星期日
拜肌症的考掘學
在每週日去台中加州上芭蕾舞肢體訓練1個月之後,我突然覺得自己已經到了瓶頸。就如同過去對瑜珈的感覺一樣,我強烈感覺到自己需要另外一種動態運動來調劑身體。於是,今天開始我改上階梯有氧。課程開始後我立刻發現大家已經上到雙階梯有氧!我心中非常緊張,之前上單階梯的各種動作都已經會左右不分的我,居然馬上就要挑戰雙階梯…但我知道自己不能臨陣脫逃,我不能轉頭就離開,我必須嘗試後才知道自己的身體能不能做到。即使動作跟不上,我還是要盡力去做到,不怕丟臉,這才是運動的精神。
先前有一陣子,妹妹學弟一直在說想研究男同志與健身fitness之間的關係。我的第一個念頭是2004年去參加中央大學第6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中,Elon University人類學系的Anne Bolin所發表的論文──〝Testy and Docile Bodies: Her-stories of Compliance and Defiance in Women’s Bodybuilding〞。文中試圖結合60年代婦女運動和後來的女性健身,提出對女性身體美學的思辯。那是我當時(事實上也包含現在)聽過唯一有在研究健身的學者,其次相關的可能則是近來王智明所提出的體育與文化研究。
妹妹學弟提出的觀察其實並不新鮮,但是非常值得深思。男同志與健身之間的關係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早已風行許久,但似乎只有少數人在討論,也許是我才疏學淺了吧。我相信在討論男同志與健身之前,可以先討論男性與健身。2009年Men’s Uno的增刊號Men’s Body封面標榜「身材才是王道」,並以其為口號發展一系列的健身專題,從健身房的選擇,各種健身運動的簡介,到令人垂涎三尺的男模的健身技巧圖示都應有盡有。有趣的是,當中有1篇專欄讓我眼睛一亮,標題為〈Men’s Physique:東西史地看男人的形象〉。此篇專欄作者以東西方比較文化的角度分析男人的身體史,指出東方藝術如中國人物畫中,男性的身體總以一種隱晦的方式呈現,然而西方歷史自希臘羅馬時期則顯露出對完美肉體的崇拜。此篇專欄與另1篇標題文章「身材才是王道」中的內容相互呼應──「或許,你曾聽過有學者反對著迷健身,甚至認為拜肌症是一種病態」。
看到這句話的瞬間我想到過去自接觸傅柯Michel Foucault的思想以來,自己思緒中那矛盾且無解之結。談身體論述無疑會想到傅柯,Bolin所用的docile body一詞即出自傅柯的《訓誡與懲罰》Discipline and Punish一書。如同傅柯一直以來所循之考掘學archaeology路線,他觀察士兵的身體從17世紀初期所表徵的勇氣和剛猛,到18世紀晚期的變化,儼然已經成為一種馴化的符碼──士兵聽從指令行動,背後所指涉的可能是資本主義要求高效率,或是成本收益,或是系統性的組織。
傅柯區別了古典與當代權力運作模式的不同。過去,奴隸制度以體罰來控制身體行動,主人必須使用體罰來主導權力關係,但當代的權力模式則不需要體罰,而是採取馴化策略,簡單來說就是不用打就會自動聽話,成為名符其實的「機器人」〝Man-the-Machine〞。這樣的效果來自於主體對自我的要求,是傅柯所言之自我技術。馴性docility與功利utility是息息相關的,因為人在現代社會中被各種機制所衡量──會不會做事,有沒有效率,夠不夠細心,反應快不快。在上位者話才說到一半,在下位者就能應出下半句,好像舉一反三一樣。這種被馴化的身體可能出現在軍隊,修道院,學校,或是其他的機構當中。
也許健身房裡的男性身體也可被視為一種被馴化的身體,必須考掘學式地去研究──力與美的身體符碼已經變質,其背後的意義牽涉某種功利目的,可能小至符合自己/別人眼中性感的身體,大至符合健身評審以及男模公司心目中的標準…
但是我還是愛看有身材的帥哥。我自問──到底拜肌症有什麼不對?有身材的帥哥是女人跟男同志共同的目標,搞不好異性戀男人也會以帶著些許嫉妒的眼光偷瞄有身材有臉蛋的帥哥。我也承認自己作為1枚gay兒,確實也幻想過(到現在為止也都只能停留在幻想階段)若練出好身材就可以吸引到男生,也曾經在加州偷看身材好到爆炸的帥哥…這是一種對「美」的定義的反思,但其實也是一種矛盾,大約3年前我就和couple同學討論過──明明知道拜肌症有其目的性,但人類似乎就是無法擺脫那種目的性。目前為止,我能給自己跟別人的答案都是──知道自己為何這麼做的目的性,永遠比不知道來得強。也許更好的答案應該是──看個帥哥幹嘛搞得這麼複雜?自己爽就好了啊!更有可能的顛覆是──誰說男人一定要fit?不是也有圈內人喜歡肉熊嗎?但是肉熊恐怕又有身體的標準存在,誰能說得準…
結論永遠是知識泰半帶來人類許多無謂的煩惱,無知者也許才是最幸福的吧…下週日我還是會繼續上雙階梯有氧,期待自己能在去台北混之前更fit一些些。
(圖片出自http://www.badi.jp/)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藍調方塊
齊邦媛的《巨流河》一出版很快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又有個跟我爸相同背景的人了!齊邦媛出生於1924年,和我爸同年。她畢業於武漢大學外文系,後來因為戰亂一路流浪,經過北京,上海,到了南京。後來又遭逢對日抗戰,逃往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西,貴州,四川。最後,她和家人一起到了台灣。
而我爸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出生於貴州的他,聽從老師的意見,考取杭州藝專,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的貴州,到人文薈萃的杭州讀大學,師法於溥心畬和張大千。和齊邦媛一樣,父親努力地在戰亂中完成大學學業,隨後依照國民政府保護高級知識分子的政策,搭船離開中國來到台灣的高雄。但是由於爸是家裡唯一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因此全家只有他能到台灣來避難,從此便與家人分離。父親先後任教於台灣北,中,南,東部的數間中學,後來赴教育部銓敘部工作,最後才轉任至台中女中美術班,東海大學美術系與嶺東科技大學美術科。
齊邦媛在訪談中有一段令我刻骨銘心的話。訪談者轉述,齊邦媛「不解現在的人們為何能把『抗日戰爭』當成美白保養品的文宣用語、或視『流浪』為一浪漫的經驗」。齊邦媛說──「這是命運,是無可奈何之事,不可以開玩笑的。別人確實是不能了解,但這是我的一生,那樣拿來玩笑,我不太舒服」。因此,齊邦媛認為,如果有作家因為她所經驗過的那些戰亂經歷而能獲得大量的書寫題材而感到羨慕,她會說──「但你不能為了過癮而想經驗痛苦。痛苦是不能『經驗』的」。
看完訪談後我沉思許久。這可以輕鬆地說是一種generation gap,但是嚴肅地說來是現代人缺乏歷史感的警訊。父親自家鄉中國離散到台灣至今過世後仍未再踏回故土。7年前我收拾行囊,要從台中遠行至花蓮讀大學時,母親潸然淚下,父親卻淡淡地笑著,直說──「還好,還好。我以前從貴州到杭州念大學,鐵路得搭上個好幾天的」。我見過太多在城市待慣了的都市人,哪裡都嫌遠,走個不到10分鐘的路已經被定義成「遠」,殊不知住在花蓮10分鐘是行程的基本單位。台灣人再遠也遠不過《香巴拉信使》裡的郵差,送信去河洛要花上4天。再遠,也遠不過《寵兒》Beloved中Paul D與Sethe從南方一路徒步逃往北方,只為了一般人口中所謂最基本的存活。
《誠品‧學》這一期介紹了全球各個都市從倫敦,紐約,柏林,巴黎,東京,香港到台灣的地鐵跟捷運系統,是鐵道迷絕對不可錯失的專題。專題序言「世界城市軌道運輸系統大觀」更是由超級鐵道大師蘇昭旭所撰寫而成。令人欣慰的是,在介紹這些現代化的科技之際,誠品沒忘了人與自然之間所應取得的和諧與平衡,尚有列專文討論城市中開發捷運系統之弊。如同當鐵道迷們瘋狂蒐集鐵道周邊商品,或是以相機捕捉鐵道風華時,我總會想到1850年美國Fugitive Slave Law通過時,那些為了一線生機而冒險爬鐵軌逃命的黑人。諷刺的是,伴隨鐵路及相關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竟是美國的進步與所謂的文明世界,然而各種代表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從船隻到鐵路,甚至後來的飛機,早都沾上殖民者殘忍的血手印。
那種驚險且痛苦的經驗,在裴克Houston A. Baker的論述中轉為強烈的生命力。如果齊邦媛說痛苦是不能經驗的,那正是裴克的「藍調方塊」the matrix as blues所主張的──「當我們把藍調視為理解文化的重要基礎時,浮現眼前的常是那在鐵路會車站把壓迫的創痛轉換成活力無窮的節奏律動的黑人藍調歌手。會車站代表了短暫與無常,當地羈留者多是旅人──只作短暫停留即各奔天涯的一群人」(陳春燕譯)。
從藍調方塊到精神活動spirit work,裴克拒絕把黑人的表現文化Afro-American expression視為離散經驗的再現representation,因為生命的無常與痛苦是不可能如此被經驗的,至少不能被視為已死的經驗。所以,當藍調本身開始表現時即等同於開始經驗the experiencing of experience,它就是經驗自身,永遠都在流動,以各種可能性呈現。因此,裴克相信藍調歌手其實是扮演著翻譯者的角色,將那些若隱若現的經驗都翻譯出來。
那些已經離散,或正在離散,或將要離散的人們,也許正站在月台的某一處,他們知道踏上那節車廂之後也許就不會再回去了,就要永遠沿著鐵道平行流浪,不知將往滄桑或將見光明。像為戰亂所逼的齊邦媛,或是當初因為白人私欲而被綁架至西方世界的非洲黑人,或是,我的父親。
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飯局/課表更新版
天亮了的城市裡充滿人力的脈動,各行各業都努力的顧好自己的本分,人們認真勞動的那一刻起就幫這城市上緊發條,打造一個有規律的生活環境。從大學到碩士班,我體驗過愜意的後山生活,也目睹風城裡那些穿著西裝套裝的勞碌竹科上班族,而博士班的生活圈就要移到台北市了。在鹿鳴堂吃了1粒5元的水餃,不敢相信校內的價位竟然只能憑學生證打一點小折(再說我連學生證都還沒拿到),過去在東華讀書時,志學街上的惠臨小吃1粒水餃不過才2元,在我出生的台中市,走出家門轉角處還有1元半的水餃,只是我沒嘗試過,畢竟價錢也可能決定麵皮q度或內餡多寡。
我穿越椰林大道,前往總圖書館應徵時薪110元的工作,館員卻在面試時跟我說,我出去找家教待遇都還比這裡好,但問題是我喜愛這份工作超越金錢所能衡量,資本主義的思考邏輯真是無孔不入…不知道自己將來在台北生活會是如何,會擔心將來在台大的學業,也會擔心生活開銷,但是心裡還是有那麼一點雀躍。25歲的我要在台北住上好一陣子,那會是什麼樣的生活呢,我想。
在妹妹學弟家住了一晚,今天趕往新竹,回到交大找建國,繼續處理碩士論文的後續程序。今天的飯局突然讓我覺得自己不太像研究生,反而像是跟一位尊敬的朋友一起吃飯──這就是我一直嚮往著的那種指導關係。我們一起檢討了過去1年來合作的關係,而我也明白自己對文本必須更小心。說實在,一個文學碩士還必須被醬提醒是很糟糕的事情,但是我真心希望自己在博士班能夠更嚴謹的訓練自己。和建國談了一下博士論文的想法,他也給了我一些修課跟撰寫上的建議。我就要成為一個博士生了,好像應該要當個很認真的人,因為這個城市裡充滿著在自己的本分中認真的人,但偏偏我好像並不是個很認真的人…
跟幾位學弟妹聊了聊,走在午後烈陽下,其實我也有點喜歡交大。真奇怪。
趁著去應徵總圖工讀生之前,到系辦看了一下完整的紙本課表。畢竟時間對我來說很重要。現在的我必須避開幫蕭立君工讀當TA的時間,也就是每週二的大一英文,在789節。到目前為止,課程已經有些異動。19世紀後期美國小說停開了。有2門選修課程只限博士班──
列維納斯與西方倫理學傳統/唐格理/限博士班
慾望辯證與戲中戲專題研究/沈志中/限博士班,專導
烏托邦專題/張惠娟/二234
索緒爾與批評論述/簡瑞碧/五678
維多利亞小說與物質文化/李紀舍/三234
愛情與慾望/沈志中/三234
後殖民理論:批判性導讀/蕭立君/二@56
當代英國小說/李有成/一234
索佛克勒斯的安蒂岡妮/范吉歐/四234
美國生態文學/林耀福/二789
莎士比亞跨文化專題研究/雷碧琦/五678
愛爾蘭劇場:國族與全球化/高維泓/一@56
法國文學名著選讀/一34二34
德國文學名著選讀/三234
西班牙文學名著選讀/一@56
翻譯研究/馬耀民/二567
當代西班牙文化/二34五34
拉丁文學專題三:奧維德/康華倫/一34四34
那下學期每週五下午就來上課吧!2點20分到5點20分真是個適合研讀理論的時間,課上完後腦袋消化一下就換肚子可以裝東西了…不過Saussure到底是1學期還是1年呢?每次理論課只上1學期就結束了好可惜,除非能像劉紀蕙那樣每學期開。Levinas的時間好像還沒確定…真心希望不會跟法文二上衝堂啊!!!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瘋狂的賽車──另類的異國情調
鐵道迷認為,全球化雖然有規格化standardization的危險,但是在地化localization的同中求異正是對抗資本主義霸權的利器。寧浩明白拍電影的規則,再怎麼耍酷也必須符合市場原則。《瘋狂的石頭》拍得有個性,也不失其廣大的觀眾票房,這就是寧浩拍的電影。2008年的《瘋狂的賽車》也是如此。
《瘋狂的賽車》若擺入華語電影的脈絡裡來看,可以從最近一陣子在台灣很夯的口號,就是與在地化息息相關的「本土化」談起。這個口號本身的意識形態囊括了很多面向,最明顯的就是「去中國化」。本土化是主張強調台灣的特色,發展出屬於台灣自己的文化。因此,許多本土電視劇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早期從以鄉土家庭為取向的《鳥來伯與十三姨》,到陳昭榮演出一系列的集團家庭劇如《台灣阿誠》,《台灣霹靂火》跟《台灣龍捲風》,後來還有《天下第一味》跟《娘家》,都是台灣試圖發展本土化的文化現象。似乎這些黑道對槓,婆媳衝突…等,都屬於台灣人的集體記憶。
寧浩《瘋狂的賽車》就加入了醬的集體記憶──罵髒話耍狠,台味很濃的黑道老大。《瘋狂的賽車》將此集體記憶轉換為中國電影裡的主題,有如一種另類的異國情調。《瘋狂的賽車》和《瘋狂的石頭》一樣具有語言上的混雜性,而台灣的觀影者這一次應該會有格外熟悉的感受,因為當戎祥飾演的台灣黑道烏龍幫大哥東海跟他的小弟們出場時,背景音樂是熟悉的台語歌曲。而九孔飾演的李法拉則是娶了大陸妹,但又是怕太太俱樂部的台灣分會成員,因此雇用王雙寶和巴多要暗殺太太,沒想到半路殺出了黃渤飾演的耿浩…承襲《瘋狂的石頭》中多主線的敘事模式,雖然《瘋狂的石頭》在香港票房受挫,但鐵道迷相信《瘋狂的賽車》應該能吸納眾多來自台灣觀影者的票房,更符合寧浩拍電影的原則──把觀眾帶回市場的電影。
華語電影史中,兩岸三地影星合作早有先例。不管是第5代導演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裡頭有周潤發,劉燁,鞏俐,周杰倫,或是第6代導演馮小剛的《天下無賊》,由劉德華,葛優以及劉若英等人演出,都展現了華語電影中語言的多元與歧異性。這是華語電影的特色與前景,也是值得討論的文化現象。在馮小剛的新電影《非誠勿擾》中,一樣有中國與台灣的跨國合作。
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瘋狂的石頭──在地化的同中求異
相較於李楊在《盲井》中以社會寫實觀點處理中國工人階級的苦難掙扎,賈樟柯的《二十四城記》戲耍歷史再現,不受既有印象與外在環境的箝制,以他自己的方式讓工人自己說話,同時也以他自己的方式看工人說話。而寧浩2005年的電影《瘋狂的石頭》,則是以黑色幽默處理中國工人受資本主義的壓迫,同時也揶揄了好萊塢的類型電影如Mission Impossible,Spider Man等,是一部精采有內容的商業電影。
插播──天啊!昨天上午11點鐵道迷又看到張心宇播報新聞了!整個目不轉睛地看了45分鐘的中天新聞,張心宇真的好帥啊!整個好想抱他一下。鐵道迷將來要努力認識醬的男生然後跟他交往啊!!!
但《瘋狂的石頭》也不能單純被視為商業電影。電影的背景是述說一群工廠工人在拆除公廁時,赫然發現一枚價值連城的玉石。廠長謝千里將其放在展覽廳中公開展示賺取利益,工人包世宏尚不知工廠已經瀕臨被併吞的邊緣,聯合數人共同維護玉石安全,一心相信玉石展覽的營收能拯救工廠。在此同時,另外2組人馬早已經覬覦玉石,一場真假玉石相互調包的混戰就此展開…這就是這部電影的最主要敘事,但寧浩利用剪接交錯時空,鋪陳一場亂中有序,小人物的眾聲喧嘩。
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的寧浩,在訪談中表示自己深受英國導演蓋里奇Guy Ritchie與美國導演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tino的影響。在西方電影美學的薰陶之下,寧浩以四川方言穿插粵語,創造中國黑色喜劇電影的獨特性,展現中國性下分歧且多元的語言混雜hybridity,而這種語言混雜在2007年的《瘋狂的賽車》中則更為明顯。
從電影形式上來看,《瘋狂的石頭》本身是一種對電影可塑性的挑戰。法國哲學家德勒茲Gilles Deleuze相信電影就是一種哲學,而在他的電影理論中,理解電影就是理解現代思潮。《瘋狂的石頭》一反傳統的敘事電影,打破線性的單向故事發展,表現出一種反叛的氣勢,扣合住電影中這些個性鮮明的角色。但在電影主題上,諷刺這些角色的黑色幽默看似壓住了這一種反叛氣勢,彰顯這些人不過也只是掙扎求生的小人物,其實正是寧浩拍電影所想表達的一種思考。回到歐陽江河的提問──「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其電影文化會不會完全被商業電影統治?」。
鐵道迷認為,全球化雖然有規格化standardization的危險,但是在地化localization的同中求異正是對抗資本主義霸權的利器。對於《瘋狂的石頭》,寧浩在訪談中表示──「我想對工業體制進行探索,因為要拍工業電影就必須要尊重工業流程。我發現工業本身千瘡百孔。電影工業不容樂觀。如果我們還要走牆外開花牆裡香的路線那是對工業不負責任。我呼籲老中青導演都拍點能把觀眾帶回市場的電影」。
寧浩明白拍電影的規則,再怎麼耍酷也必須符合市場原則。《瘋狂的石頭》拍得有個性,也不失其廣大的觀眾票房,這就是寧浩拍的電影。2007年的《瘋狂的賽車》也是如此。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二十四城記──感嘆那逝去的歷史靈光
影評前先來個廣告──鐵道迷的老師林建國之前讓交通大學外文系研究生翻譯的摘要已經刊在2009年1─3月的《電影欣賞學刊》(Film Appreciation Academic Journal)裡了喔!香港大學陳劍梅(Kim Mui E. Chan)老師的摘要初稿就是鐵道迷翻譯的。今天看到摘要刊出來,鐵道迷整個超開心!題目是〈視覺文化的轉變之於後現代漫遊者的空間經驗:MMORGs對於當代華語電影的衝擊〉,鐵道迷所翻譯的摘要在第188到189頁。無論如何,大家一起來做電影研究吧!鐵道迷本人願意打頭陣喔XD
至於《電影欣賞》(Film Appreciation Journal),下一期是令人期待的賈樟柯專題。賈樟柯的名字在2007年出現在牛津大學出版社的《中國獨立電影》(On the Edge: Chinese Independent Cinema)之中,而歐陽江河更指出,以賈樟柯為首的這一群導演「出現的另一個背景,是近幾年迅速興旺起來的中國商業電影」。確實,賈樟柯的電影某方面是結合了電影美學與商業成份。粗略地說,電影美學是在學術或獎項評審上的考量。商業成份則是觀眾跟票房上的考量。《二十四城記》並不是紀錄片,而是劇情片,這正是這部電影耐人尋味之處。今年4月,賈樟柯和山東畫報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國工人訪談錄:二十四城記》。當然,這部訪談錄的誕生正是源自於他2008年的電影──《二十四城記》。
作為賈影迷,鐵道迷相信《二十四城記》是令人興奮的作品。從《小武》中的小偷,《任逍遙》裡失業的少年,到《二十四城記》中被迫解雇的成發集團工人,《二十四城記》打破真實/虛構,讓記憶走入影像之中。呂麗萍,陳建斌,陳冲跟趙濤化身420廠的工人,訴說虛構的故事。而虛構的故事穿插於真實的歷史之中,頗有畫龍點睛之效──歷史本身就是故事。如同賈樟柯自己所言──「所謂客觀、絕對真實是不存在的。所謂真實是真實感…」。這部電影就是賈樟柯的新嘗試。
而從電影研究的觀點來看,鐵道迷認為《二十四城記》標示著中國電影的新主題──工人的沉默。鐵道迷一直著迷於賈樟柯的電影美學/哲學,且相信其理念與思維相當貼近於某些歐陸思想家。在《任逍遙》的訪談中,賈樟柯曾表示──「高達Jean-Luc Godard說有聲電影發現了沉默,我認為鏡頭的連續轉動發現了沉默」。同樣的主題在《二十四城記》中更上一層樓,扣合再現representation處理了工人的沉默。「每一次訪談快要結束的時候,都伴隨著很常時間的沉默」。賈樟柯在訪談錄中表示。「可能那些沉默才是最重要的」。
鐵道迷認為,賈樟柯透過電影所要討論的,其實是電影的本質問題。如何透過電影但不落言詮representing the unspeakable,正是身為導演永恆的難題。相較於李楊在《盲井》中以社會寫實觀點處理中國工人階級的苦難掙扎,賈樟柯的《二十四城記》戲耍歷史再現,不受既有印象與外在環境的箝制,以他自己的方式讓工人自己說話,同時也以他自己的方式看工人說話。觀影者在電影散場之際,不會只記得中國的工人們說自己有多勞累多辛苦,也會在二十四城落成時感嘆那逝去的歷史靈光,並在心頭烙下工人的沉默。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社團生活
大學時期應該是玩社團的黃金時期,但是我覺得我個人剛好相反,是到念了碩士班才開始有穩定的社團生活的。以前東華大學的社團在我念書時期,多集中於多容館。先概述一下我參加過的社團──熱舞社爵士舞組,中友會,跟MOTSS社。爵士舞只去過幾次,中友會其次久,最久的就是MOTSS社了。我還主辦過2次MOTSS社男生部份的版聚,以及參加過六色影展。
東華最盛的社團莫過於熱舞社,每次三校聯合舞展(東華,花師,慈濟…當然現在前2校已經是同1校了,為壽豐校區跟美崙校區)的盛況空前無人不曉。還有慈青社也是很受女生歡迎的社。不過當時的我,對於社團經驗是蠻沮喪的,因為總覺得熱門社團都沒有我能發展的空間。
一直到考上交通大學之後,我就興沖沖地開始調查社團,跑過幾個社之後,我才真正找到自己覺得有趣的社團。交大的社團主要在活動中心,有些社辦裡頭居然還有冷氣,相當高級。我參加過的社團如下──生態社,撞球社,鐵道研究社跟瑜珈社。生態社我只因為夜遊清大後山的活動而去過1次。不過大家對自然生態的知識都很強,還有人能背出植物學名,超屌。撞球社是因為找不到球咖所以參加的,我的碩士班同學居然沒有任何人會打撞球,但是撞球社我也只去過1次。鐵道社更棒,每個人甚至還有自己對鐵道的研究專長,比如說車廂型號,鐵軌型號及其發展史,或是環島旅行等等。我參加最久的是瑜珈社,前後共待了1年多,而且交大的瑜珈社整個規模非常壯大,連暑期都能開設社課。交大瑜珈社真的改變了我很多很多…讓我明白除了讀書做研究之外,如何去了解和探索自我是更重要的。很想念畹玉老師,還有痞痞的帥班長…
不過交大的同志社風氣比較低迷,雖然gay兒們不少但是都以潛水居多…不然交大清大男孩這麼多同志運動應該是可以辦得有聲有色的啊!
今天稍微調查了一下台灣大學的社團,很興奮地發現台大有火車社跟大陸問題研究社。火車社真的是充滿熱情的社團呢!才剛在批踢踢上自介就有人回我了!喜歡鐵道的孩子果然都是熱情又有衝勁的人啊!開學後就去火車社跟大陸問題研究社晃晃吧!大概也會去同志社gaychat看看囉…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2009年6月30日 星期二
沒那麼難,可能也沒什麼兩樣
我也恨過人,但是不至於恨到骨子裡。常聽人家提到「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還是反過來?不知是從哪部文學作品中出來的句子),也許是有道理吧。
今天就跟1個我曾恨過的男孩聊了msn,他又主動的丟了我。
那是在我分手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療傷,覺得可以再勇敢追求愛情的開始。新竹。在我的床上睡過的男人屈指可數,說好聽是我比較專情,說難聽是我男人緣太差。花蓮的床上只睡過我前b。台中的床上睡過我喜歡的男人,但也包括今天這個丟我msn的男生。新竹的床上則是0位。我一輩子都忘不了那個深夜,我選擇對他付出我的關心,但沒想到當晚我卻必須在半夜爬上我媽的床,告訴她──「媽…今晚我想跟妳睡」。我想我已經不恨他了。在msn往返的字裡行間,我覺得自己又跟1年前不一樣了,有點像Virginia Woolf領悟了自己憎恨professor X是不好的當下一樣。也許,我跟那男孩也有過一樣的衝動,只是我沒有機會,或是我壓抑。或許,我心裡跟他沒有什麼兩樣。
恨一個人不難,但是愛一個人很難。聽過小宇的「沒那麼難」之後,我對愛情的感慨就如潮水湧上心頭──「想要愛一個人沒那麼難/只要你好看…想要恨一個人沒那麼難/只要你夠爛」。放下了恨才能再愛,雖然再愛需要勇氣,甚至還需要另一份勇氣來讓自己恢復原本已失去的勇氣。
最近聽說圈圈分手了。剛開始聽見我當然是很詫異,但是幾秒鐘之後我就以平靜的心情接受了這個事實。我跟前b在一起交往3年8個月也是照樣分手。牽過的手,吻過的唇,深夜裡醒來那盯著看的臉孔終究還是褪了色,一起騎過的台9線也不過只是回憶。圈圈擔心他的分手事件會讓他的故事留下汙點,因此他在部落格上說──「關於這件事大家可以出言關心,也可以咒罵我出書騙錢,只是我可能無力回應了」。
如果會這麼想的人那就是太辜負圈圈了。身為圈圈的忠實讀者,應該都知道,從《伯母好!我是你兒子的男朋友》到《櫃子裡的彩虹》,圈圈想說的故事不僅僅是愛情的甜,也有其中的苦,尤其是第2本。這就是生命,也是英國浪漫詩人濟慈John Keat在〝Ode to a Nightingale〞的感知。我想這就是「浪漫」romantic這1詞在中文裡的盲點。圈圈的筆風正如浪漫詩人一樣是甘中帶澀的,但是又不失其對生命的堅定信念。
雖然我常常在朋友之間說到哪個帥哥令人垂涎三尺,或是我好喜歡哪一個男生之類的,但是我對愛情的態度其實是很認真的。在希望圈圈能早日開心之餘,我也期許自己未來的愛情之路能夠更順利美好…今天跟一個圈內朋友抱怨,因為自己實在為搬去台北的事情感到煩心。結果朋友說──「其實不管搬到哪,你只是需要1個男人吧」。沒錯啊!我是真的很需要1個男人。如果身邊有男人,那真的搬到天涯海角我都願意。可是他在哪裡呢?還不知道。害我只能看BelAmi跟Beast系列解悶啊!
話說好久沒看到中天的帥哥主播張心宇了啊!看他播報新聞真的是目不轉睛啊!簡直是男人中的極品(羞)。希望明天起床吃早餐,去逢甲大學上班前能看到張心宇播報新聞啊!醬我心情一定會超好!
2009年6月28日 星期日
交通大學畢業典禮/981新課程
然後更棒的是今天透過朋友得知了下學期的新課程!很開心!從大學時期以來,每學期最開心的就是期待新課程,因為那象徵著舊的結束,也是標示著新的開始。下學期我想修6學分…
莎士比亞跨文化專題/雷碧琦
索緒爾與批評論述一/簡瑞碧
論愛情/沈志中
索福克勒斯的安蒂岡妮/范吉歐
愛爾蘭劇場:國族與全球化/高維泓
後殖民理論:批判性之導讀/蕭立君
當代英國小說/李有成
烏托邦文學/張惠娟
維多利亞小說與物質文化/李紀舍
19世紀後期美國小說/李欣穎
奧維德/康華倫
神曲與彌爾頓失樂園/康華倫
法國文學名著選讀/陳維玲
修Saussure應該不錯…也許有機會可以重新閱讀一些結構主義的東西,而且有「一」應該就會有「二」吧?比較想修有連貫性的理論專題。若是文本課的話當代英國小說跟維多利亞小說一起修好像也不錯。不過系上到底會不會開比較文學方法啊…
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外文系小畢典/電影研究的未來
中午收到外文系助理的e-mail,說27號畢業典禮當天下午2點到4點在外文系電影館會舉辦小畢典,畢業生將會由指導教授親自撥穗耶!我覺得好棒喔!好期待林建國幫我撥碩士帽穗的時刻喔!接著還有豪華的畢業下午茶會喔!
自從上週四徐詩思的「新」美國研究結束之後,我就開始過著每天像暑假一樣的生活,幾乎天天都跑出去玩。謝謝老師願意讓我抽碩士論文的其中1章抵做期末報告,真的省了我一番工夫,我想也是給畢業生的優惠吧。徐詩思會是我碩士論文acknowledgement裡寫到的其中1位老師,到時候我也想送1本碩士論文給她。
──
昨天晚上一口氣跟媽媽去新光三越看了3部電影,從下午5點看到晚上11點,整個爽!3部電影都是這次兩岸電影展選的中國電影,包括馮小剛的《非誠勿擾》,寧浩的《瘋狂的賽車》,以及俞鐘的《香巴拉信使》。看完之後,我真替台灣電影感到一絲憂心。事實上我個人覺得昨天晚上放映的這3部中國電影都非常優秀,而且與我看過的台灣電影比較過後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藝術作品不好論斷優劣,然而在主題呈現上中國電影比起台灣電影確實略勝一籌。
先去掉《香巴拉信使》,若同時看《非誠勿擾》,《江北好人》與台灣導演魏德聖的《海角七號》,同樣是以異性戀的愛情故事為主軸,《非誠勿擾》打破典型的羅曼史公式,也戳破了刻版印象,點出最浪漫的人其實才最實際;《江北好人》可歸類為通俗電影,但其將愛情的爆點埋的幾近完美,而羅曼史公式的主線也不至於把整部電影的「好人」主題蓋過;《海角七號》則是疊合2段不同時空的愛情故事,拉出台灣過去被殖民的歷史與現在文化揉雜的特色,是台灣電影跨出視野的一大步。寧浩《瘋狂的賽車》側重於電影美學的表現,對於敘事exegesis鋪陳下了極大的功夫,技巧上不會輸給台灣導演鄭有傑的《一年之初》。我認為,台灣電影目前可以再嘗試的空間,正是《香巴拉信使》。當然,我不是說我們應該去模仿人家拍的電影,而是應該想想台灣人還有些什麼能拍,還能找到什麼有創意的主題,還能說出哪些好的故事來感動大家。
我的憂心或許早已是多餘,拯救台灣電影的口號我們早已不知聽過了多少次。我自己一再強調,台灣電影在全球化影響下拼文化工業的績效之餘,學院裡的學者與研究人員更應該主動出擊和藝術工作者合作,才更能達成國際化的目標。因為,從事電影研究的學者也有可能以台灣電影為例撰寫論文或專書,結合當前學術圈中討論的脈動,或是輔以重要議題,進而在國際研討會上發表,或是出版於學術期刊上。如此一來,這電影的曝光率與討論程度多少也都會提高。
今天晚上還有最後1部《塔鋪》要看,希望不要下雨啊!我跟媽媽要先去逢甲逛夜市啊!
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新生影評卡位戰
今天鐵道迷想來整理一下手邊常用的幾本電影研究的書籍,順便讓自己「回鍋」一下書寫電影評論的fu。上一次寫電影評論居然是3月在中山大學發表論文的事情了呢!好希望大家能夠一起來研究電影喔(滾)。
鐵道迷所買的第1本電影研究書籍就叫An Introduction to Film Studies,由Jill Nelmes所編輯。當時深受前東華大學英美系老師Simon的影響,決定在他開的德勒茲式美學課堂上的期末報告寫電影研究。這本書深得鐵道迷心的原因就是圖片很多…沒有啦,是內容很廣,適合入門者閱讀。除了有簡易的電影史介紹,還有電影批評的入門方法,以及各種類型電影的說明,並輔以電影分析的case study,比較有一般觀眾常見的電影。鐵道迷手邊這本書是第3版的,現在已經有最新的第4版,由Routledge所出版。
第2本鐵道迷相信是各大學電影課程的常用書籍,也就是Timothy Corrigan的A Short Guide to Writing about Film,已經出到第7版真的是嚇到鐵道迷本人了。這本書已經是觀影者預備寫電影評論時所能使用的工具書了,主要在講述電影評論在結構上,風格上,與格式上的重點。第3本是較為專業的電影評論專書,是由Norton所出版的Film Analysis。當中收錄學者對經典電影的評論,如Vitorrio De Sica的Bicycle Thieves,Francois Truffaut的The 400 Blows,Stanley Kubrick的2001: A Space Odyssey等等,偏向學術型的專書。
第4本是最近鐵道迷才開始感興趣的方向,也就是文學改編之電影研究──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Literature on Screen。對於外文系本科學生來說,這是切入電影研究的一種可能方向,也是能結合文學研究與電影研究的路線之一。在華文學界裡,類似的專書有李歐梵的《睇色,戒:文學,電影,歷史》,當中對張愛玲的原著小說與李安的改編電影有細膩的辯證與爬梳研究。
待禮拜二看完這次台中場的影展,就選出電影開始努力的寫影評吧(綁頭巾)。30號截止,有首獎,二獎,三獎跟ptt鄉民特別獎XDDD。
2009年6月21日 星期日
清華大學畢業典禮
搬回台中寫論文後,已經有數月未踏入清大,期間頂多申請台聯大系統的借書,也都是線上程序。對清大的記憶總是離不開借書,修課跟走超多的路。以往修課時,要參考比較傳統型的文學研究書籍總要到清大的人社分館才借得到,而那邊文學類的書其實也比較齊。交大的館藏優勢則是在於當代文學與文化理論,以及電影研究。清大的校園風格跟交大也完全不一樣,當然,學生的fu也是差很多的。數次,在各種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人,穿越交清小徑(在清大校內的路標寫的是清交小徑,但其實是同樣的路),來回交清二校。若從交大人社二館出發,得先穿過浩然圖書館,科學二館,跟綜合體育館。過了交清小徑後,是清大的仁齋,義齋。那是我交大3年記憶裡的一部分。
3年裡共有2次到清大修課的經驗,一次是哲研所的詮釋學,一次是外語所的重讀/重寫維多利亞文學。有一陣子對我來說,去清大上課其實跟去交大上課差不多,因為碩二時我住在金城一路,從家門出發,買完早餐後,轉向左騎約5分鐘就可以到交大了,轉向右騎約3分鐘能到清大,但是要去的定點就是天差地別了。到了交大停好車後我步行約3分鐘就能到人社二館,但是到了清大停好車後,要爬上人社院就是另一番工夫了,因為它可是位在遙遠的那一頭,總得走過那段蕭瑟的楓林小徑。
想想,即使我再怎麼厭惡新竹,總還是有留下一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回憶吧…
趁著化學系小畢典要開始之前,表弟在準備畢業生致詞之際,我跑去蘇格貓底隨便晃了晃,那裡常在晚上放藝術電影,還有一些二手書。順便去總圖借了On Chesil Beach的中譯本,只為了李有成的1篇中文導讀。下禮拜六換交通大學的畢業典禮囉!晚上8點半準時在行政大樓前有超豪華的畢業煙火施放!!!而屆時我也已經結束碩士學位考試了,希望一切順利!!!
禮拜五收到師大的成績單了,各細目如下──
口試(25%)/原始成績86.00/計算後成績21.50
文學理論(20%)/原始成績58.00/計算後成績11.60
英美文學研究(20%)/原始成績49.00/計算後成績9.80
審查(35%)/原始成績87.5/計算後成績30.63
總分73.53/正取標準73.53
所以,就醬正正好切到我本人的同分成績…希望今天一整天都不要下雨,下午Medievalist同學來台中,晚上則是要跟媽媽去新光三越看電影啊!!!
2009年6月18日 星期四
0.76分/爆米花男生
審查(35%)/原始成績81.60/比例成績28.56
口試(30%)/原始成績79.40/比例成績23.82
筆試(35%)/原始成績52.50/比例成績18.38
西洋文學理論與批評70.00
英美文學史35.00
考試總分70.76/錄取最低分數70.00
天啊!我只差0.76分就要落榜了,而且甚至我當時筆試如果再掉2.5分以上我就會喪失口試資格了!
不過既然考上了,以後就是新天地可以自由發揮了!希望我博士班會比現在更認真…目前還沒有看到台大98學年度第1學期的課程,不過我是蠻期待的。如果李有成有開當代英國小說,那我就修這門課。如果有純理論課更棒!
今天去加州上完jazz之後去一中二街的爆米花店晃了一下,之前經過這間店總是大排長龍到不可思議!到底爆出來的米花是有多好吃!有一次試圖要排隊,但是實在是太長了,還聽到前面的女生說──「這家爆米花店的男生好帥」。所以有一次我跟媽媽趁著下午就去買,很快就排到了。在爆米花的男生是個高個子,黝黑的皮膚襯托著機器裡裹著黃金色油亮的爆米花。
看帥哥真好!!!重點是我真的太久沒跟男生好好交往了…這次考博士班我得到1個重要的感想──如果夢想可以等上5年,那麼戀愛也是一樣的。最後再讓我引用yahoo奇摩專欄作家圈圈的名言來勉勵自己──「請再努力一點,去成就一個美好的自我,以期待愛情的某一天突然來到!」
2009年6月17日 星期三
第3與第4間戰果出爐
13人報考,1人缺考/8人進口試/簡章核定名額6人/正取6,未不足額錄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博士班
8人報考,0人缺考/8人進口試(無筆試門檻,須檢附英檢成績證明)/簡章核定名額6人/正取4,不足額錄取共4名
天啊!!!在1天之內有2間博士班放榜真的需要很強的心臟…早上到逢甲大學上班,一進助理室就跟學姐一邊守在電腦前,一邊登記女性作家選讀的成績。突然才快10點學姐跟我就看著電腦螢幕大叫!天啊放榜了…台大讓我抓到正取第6名,沒有不足額錄取真的算我幸運。師大就超恐怖!!!就在我跟學姐結束本日工作,要離開助理室之際,師大居然也偷吃步放榜了!本來說是17號的啊!正取4整個有驚險到,因為他們不足額錄取,最後就只剛好錄取4名博士生啊!!!
總之我是台大師大雙墊底,而師大小帥哥是台大師大雙榜首…現在就等2間學校的成績單寄來後,好好瞭解一下自己各細目的應考狀況了!我希望將來我博士班能認識更多學術掛的人啊!放榜完畢心情有開心到,同時也祝福所有考博士班的人喔!
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拍碩士服照去囉!
因為已經拿到碩士服,也確定可以參加畢業典禮,所以我已經假設我能順利拿到碩士學位了,雖然我的學位考試是在25號…文學碩士多了1條披肩,披肩是很單純的白色,然後帽穗也是白色的。27號是交通大學的畢業典禮,真開心我能趕在畢業典禮之前就結束學位考試,醬子fu才是對的嘛(菸)。聽說晚上在行政大樓前有超華麗的煙火秀喔!!!不過…因為我們班只有我1個人畢業,所以當天大概都不會看到我們班的其他人了吧。
昨天圈圈到逢甲商圈替自己的品牌yume站台,他跟他男朋友章魚,還有作家朋友H也都來了。我一從加州上完bodyjam就衝回家洗澡換衣服,然後又衝到逢甲啊!在那邊跟他小聊了一下,天啊我好開心!他問我考試考得如何,我說我有可能要繼續讀博士班,他說醬很酷!哈哈開心死了(滾)。但我不好意思跟他說輔大比較文學所已經考上了,因為還有2間沒放榜,想說等到最後塵埃落定了再跟他說…圈圈真棒!一步步實現了他的夢想,我也要勇敢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我覺得圈圈就是屬於夢想能跟工作結合的人,也就是設計銀飾跟出版自己的插圖繪本。夢想能跟工作結合真的是很棒的事情喔!我也想像圈圈一樣,朝這個目標前進(遠目)。
話說輔大的成績單已經收到啦──
資料審查/分數83.00/乘以30%
文學概論/分數85.00/乘以20%
英語閱讀能力/分數82.00/乘以10%
口試/分數84.00(最低錄取標準70.00)/乘以40%
各科加總後乘以4總成績334.80/最低錄取標準300.00
明天台大,後天師大就要放榜啦(躲)。
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
Tropic Thunder──後現代諧星
結果晚上時而大時而小的陣雨還是掃了鐵道迷和敢死隊媽咪衝電影院看Night at the Museum續集的念頭。一氣之下,我們吃完麵就跑去租了一樣是由班史提勒Ben Stiller本人演出並執導的《開麥拉驚魂》Tropic Thunder。
Tropic Thunder是1部很經典的電影,熟知好萊塢類型電影的影迷可能會因為許多橋段而會心一笑,比如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所飾演的角色在電影中就諷刺了許多影星演出的智障。更耐人尋味的是,此部電影本身就是對戰爭類型電影的嘲諷。
電影一開始就不是單純的敘事,字幕提醒了觀眾,接下來即將要呈現一群人正以1名越戰士兵四葉Four Leaf的回憶錄為腳本,拍攝一部戰爭電影。電影畫面旋即出現人物與場景,在激戰中觀眾也許會感到一絲絲的詭異,因為嚴肅的戰爭電影中不應該有血噴的誇張到像特效太認真,也不應該會有肚破腸流的人說著「這是我的腸子」。然後觀眾很快就看到劇組拍攝的過程,以後設meta-的方式重組電影敘事,猶如楚浮Francois Truffaut的經典《日以作夜》La Nuit Americaine中的場景一般。更妙的是,嚴肅的戰爭電影中似乎不該有Ben Stiller或是傑克布萊克Jack Black這些典型的諧星出現,這就是這部電影最有力的出發點。
因此,Ben Stiller就有如皮藍德婁Luigi Pirandello《6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Six Characters in Search of an Author中的角色一般,努力地試圖在註定不會有好結局的戰爭電影中奮力演出,後來卻諷刺地因為原本被定型的丑角而在越共的手裡存活。然而,導演卻意外死於劇本之外的真實情節,被越共所埋下的地雷炸死。以巴特Roland Barthes所言之「作者已死」來形容,這象徵了後現代主義急欲抗拒詮釋主權的動機,然而故事的成立終究需要作者──電影裡的導演掛了,電影之外的導演Ben Stiller自己導演了自己,也以詼諧的態度揶揄了自己身為諧星的身分。而最後的爆點就在Nick Nolte所飾演的Four Leaf這個角色身上──原來連劇本所改編的真實故事都是虛構的。
Tropic Thunder帶著不至於極端過份的諷刺氛圍,很到位地達成了自我省視self-reflexivity的效果,而後現代的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與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所預期的也正是如此。自己知道自己是因為搞笑而紅的,總比不知道自己就是因為搞笑而爆紅,更加具有主體性──我知道我是諧星,所以我很紅。這一群後現代諧星可以自嘲自己因為當諧星而紅,就是更高招也更爽朗的態度了。
p.s.不覺得其實Ben Stiller也算蠻帥氣的男人嗎?鐵道迷覺得他不錯迷人…
2009年6月13日 星期六
下雨的午後
下午接到阿姨的電話,恭喜我考上輔大博士班。考上博士班當然很高興,不過我的心情卻是異常的平靜。結束了1個階段,另1個階段又要開始了。如果我去念輔大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班,那我博士論文大概就想寫賈樟柯,當代中國電影與電影理論了吧…
前b說他前陣子剛從日本去發表論文回來。我覺得他是一個生產力很固定的博士生,每學期總會看到或聽說他到各處去發表論文。對於研究生來說,從事學術研究是很重要的,不僅是一個從input到output的過程,也是把自身腦袋裡的封閉性思考轉而成為開放性討論的方式,我想所謂不能閉門造車應該就是這個意思。以後讀博士班,我也要成為一個很有活力的博士生,然後努力地吸收並生產知識!
希望晚上雨會停,我才能跟媽媽去逢甲夜市吃東西,然後去新光三越逛街看《博物館驚魂夜2》啊啊啊!!!
2009年6月12日 星期五
第2間戰果出爐
10人報考,0人缺考/7人進口試/簡章核定名額6人/正取4,未不足額錄取
昨天上完「新」美國研究回來後一樣很累,下午台中已經開始下雨,但我晚上依然冒雨去上了A-Ben的爵士舞課。洗完澡,聊了msn,早早便睡了。今天一大早起床,和母親一起吃了早餐,她出門教書,我進房間做學位考試要發表的投影片。我們心裡都有默契──今天輔大博士班要放榜!10點整果然準時就榜示錄取名單啦!我在自己的房間裡獨自知曉了結果,正取4。要等下禮拜收到成績單之後,才會知道各細目的應考狀況。
總而言之…我錄取博士班啦。從2009的9月開始,我就要邁向學術的新里程碑了!這是我從2004年開始就真正確立了的夢想,當時還是個傻大學生的我,就因為一些很簡單的理由,所以想拿博士學位。5年後的今天這個夢想成真了,然而我也已經不再是2004年東華大學英美系的那一個孩子了…
不過,現在我知道,1個真正的夢想用5年的時間(也許會更長)努力實現,其實那等待的過程一點都不算久。下一個夢想是談成戀愛!碩士班3年都沒談到戀愛實在是太糟糕了,在新竹認識的男生都不ok,搬回到台中來之後不是挫折連連,不然就是狀況不明,然後不管是以前大學愛慕的雞排帥老闆,或是之後暗戀的加州櫃哥,每次我主動示好,或是告白,甚至才要告白,他們不知道為什麼就醬消失在我的生命中了…orz
博士班的目標就是努力談戀愛!
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15分鐘經典口試
時間──15分鐘
口試委員──廖咸浩,李紀舍,梁欣榮主任,劉亮雅,蔡秀枝
梁:請坐。請先說出你的名字。我們將從最左邊的教授開始。請。
廖:我們來看看你的博士班研究計畫。可否先請你簡短地以2句話,簡述你的方法論──文學達爾文主義literary Darwinism?
我:literary Darwinism是90年代以後新興的文學批評理論,它回應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與解構deconstruction,強調文本中的深層結構deep structure與修辭。
廖:但是何謂〝Darwinian〞?這個形容詞的意思是?
我:它是跟達爾文的進化論有關,在文學研究的範疇中,主要分析的是角色在面對其外在/內在環境之危險,所產生的生存本能。
廖:(點頭)
李:我們得先討論你的學歷資料。我注意到你所繳交的歷年成績單當中,有1張來自於輔仁大學。顯然你修過24學分的中世紀課程,並不是個小數目。但在你就讀碩士班的3年內,這一個方向卻消失不見了。既然你研究的方向和修辭有關,那你應該要好好把握你自己中世紀的背景知識。
我:(點頭)
李:好。接著請你告訴我,為什麼你博士班打算繼續研究50年代比較早期的非裔美國小說?
我:因為我的申請時間其實很有限。就你所見,我的碩士論文是以Ellison為主,因此我決定在博士班研究計畫中繼續拉出一個延伸的方向。
李:那可以。可是你能告訴我,為什麼你選擇Wright跟Hurston這2位作家呢?
我:(笑)Wright跟Ellison基本上是文壇上的敵人,但我覺得不研究他是不公平的,而且容易對他的作品產生偏見。此外,我同時也觀察到這2部小說中是有共通之處可以比較和討論的。
李:(點頭)
劉:接著要請你談你在博士班研究計畫中所引用的2位批評家──Baker與Gates。你提到Baker是提過material reading和semiotic reading這2種批評法的。請你告訴我這2者的差別所在。
我:我Gates讀得不多,因為我寫碩士論文期間,多半是在閱讀Baker。就我自己的理解來說,material reading著重於討論黑人的外在物質環境,但此種批評法容易因為急於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急於為自己發聲,而淪落為抗議。但semiotic reading則想找出專屬於黑人文本中的特性,是和表現文化息息相關的。
劉:事實上Baker從來沒有確切地定義過material reading,他甚至主張material reading和semiotic reading是可以相互作用的。那Gates呢?你知道Signifyin(g)的意思嗎?這和表現文化又怎麼跟你的博士班研究計畫連結?
我:Signifyin(g)是一種試圖顛覆語言系統的策略…表現文化的部分,事實上是我可以加入博士班研究計畫中討論,但我卻還沒做到的…
廖:其實你仔細看Gates的書名The Signifying Monkey。這個〝Monkey〞就和你要談的動物修辭是大有關連。
我:對,我想沒有錯。
劉:Signifyin(g)這個概念相當重要。
我:的確。我所要做的就是透過解讀這些黑人文本中的動物修辭,來達到顛覆的作用。尤其你知道,早期的奴隸論述之中,黑人敘事者確確實實是把自己描述為動物的。因為他們真的以為自己是動物,甚至不是人,因為這就是他們的主人所告訴他們的。然而,在20世紀黑人作家的筆下,動物當然已經不是這個意思了。他們知道自己不是那樣的。
蔡:不過關於這點,我們還是要回到你博士班研究計畫的主要論點來討論,那就是落後的焦慮。我必須問你,既然你提出研究動物修辭可以顛覆這種落後的焦慮,你覺得有可能嗎?甚至,你相信可以顛覆嗎?
我:(停頓)這個問題實在很難。(停頓)如果我回答yes,那我就承認了黑人作家確實存在著落後的焦慮,並且反映在他們所使用的動物修辭上,所以他們才必須顛覆。
蔡:(點頭)
我:如果我回答no,那麼我則否定了我所提出的研究計畫,但是那同時也否定了研究黑人文學中動物修辭的意義。所以…
蔡:不可以。你不能同時在兩個立場之間搖擺,你必須明確說出你的研究立場。你知道我的意思嗎?
我:我相信研究黑人文學中的動物修辭是可以顛覆落後的焦慮的。就如同我所說,早期的黑人作家確實是如此書寫,也就是將自己動物化。可是20世紀的黑人作家卻是將動物修辭加以戲耍。我相信在這之中一定有一個轉捩點。
廖:也就是說你想鋪陳一個考掘學式archaeological的研究。
李:如此一來你就不能只研究50年代的文本,知道吧。你必須從早期的黑人文學開始,通過50年代,甚至往後延伸,如此你才能觀察到當中動物修辭的轉折。
我:(恍然大悟)
劉:那今天就醬了。等等。我們有些資料要還給你。
燦坤帥哥/博士班研究計畫
為什麼交大外文所上男生這麼稀少呢?去年已經畢業的那一屆完全沒有男生,接下來95級只有我本人1個是男生,然後今年進來的碩一全班又都是女孩兒了!天啊……
路上在跟專任助理學姐討論這次檯燈要怎麼報帳。繼上學期和會計室小姐周旋的經驗,在以商學院起家且聞名的逢甲大學裡頭報帳,真的是要全副武裝,步步為營啊!
「發票上要怎麼寫啊?」學姐說。
「可以只寫檯燈嗎?」我答。
「是喔,」學姐接著說,「醬會不會不夠專業啊?」
「嗯…會嗎?」
「Faulkner與Morrison計畫用檯燈?」
「還是寫計畫用照明設備啊?」
「計畫用照明設備……」
「…」
──
昨天剛結束台灣大學外文所博士班的口試,心裡在經歷情緒極度起伏之後留下深刻的印象,堪稱是經典口試,讓本人覺得交給台大的2500元報名費1毛錢都沒有浪費。結束後我帶著母親到中山站的Chez Moi喝下午茶,一邊訴說口試的過程。後來我們去了誠品信義店小逛一下,我買下了猶豫許久,遲遲未下手的Atonement原著小說。最後,我們回到台北車站,買了一大袋的6盒鐵路便當坐上高鐵列車,回到台中,到外婆家和親戚們一起吃。
充分休息過後的我,決定將口試的過程一一紀錄下來。經過這場口試,我深深覺得台大外文系是很棒的地方,老師們實力都非常堅強,如果我能考上的話,我會覺得相當開心!口試全程以英文進行,但我沒辦法一字不漏的記下,所以乾脆全部翻成中文以便紀錄。為能夠順利紀錄口試內容,本篇先po上博士班研究計畫中文摘要,下一篇就是口試過程記錄──
解讀動物修辭:
《他們的眼睛正看著上帝》與《原鄉之子》中的修辭結構研究
王遠洋
國立交通大學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
非裔美國文學中的動物修辭(figuration of animal)是非裔美國人對自我認同的一種表達方式,也可稱之為非裔美國人被壓迫之歷史的文學化。而非美作家如何以動物修辭表述並反思所謂文明世界中的價值觀,將是本文的重點。本文以裴克(Houston A. Baker)與蓋慈(Henry Louis Gates)的非美文學與文化批評研究中「落後的焦慮」(anxiety of falling behind)為出發點,討論賴特(Richard Wright)的《原鄉之子》(Native Son)與賀絲頓(Zora Neale Hurston)的《他們的眼睛正看著上帝》(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2部小說中的修辭結構,進而提出一種達爾文式的文學批評(Darwinian literary criticism)。本文強調,落後的焦慮雖反映在二十世紀的非裔美國文學當中,但此2位作者並非將此焦慮直接呈現於文本之中,而是以語言與修辭結構(figurative structure)來反轉此一焦慮,進而提供一種反思的閱讀視角。
關鍵詞:落後的焦慮、表意、修辭、文學達爾文主義